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探讨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2024-09-26倪慧鹏
摘 要 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围绕语言、文体、思想和文化四个要素,从辩证解读、细读文本、深度品析和升华境界四个方面切入,着重探究初中语文古代论说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以期培育学生的思辨意识、强化学生的思考深度,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说文中的深刻思想。
关键词 古代论说文 思辨性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简要地介绍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论说文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提到学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实证意识和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可以将古代论说文作为初中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围绕论说文的主要观点、基本态度和语言特色等,指导学生重点解读论说文的核心内涵以及逻辑线索。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魏征献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文中围绕“居安思危”的核心观点,劝谏唐太宗“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比喻等手法以及正反论述的方式,立足事件的正反面,展开了深层说理,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表现力。在此篇论说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思辨性阅读的方式,从文章的语言、文体等要素出发,开启辩证性、深层次的阅读活动。
一、聚焦语言要素,辩证解读
语言和思维之间具有紧密关系,语言的组合与表达离不开缜密的思维,思维的呈现也离不开语言。尤其是在论说文中,创作者或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呈现思维,或以华美秀丽的语言展现深刻思想。总之,在古代论说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点聚焦语言要素,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中富含的思辨要素,促使他们展开辩证性的文本解读活动[1]。
魏征的文风质朴、简洁、掷地有声,他历来反对奢靡、浮躁和华丽的风格。所以,在《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中,魏征采用了“骈四俪六”的骈文写作方式,形成了对称式的句法特征,同时也在骈文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展现文章的观点、呈现文章的思想等铺垫了基础。所以,在此篇论说文的思辨性阅读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聚焦语言要素,让学生在鉴赏语言、总结表达方式的过程中,辩证性地解读论说文的特征、内容和形式,并直观地感受论说文的说理气势。
比如,在写作时,魏征运用了譬喻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具象化的语言形式展现了抽象的理论。如,魏征用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句,虚实结合地展现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整篇文章的说理气势。同时,作者还用了三个结构相同、句法相同的句子,使整篇文章增添了一种势如破竹之感。另外,魏征也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或是推动了文章的整体发展,或是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或是增添了文章整体的灵气。从以上解读中不难看出,魏征极力规避使用奢靡、华丽的词语,他借助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素材和表达方式,展现了文章的观点和深奥的道理。
那么,魏征为何要以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展现深刻的道理呢?在辩证解读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梳理各个段落的语言特征,并深度探究蕴藏在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
利用图1的方式,学生可以准确地概括每一个段落的语言特征,并在辩证解读的过程中,综合文章三个段落的语言特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继而把握整篇论说文中语言表达的主要作用,即“动之以情,晓之以德”。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即可从表层语言入手,深入钻研论说文的逻辑结构和深层内涵。
以语言要素作为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了文章的语言特色、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明确了论说文的语言风格,也初步了解了整篇文章的深层意旨。
二、聚焦文体要素,细读文本
文体,是文章体裁与文章风格的统称。在中国古代,文体是判定文章内容、文章形式的一种重要依据。在论说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聚焦其文体要素,将文体作为阅读的要点,让学生细读文本的内容、赏析文本的主题[2]。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有关于文体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标题中的“疏”和“谏”字上。从字面的角度来说,“疏”可以理解为“列举说明、上疏”,“谏”可以理解为“劝谏”,由此不难推理,此篇论说文是一封奏折,是劝谏帝王的文章。
“太宗”为“李世民的庙号”,如此称呼,可以体现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关系;“十思”指的是魏征在奏折中给李世民的十条建议,也是此篇奏折的内容;而“疏”是指“列举说明、上疏”,进一步强化了的文体特征。
当初步明确了文章的文体特征后,教师可以聚焦文体要素,带领学生疏通文章、解读文意,并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强化学生思辨深度。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要求他们概括段落大意,明确文章的布局特征;其次,在把握文章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继续提出问题,如“《谏太宗十思疏》有何特别之处”,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文体特点;最后,当学生明确了文章的文体特点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本理解深度,教师要进行追问,如“文中所提及的‘十思’,与文章第一段的观点有怎样的关系”等,从而在问题的驱动下,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思辨阅读。
除了问题导学之外,基于文体要素的思辨性阅读,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紧扣主要观点、细读文本内容。《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论说类的奏折,文中有论点、有论据,还有丰富的论证方法。比如,文章的第一段“木之长、流之远、国之安”,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作者以“茂盛的树木”“奔腾的江河”作为喻体,以国家为本体,从而具象化地展现了“居安思危”的主要观点。如此类推,学生可以逐步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也可以体会文章的思辨性特点。
三、聚焦思想要素,深度品析
古代论说文的思辨特点,还表现在深厚的思想内涵上。为此,在指导学生思辨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聚焦思想要素,引导他们深度品析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3]。
唐朝初期,整个国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到了中期,迈向了“太平盛世”。但是,在“太平盛世”后,唐太宗开始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广修宫殿、致力于搜集珍奇怪物。基于此,针对唐太宗的种种行为,魏征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谏,向唐太宗提出了十条建议,阐释了帝王行为与天下苍生的重要关系。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此篇课文的深刻思想,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品析课文的思想内涵,比如:
阶段一:有一些人认为,在封建社会中,帝王的品性是影响国家治理、百姓生活的关键因素,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请你结合《谏太宗十思疏》的文章内容,辩证性地阐释“帝王品性”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之间的关系。
阶段二:在现代社会中,《谏太宗十思疏》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意义?请你围绕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写一篇议论文,展现出你的现实思考。
针对“阶段一”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思辨性地解读帝王个人品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深度解读魏征劝谏唐太宗的深层原因,由此理解“帝王品性”与“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之间的思辨关系;针对“阶段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关联国际社会的时事热点,并提炼出一个可靠的观点,并围绕观点展开深层次的论述。
四、聚焦文化要素,升华境界
古代论说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聚焦论说文中的文化要素,让学生评析文章的文化价值,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此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4]。
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文中记载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包含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元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链接《旧唐书》中的真实素材,引导学生了解魏征的生平经历、个人品格以及整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等。比如,从《旧唐书》的真实记载中可知,魏征本是李建成手下的谋士,他曾经多次向李建成提及要对李世民保持警惕态度,但始终未能得到采纳,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而当他成为李世民手下的詹事主簿后,他也积极建言献策。他的建言献策一一被李世民采纳,进而成就了一段君臣关系的佳话。如此,学生既能明确李世民善于纳谏的帝王品格,也能体会魏征擅长直谏、忠实可靠的臣子品格。
五、结语
综合上文分析,在《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论说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分别聚焦文章中的语言、文体和思想等要素,指导学生展开了辩证解读、细读文本等活动,使他们全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明确了论说文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思辨阅读的方法,也增强了思辨的能力,他们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他们也能将古代论说文中的论证逻辑和论证方法,迁移到生活实践中,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创新化对策。
[本文系榆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YGH2206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 杭,寇永升.怎样备出一堂好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22(34):37-41.
[2]王锦旭.《谏太宗十思疏》:一篇安国策,经典永流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12):45-46.
[3]王志龙.品鉴语文之美 传承修身之道——浅谈如何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月刊,2021(11):28-31.
[4]李文伟.《谏太宗十思疏》进谏技巧浅谈[J].中学语文教学,2021(11):61-62.
[作者通联:陕西神木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