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对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状态的影响观察
2024-09-25王亚梅
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对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以202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69例,参照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睡眠治疗、心理状态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改善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减轻负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个性化护理;睡眠质量;心理状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可反复发作,若治疗不及时,病情可逐渐进展至重症阶段,影响患者肺功能,增加低氧血症发生风险,致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不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还对其生活质量、睡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身心负担[1]。针对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来说,在施行对症治疗的过程中,辅以适宜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更利于减轻病情、促进恢复。本研究旨在观察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对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38例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69例。实验组:男42例,女27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5.10±3.8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41±1.22)年。参照组:男40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5.08±3.91)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39±1.2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
常规吸氧,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上报,通过轻拍背部方式辅助患者排痰,如仍存在排痰不畅或痰液过于黏稠,可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同时,对患者做好相关疾病知识介绍,如患者有关于疾病以及治疗的疑惑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有不良情绪的患者做好疏导工作。另外,针对患者的其他需求,如住院出院各项手续办理,应提供协助,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1.2.2 实验组予以个性化护理
(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先了解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制定更贴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为一对一床旁宣教,对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在病情介绍时尽量减少使用专业术语,告知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预期达到的效果,保证患者理解病情,提高康复信心;对于年龄小、文化水平高、理解能力佳的患者,护理人员除详细介绍病情外,还可适当增加病理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发病诱因,提高治疗重视度,增强预防保健意识。
(2)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评估,判定实际心理状态,依据评估结果对不同心理状态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增加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强化治疗、康复信心,鼓励患者适当开展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若其不良心理状态严重,需引导其掌握正确发泄情绪办法,帮助其维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3)睡眠护理:为患者介绍高质量睡眠对病症治疗及恢复的积极作用,并介绍睡眠影响因素、睡眠时间及安眠类药物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睡眠计划,患者每日按时睡眠、起床,日间减少长时间睡眠,以短时间小憩为主要休息方式,避免熬夜,严格控制晚间进食量,避免过度进食增加夜间胃肠功能负担,影响睡眠质量;同时,床品应更换为舒适的棉质材料,枕头高度适宜,可提高睡眠舒适度。
(4)营养干预:护理人员需保证患者日常进食食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身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保持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少食热量、糖分偏高类的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以避免加重呼吸衰竭病情,并针对患者个体差异选择进食方法,如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支持,确保合理进食,保持充足营养供给,提高机体免疫力。
(5)并发症预防:护理人员每日定时监测患者呼吸机连接通畅性,观察有无脱管、移位等情况,观察患者皮肤、排痰及胃肠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针对性处理。同时,应每间隔30~60 min对患者进行1次体温监测,如遇发热,需及时予以患者物理降温,如物理降温无效,遵医嘱用药物降温,避免持续发热引发肺部感染。按时辅助患者翻身,每日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引发压疮,早晚对患者进行四肢按摩及被动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表(PSQI)进行评估[2~3],共18个条目、7个类别,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总分21分,0~10分代表睡眠质量良好,11~15分代表睡眠质量一般,16~21分代表睡眠质量偏差。(2)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4~5],总分均为100分,分值低代表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减轻。(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误吸、胃肠胀气、口咽不适、排痰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4)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总分0~100分,80~100分代表完全满意,60~79分代表一般满意,0~59分代表不满意,总满意=完全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2.2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0%,低于参照组的21.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护理总满意率比较
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P<0.05)。
3 讨论
重症慢阻肺为慢阻肺病症的严重阶段,发病率、病死率极高,多为中老年人群,与长时间吸入粉尘等物质、吸烟、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减退等相关[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P<0.05)。提示个性化护理下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总满意率。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伴有咳嗽、咳痰、呼吸不畅等问题,夜间睡眠质量差,可逐渐影响日间功能及身体状况,降低免疫功能,加重病情,且病症持续还会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患者治疗配合度和有效性。个性化护理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从健康知识、心理状态、睡眠质量、营养状况、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开展护理工作,不仅能够保障护理工作的全面性,还可为患者提供更针对的护理干预,最终实现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双重改善。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改善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减轻负性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津晶,梅利芬,苏小庆.综合护理对慢阻肺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11,118.
[2]童晨燕.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生命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8):1459-1460.
[3]黄菲菲.综合护理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评价[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3):657-659,663.
[4]董春雪.一体化护理对重症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2,9(11):2154-2157.
[5]赵珊.个性化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6):6-7,11.
[6]陈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