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辅助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效果观察
2024-09-25徐辉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与我院治疗的86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霉菌性阴道炎;中药熏洗;复发;心理健康;假丝酵母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又称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症,具有较高的病发率,且发病机制复杂,主要致病原因为菌类假丝酵母菌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1~2]。临床表现为排尿不适、外阴阴道瘙痒、白带异常等[3~4]。临床治疗方案为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但存在一定的耐药性,临床疗效有待提高[5~6]。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与我院治疗的86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5.44±11.55)岁;病程2~13 d,平均病程(10.22±1.74) d;未婚23例,已婚20例;生育次数0~1次,平均生育次数(0.82±0.10)次。实验组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5.52±11.20)岁;病程2~14 d,平均病程(10.32±1.47) d;未婚24例,已婚19例;生育次数0~1次,平均生育次数(0.77±0.12)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确诊为霉菌性阴道炎[7]:阴道分泌物检查出假丝酵母菌的假菌丝或芽生孢子;意识清晰,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患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史;有免疫疾病;慢性生殖道感染;有内脏疾病或心肺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清洁外阴,给予碳酸氢钠液250 mL坐浴20 min,取克霉唑栓剂0.15 g(1枚)放置于阴道深部,每晚1次。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薄荷10 g,荆芥10 g,连翘10 g,苦参10 g,黄柏10 g,蛇床子10 g,百部10 g,苍术10 g。将上述药材(薄荷除外)全部浸入水下1 cm,用武火煎煮20 min,之后放进薄荷用文火煎煮30 min,然后取出500 mL的汁水,待温度适宜后指导患者清洗外阴部并坐浴20 min,1次/d,于每晚睡前治疗。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淋浴,禁止性生活。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有效为阴道炎症症状以及体征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结果为阴性;有效为阴道炎症症状与体征经治疗后显著改善,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为阴性;无效为患者以上指标在治疗后均未出现变化[8]。总有效=显著有效+有效。
(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和一般健康,每项0~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佳[9]。
(3)比较两组复发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6.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可出现性交痛、灼痛、外阴瘙痒等临床表现[10~11]。若患者未接受及时规范的治疗,会加重病情,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造成患者病情反复,增加治疗难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盆腔疾病、宫颈炎[12~13]。碳酸氢钠液属碱性溶液,能够使阴道霉菌活性降低,改变阴道pH值,改变阴道酸性环境,让阴道环境不适合致病菌生存和繁殖[14~15]。克霉唑有着广谱抗真菌活性,能够很好地抑制霉菌合成。西医治疗可使患者病情缓解,但复发率较高[16]。
中医认为阴道炎属“带下”范畴,病机在于脏腑功能失常,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邪毒浸淫带脉[17]。治疗原则在于杀菌止痒、祛湿利水、清热解毒[18~19]。本研究所用中药熏洗方中,黄柏、苍术可行水下气、清热燥湿;蛇床子可扶正祛邪、清热祛湿止痒,与百部联合使用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20];苦参可清热燥湿;薄荷可利尿、杀菌;荆芥可清热利湿、辟邪毒气、破结聚气;连翘可抗菌[21~2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蒋少薇.中药熏洗辅助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9):107-109.
[2]宋国庆,赵静.中药熏洗联合中医护理在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16):112-114.
[3]匡友梅.红核妇洁洗液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21):3179-3180,3189.
[4]周晓平,付寒飞.中药熏洗联合口服及局部给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22,25(6):529-532.
[5]尹小箭.制霉菌素阴道胶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在治疗阴道炎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30):101-103.
[6]潘祺.中药熏洗联合中医护理在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2,9(20):57-59.
[7]《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中成药治疗阴道炎临床应用指南(2022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8):901-910.
[8]王慧欢.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胶囊联合制霉菌素栓在妊娠期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7):64-66.
[9]陆先妮,吴丽丽.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栓联合阴道用乳酸杆菌活菌胶囊治疗阴道炎的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4):70-73.
[10]程时桢.苦参凝胶联合甲硝唑呋喃唑酮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及对血清CRP、IL-1β水平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24):3656-3658.
[11]叶艺燕,周佳丽,陈仙明.二甲双胍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胶囊对糖尿病伴念珠菌阴道炎患者血糖水平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23):118-121.
[12]赵瑞娟.红核妇洁洗液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效果及对阴道分泌物炎症指标、阴道菌群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6):94-96.
[13]李小君,吴聪聪.妇炎康复胶囊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软膏治疗细菌性阴道炎湿热下注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2,54(14):103-106.
[14]郭华林,贺燕.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症状评分、阴道环境、阴道分泌物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2,35(3):20-24.
[15]李兰,何亚,陈娟,等.分析中药熏洗联合中医护理在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1,8(3):34-37.
[16]李清霞,李亚丽,郑传龙.探究完带汤联合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脾虚湿困型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J].北方药学,2023,20(6):76-78.
[17]甘银花.霉菌性阴道炎临床治疗中加减龙胆泻肝汤联合中药熏洗的效果及中医症状积分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6):117-119.
[18]王治霞.中药熏洗联合中医护理在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4):177.
[19]甘兰,闵丽,罗婧婧.奥硝唑栓联合硝呋太尔制霉菌素阴道胶囊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3,44(4):1053-1055.
[20]崔爱金.加减龙胆泻肝汤合中药熏洗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2):187-188.
[21]郝莉,赵薇.加减龙胆泻肝汤合中药熏洗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疗效观察[J].健康之友,2020(8):149-150.
[22]伍晓霞.除湿止痒汤熏洗坐浴联合解毒清阴液对霉菌性阴道炎患者MCP-1和IFN-γ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3,41(5):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