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4-09-25李晨曦
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功能、CSMS评分、HAMA、HAMD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干预后LVEF、FS高于干预前,LVEDD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心功能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日常生活管理、疾病管理、情绪认知管理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减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老年;心功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全球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1~2]。目前,临床上治疗老年冠心病通常采用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但该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易出现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3~4]。因此,临床需配合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共同干预,提高治疗效果。慢性疾病轨迹护理模式是根据动态观察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精神需求,针对疾病的阶段性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就诊于我院的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9.54±3.7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51±2.41)年;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2Ⅱ级1例,Ⅲ级17例;合并症:糖尿病11例,高血压24例。观察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2.57±3.49)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5.58±2.59)年;心功能分级Ⅰ级22例,Ⅱ级23例,Ⅲ级10例;合并症:糖尿病13例,高血压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心电图、CT等相关检查,确诊为冠心病[5];年龄>60岁;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患有昏迷症状以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体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合并肝肾等慢性疾病;患有视听觉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及严重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生命体征监测;针对患者接受能力与文化程度,口头讲解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疾病相关知识等。
1.2.2 观察组给予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
(1)成立护理小组: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2名专科护士、1名心理咨询师和1名营养师组成,其中主治医师为总负责人。小组成员均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主治医师主要负责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团队的协作和沟通等;护士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协助其进行生活自理,记录其临床资料及宣教疾病相关知识等;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病情变化及心理情况,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营养师运用自己营养保健理论及实战经验,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监测其营养状况。(2)发病期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并取得信任,引导患者表达出心中问题,并耐心为其解答,缓解其负面情绪;通过游戏互动、多媒体等方式,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地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相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疾病概念、注意事项等。(3)围术期护理:术前患者对手术可能会有恐惧感,护理人员需及时安慰患者,让其尽可能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手术。协助患者练习在床上大小便,手术前一天提醒患者禁食、禁水;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和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做好预防。若有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跳、呼吸以及血压,术后协助其做恢复性锻炼,避免手术后遗症。住院期间慢慢引导患者适应当下生活,由心理咨询师亲切与患者交流,观察患者眼神、动作及神态评估其心理状态,对抑郁、焦虑症状较严重的患者予以心理支持,认真倾听患者心中所想,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工作,给予鼓励,激发其积极乐观的心态。(4)稳定期护理:出院前建立患者档案,包括患者年龄、病情等,建立网络沟通平台,便于随时掌握患者情况,每周一次入户随访。由营养师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合理安排的饮食计划,并告知患者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宜少量多餐,禁烟酒、避免刺激性的食品。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功能:主要观察LVEDD、LVEF和FS。(2)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评分)评估,包括日常生活管理、疾病管理、情绪认知管理各总分,评分越高自我管理水平越高。(3)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量表、抑郁量表(HAMD)评估,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情绪改善情况越好。(4)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后LVEF、FS较干预前升高,LVEDD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CSM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日常生活管理、疾病管理、情绪认知管理、总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HAMA、HAMD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的21.8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冠心病为常见的心血管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药物、手术、介入等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病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6~7]。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合理、全面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根据慢性疾病的轨迹分期改变制定针对性干预,目的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LVEF、FS高于干预前,LVEDD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心功能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日常生活管理、疾病管理、情绪认知管理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干预后HAMA、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建立多学科护理小组,基于慢性疾病轨迹特点,给予患者发病期护理、围术期护理、出院后延续性护理等不同阶段针对性护理,包括心理健康疏导、饮食护理、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自我效能。同时,患者出院后给予定期随访,保障护理的连续性、延续性。
综上所述,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改善,减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瑶,郑梅.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病人心理,临床症状,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23):4044-4048.
[2]马黛卿.慢性疾病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6):918-921.
[3]陈萌.慢性疾病轨迹模式护理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7):2385-2387.
[4]蔡红梅.双心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3):413-416.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9): 680-694.
[6]许秀萍,郭子静,焦焕,等.精细化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合并衰弱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10):1262-1264.
[7]吴海燕,张建薇,邓小岚,等.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结合康复护理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1):109-113.
[8]刘慧.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的问题导向式健康教育及护理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8):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