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2024-09-25王春苗

健康之家 2024年10期

摘要:目的 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研究组进行常规干预+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焦虑情绪、日常生活能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满意度(97.87%)高于对照组满意度(74.47%)(P<0.05);两组干预后SAS评分比干预前降低,BI指数比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情绪控制、行为管理、疾病认知知识评分均比干预前增加,且研究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个性化护理;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焦虑

冠心病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胸闷、胸痛等为主[1]。由于该病治疗时间长,若患者缺乏疾病相关认知,易产生焦虑及其他负性心理情绪,进而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后[2~3]。因此,在给予有效措施积极救治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4~5]。个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相关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70.28±3.89)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2±1.57)年;心功能Ⅱ级27例,Ⅲ级16例;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1例,中专或高中13例,大学及以上19例。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0.23±3.32)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51±1.62)年;心功能Ⅱ级25例,Ⅲ级18例;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14例,中专或高中15例,大学及以上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6]相关诊断标准,且经B超、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生活能够自理者且病程在1年及以上;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参与;年龄60~90岁。

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慢性疾病或体内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病情危急需要手术治疗;无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且沟通无障碍;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

遵医嘱督促患者服药;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简单进行口头健康宣教;简单心理安抚等。

1.2.2 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

(1)组建个性化护理小组:组员包括护士长(1名)、主治医师(1名)、责任护士(3名)、营养师(1名)及心理咨询师(1名)。护士长担任组长,带领组员学习冠心病相关护理知识,确保组员熟练掌握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护理方法及知识。

(2)用药护理:由主治医师制定治疗方案,责任护士负责护理工作。若患者急性发作,帮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服用时应告知患者舌下需要保留一些唾液,让药物完全溶解,不可急于咽下。观察用药效果,硝酸甘油用药后1~2 min如未达到预期效果,应立即告知医生,并协助寻找病因。

(3)心理干预:责任护士亲切、耐心的与患者沟通,介绍病室环境,且与患者交流同类型病患康复的案例,给予心理支持,鼓励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同时,由心理咨询师对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进行一对一针对性心理干预,以缓解其负性情绪。

(4)营养干预:由营养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包含以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及水果为基础,健康的不饱和脂肪为主,碳水化合物多选择全谷类食物和杂豆,保证摄入足量的水果、蔬菜及水分,以及每日摄入量蛋白质含量不低于总能量的20%,其中蛋、奶、鱼、肉等优质蛋白占50%~66.7%。适当控制食量及胆固醇摄入量,禁食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5)运动护理: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爱好等指导患者进行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内容包括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逐渐增加运动量,如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症状,需立即停止活动。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调查表评估,包括护理态度、技巧、质量等,满分40分,36~40分为非常满意度,30~35分为一般满意,3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2)比较两组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临界值为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3)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日常生活能力与BI指数呈正相关。(4)比较两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情绪控制、行为管理和疾病认知,评分越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5)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74.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SAS评分和BI指数比较

两组干预后SAS评分比干预前降低,BI指数比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各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后情绪控制、行为管理、疾病认知评分均比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低于对照组的18.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个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和基本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且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其目标是基于患者个性化特征为其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治疗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7~8]。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满意度(97.87%)高于对照组满意度(74.47%)(P<0.05);两组干预后SAS评分比干预前降低,BI指数比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情绪控制、行为管理、疾病认知知识评分均比干预前增加,且研究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减轻其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满意度。由于患者病情、心理状态、身体状况等有差异,因此针对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措施,能有效提高护理有效性[9]。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该护理模式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缩短工作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为目的[10]。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其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姣姣.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患者康复状况的影响[J].东方药膳,2020,26(15):255.

[2]梁碧莲.细节护理管理在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6):623-627.

[3]林玲.精细化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7):2456-2459.

[4]王爱环,高丽华,孟捷.个性化膳食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体重指数、血脂及血糖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0,34(12):2231-2233.

[5]张光.综合康复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双足与保健,2018,27(11):137,139.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等.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9):680-694.

[7]徐彩红,金爱莲,谢美丽,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5):923-925,929.

[8]贾艳静,王新宙.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8):1409-1411.

[9]薛嵛丹,屈莫.延续性护理措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的改善与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3):525-527.

[10]李洋,娄邦秀.优质护理服务用于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A2): 2277-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