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写促学”的建构意义

2024-09-26杨芸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8期

摘 要 “以写促学”主张把写作作为学习者的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基于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写促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写”中更好地“以核心素养为本”“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习的阶段、情境,设置写作任务,建构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以写促学 核心素养 深度阅读 深度学习

“以写促学”就是通过写作促进学习,使学习更有效。西方教育学者认为“促学的写作”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写作能力。“以写促学”理论,能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使深度阅读和学习真正地结合。

一、“以写促学”的应景性

时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问题广受关注,包括阅读量少、缺乏兴趣、不够深入、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弱、应试化及套路化等。对此,温儒敏认为:“我们问题的根本就是学生的阅读量不够,要倡导学生大量阅读,摸爬滚打地读,不求甚解地读。”他在诸多文章中更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新课标中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和18个任务群,让人耳目一新,群文阅读、项目化学习等都极具针对性。新课标、新教材倡导“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以写促学”的内在逻辑和建构意义

“以写促学”,强调写作不仅是一种目的,也是学习工具。它应该包含各种形式的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这种大写作观,让我们重新认识写作的意义。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表达过程:第一,它需要写作者有大量的语言和其他相应的知识储备,是对已有知识的一种激活;第二,它需要把零散的知识关联起来,反复确认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是对自我认知的反省和巩固;第三,它会引发知识的匮乏感,促使写作者搜集学习资料,这也是一个拓展知识的过程;第四,它需要根据选择呈现的方式,或梳理或整合或形象化阐释。

因此,写作的综合效应强,从基本的语法规则到语言艺术,从逻辑思维到思辨性思维,从零散知识到系统的建构,从千篇一律到个性化表达,从叙事到说理,从简单的语言记录到心灵的表达,“写”能开启学生的智能,能生成,能建构,其过程值得教育者重视,尤其是母语教育工作者。因为母语教育要求比二语教育要求更高,是我们的文化基因,用它听、说、读、写,用它生活。

如阅读《论语》,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任务,如:浏览《论语》,找出《论语》中对如何与朋友相处,让自己友谊的小船越来越牢固的指导性的句子,并在理解后融会贯通地写在以“友谊”为话题的习作中。(格言警句类的,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促使学生研读。)通过写孔子或其弟子的故事来串读《论语》中的人物故事类内容。通过小专题探究“仕与不仕”“君子人格”等等。写作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聚焦式学习、拓展式研读。

在这样的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浏览准备材料,初步形成认知,组织剪裁,转化成自己的认知,以符合自己的审美形式呈现出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文化认同。这是一个繁复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是对自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建构和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写作是学习工具和认识过程的天然重合,“以写促学”与建构主义理论和“费曼学习法”都不谋而合,推动学生真学真思。

三、“以写促学”展开的策略及建构意义举隅

“以写促学”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注意层级递进,促进素养的提升。如阅读整本书《平凡世界》,初读时,设计学生撰写“回目式标题”,快速把握情节脉络与人物关系,锻炼快速阅读与信息整合能力;精读阶段,聚焦于孙少平的“高光时刻”,深入剖析,增强思辨与情感共鸣;研读时,则通过撰写关于“那个时代青少年”的论述,对比反思,旨在深刻理解小说典型环境及时代意义。

这样的“写”能促使学生深度地阅读,在学习和阅读的不同阶段,“写”的任务不同,从而为不同的阅读提供不同的深度思考的支架。当然,“写”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写人物评价、书评、戏说等,但一定要符合阅读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真实情境下进行“以写促学”:提升学习活动的有效度,立德树人。新课标明确提出“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汶川大地震之后,笔者让学生写“抗震救灾倡议书”,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倡议书的格式。在写的实践中,同学们明白了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懂得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其习得文体知识和立德树人的效果,明显高于老师直接讲授。真实的情境需要语文老师的灵活利用。成人典礼、新生入学仪式、中秋佳节等等具体情境下,可以写演讲稿、宣誓词、欢迎词、节日习俗探源等。

教师“以写促教”:做好示范,薪火相传。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写”来带动学生的学。如:每带一届新生时,我都会根据学生即将学习现代诗的学习任务创作一首诗歌自我介绍。今年的诗题目是《我》,分了三节介绍自己,把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藏在诗里,更重要的是寄寓着自己的精神追求:甘当绿叶,坚守“麦田”,不忘育人初心,激励唤醒,推动孩子们“是树的长成大树,是花的开出明丽的花朵”。

课后学生的自我介绍,大部分学生都用现代诗,在创作中,他们懂得了何为“意象”,懂得了如何用合适的意象去抒情传神。

课堂上衍生问题下的“以写促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教学《百合花》时,以“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这一句话为例,让孩子们理解艺术的真实。在课堂讲授核心意象时,学生认为文中还有一个意象,有“草绳灰线”的作用,就是通讯员的肩膀和肩膀上的洞,出现有八九次之多。借此,我让学生写一篇“《百合花》中通讯员的肩膀不一般”的小论文。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让我看到他们又把小说梳理了一遍又一遍,部分学生发现作者把通讯员的肩膀写得非常突出,小通讯员却有一副和他年龄不大相仿的壮实宽厚的肩膀,还用树枝来装饰。学生结合我们平时的用语习惯——肩膀硬、铁肩担道义等语言习惯和文化现象,得出结论:看似无意的肩膀的描写,其实蕴含着作者的深意。

当学生不太理解“诗化小说”的概念和风格特点时,为了巩固探究成果,笔者让学生以诗解读“诗化小说”,学生们的作品令人惊艳。如:

那是一朵百合花/他羞涩却又勇敢/当温暖的阳光沐浴他时/他会害羞地低头/当暴雨来临时/他会奋不顾身地绽放自己

那是一朵百合花/她娴静却又心怀大义/当和煦的春风拂过她时/她会以微笑致意/但当狂风大作时/她会从容地落下自己的花瓣/去修饰狂风带来的伤害

那是一片百合花/他们绽放在战壕里/绽放在指挥部里/绽放在后方医院里/也绽放在每个人的心里/他们用自己的芳香/去遮盖硝烟的味道/用自己脆弱的身躯/抵挡灾难/期盼着希望的到来……

当然,“以写促学”需要教师积极示范,设置多样化的写作任务,有精准的导向,更要有立体交互的评议,这样才能让“以写促学”在语文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令其在学生们的学习乃至职业生涯中受用。

[作者通联:贵州遵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