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本位的忧患意识培养
2024-09-26王杰
摘 要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忧患意识教学资源,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篇目为例,阐述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材 忧患意识 高中教学
所谓忧患意识,就是对社会、对民族所负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在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具有忧患意识的时代新人。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将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篇目,探讨如何基于语文教材本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忧患意识篇目的梳理与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具有忧患意识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不仅体现了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也蕴含着丰富的忧患意识教育资源。如《离骚》(节选)、《齐桓晋文之事》《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谏太宗十思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其中蕴含丰富的精神财富,诸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忠君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生哀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担当等,体现了古圣先贤、仁人志士对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忧患意识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针对性,从而达到语文教育“树人”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
1.深挖经典文本内涵,理解忧患意识
那些探讨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经典文本内涵丰富,展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包含对国家、民族、社会或个体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反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及作者生平,理解作者为何产生忧患意识。例如,讲解《过秦论》时,可以介绍秦朝的兴衰过程以及贾谊所处的汉初政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贾谊为何对大汉王朝抱有深深忧虑。继而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主题思想,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忧患意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结构安排,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忧患意识。
2.结合社会现实,激活忧患意识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章的选编突出了人文性,不仅大量引入古圣先哲的思想精华,还有不少篇章对历史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无情的抨击。教师要在深挖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这些现象,并结合社会现实予以剖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激活学生的忧患意识。比如《阿Q正传》这篇作品,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写了阿Q这一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们的愚昧无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危害。在分析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当下社会是否仍然存在类似的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精神胜利法”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且这种现象对当代社会同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人们失去了追求真实和美好的动力。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心态的危害性,并培养他们正确面对现实、勇于追求真实的品质。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以开展活动为契机,渗透忧患意识
(1)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忧患意识产生
第一,潜移默化,寓教于“讲”。教师可以采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演讲形式不拘,但内容要贴合教材文本。既可以搜集与教材文本内容有关的历史背景及资料,与同学分享,也可以围绕文本中某一探究点,结合社会现实发表看法,还可以发表对当下社会热点的个人见解……长此以往,效果定然显现。
第二,问题引领,寓教于“思”。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文本所蕴含的忧患意识,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教授《祝福》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祥林嫂遭遇了哪些不幸?这些不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问题?当今社会“祥林嫂式的悲剧”是否已经绝迹?当前女性还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避免悲剧继续上演?在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文本细节、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探究问题。
第三,对比深化,寓教于“辩”。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选择、提炼话题,让学生自由展开辩论。如组织学生就“为什么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如何铭记历史”“如何看待今天的中日关系”等话题展开辩论,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盲从权威和传统观念。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辩论中,通过谈历史、谈现实、谈自己,在对比中深化认知,强化其忧患意识。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忧患意识视野
课外阅读是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蕴含忧患意识的经典著作或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分享心得体会,也可围绕教材内容以作者、文本主题等为议题组织群文阅读。如围绕杜甫,我们可以选择《春望》《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能够充分体现杜甫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的作品进行群文阅读,并与他在成都草堂生活时所创作的不同风格和思想情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开展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杜甫诗歌中并非只有苦难、时艰一种底色,其诗歌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与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是相互交融的。正因为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才会深沉地呼吁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一个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时代。由此,学生更能体会到他“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结语
要培养有深厚爱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重视对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忧患意识资源并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开展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还能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他们真正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国家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作者通联:甘肃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