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预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效果观察
2024-09-25王猛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心功能相关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6.00%)(P<0.05);观察组干预后NT-proBNP、Ct-1、sICAM-1、CO、SV、LVEF、E/A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反射性低血压;预见性护理;心功能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需进行血管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以此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血液循环[1~2]。介入治疗过程中,需通过药物控制患者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3]。然而,这些药物可能影响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导致血压下降,出现反射性低血压,增加治疗风险[4]。针对这一护理问题,临床需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加以预防,保障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以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58±6.73)岁;平均病程(4.43±2.42)年;冠心病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心力衰竭8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61±6.43)岁;平均病程(4.81±2.01)年;冠心病1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心力衰竭10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存在介入治疗指征;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Ⅰ~Ⅲ级;年龄>65岁,性别不限;患者自愿参与并签同意书。排除标准:Killip心功能分级为I级;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或意识不清;过敏体质;存在药物禁忌;伴有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术前准备:备皮,做造影剂皮试,观察皮试反应;禁食禁饮,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使用术前药物。(2)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避免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
1.2.2 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
(1)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出现低血压,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抢救,稳定患者情绪。(2)术后护理:术后保持病房温度适宜;为了促进造影剂的排除、减少肾功能损害,应叮嘱患者多饮水,注意少量多次。若患者禁食或自感饥饿时间较长,可进行术后补液。如果患者状态良好,可术后进少量流食。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血压下降、头晕、恶心、呕吐等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5]。(3)拔管前后护理:拔管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备好急救药品,进行床边心电、血压监测。拔管前指导患者排空膀胱,保持仰卧位,术侧下肢伸直并制动,避免屈曲。搬动时应多人同步平抬,局部麻醉后进行拔管,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疼痛感,避免重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6]。(4)伤口护理:包扎止血后检查绷带松紧程度,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痛、麻等异常感觉。嘱咐患者用力时按压穿刺点,防止出血。术后2~3 d,护理人员仍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部位,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第一时间配合医生进行处理。(5)心理护理:由于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段,患者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心理负担。(6)饮食护理:术后指导患者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过度进食或过量饮水。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饮料,减轻血管扩张或刺激[7~8]。(7)运动护理:术后应适当休息,循序渐进恢复运动。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指导其进行适量运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患者机体恢复。(8)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知识教育,包括手术过程、注意事项、术后恢复等。同时,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进行检查、随访。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2)比较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包括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 (NT-proBNP)、心肌营养素(C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心排血量(CO)和每搏输出量(SV)。(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0~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2.3 两组SF-36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F-36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3 讨论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反射性低血压。反射性低血压也叫做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是指由于某些刺激或情境引发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血压突然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这种低血压的根本诱因是由于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9]。
预见性护理是指医护人员运用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预测护理过程中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和风险,并预见性地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防止病情恶化的一种护理模式[10]。一旦发现异常,护理人员能够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调整患者的体位、保持气道通畅等,避免低血压发生。反射性低血压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预见性护理要求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交流,增强其安全感,使治疗顺利进行。预见性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治疗开始前做好充分准备,如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设备、药物等,从而有效应对低血压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6.00%)(P<0.05);观察组干预后NT-proBNP、Ct-1、sICAM-1、CO、SV、LVEF、E/A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率,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爱玉.预见性护理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的预防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3):157-159.
[2]杨影,鲁力,牟娇.重症病人行鼻空肠营养诱发神经反射性低血压1例[J].肠外与肠内营养,2023,30(2):126-128.
[3]王晓梅,孙宁.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8):197-cfce7b343b6e41b54274dd57d097161e199.
[4]郭艳灵.全程护理在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生活质量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中的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5):1858-1859.
[5]帕则来提·莫合买提,热依拉·艾力尤甫,靳喜琴.全程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26):298-299.
[6]曹癸兰,梁静,陶宝明.全程护理模式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63-65.
[7]韩德娟.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患者中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2):61-63.
[8]陈瑜,孟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1):130.
[9]唐宗娟,郭凯璇.预见性护理降低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反射性低血压发生风险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4):132-134,178.
[10]王蒙丽.预见性护理对心血管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反射性低血压发生的预防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2,32(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