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对脑出血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2024-09-25陈实杨柳李婷成浩杨博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对脑出血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康复治疗配合介入针刺治疗,对照组针刺时期为术后2~3周,研究组针刺时期为术后2~5 d。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上肢、下肢及总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术后2~5 d对患者实施介入针刺,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脑出血;不同时期;介入针刺;术后康复;临床疗效
脑出血为脑内血管破裂所致的出血现象。脑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也可增加脑出血风险[1]。脑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患者及时成功得到手术救治后,也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言语、感觉及认知等功能,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2~3]。
为了促进患者术后各项功能快速康复,临床需积极开展相应的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还可对脑出血患者进行介入针刺治疗,从而加速康复进程,改善病情[4~5]。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对脑出血患者应用介入针刺治疗的疗效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对脑出血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53~70岁,平均年龄(58.71±5.22)岁;女24例,男26例。研究组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8.63±5.41)岁;女23例,男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脑出血病症;均经头颅MRI和CT等确诊;均行手术治疗;各项体征平稳;临床资料齐全;可全程配合。
排除标准:正参与其他研究;恶性肿瘤;二次出血;急性期且昏迷;存在针刺禁忌证;精神异常;肝、肾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康复治疗
两组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康复治疗。主要选择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并辅以物理疗法促进各项功能康复。指导患者利用健肢带动患肢活动,摆放良肢位,鼓励其进行主动、被动训练,并避开患侧输液。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其对康复治疗有充分认识,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治疗。指导患者训练桥式运动、坐起和翻身,并向平衡训练、站立、体位转移等训练逐渐过渡。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训练,包括进餐、洗澡、洗漱、穿衣等,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2.2 介入针刺治疗
对照组针刺时期为术后2~3周,研究组针刺时期为术后2~5 d。基础穴位选择尺泽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等。同时,依据实际病情辨证选穴,若患者活动时下肢受限患者选择阳陵泉穴、太冲穴,上肢受限,可选择合谷穴、肩髃穴、手三里穴等。进行介入针刺治疗前,常规消毒穴位周围皮肤,选择0.3 mm×40 mm规格的毫针。针刺手法包括平补平泻法、提插法、泻法、补法等,视患者情况而定,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宜,针刺后得气需留针30 min,1次/d,疗程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分(FMA)进行评估,总分0~100分,包括下肢部分(34分)和上肢部分(66分),分值越高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佳。(2)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thel指数(BI)评估,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能力越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满分42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上肢、下肢及总功能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肢、下肢及总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BI、NIHS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出血以内囊基底节区为多发部位,患者一旦发病,其神经、运动等各方面均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6]。手术治疗可减轻脑组织周围受到的侵犯和压迫,改善患者预后。术后极早期(术后2~5 d)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如降颅压、营养神经等疗法,可加速血肿吸收,促进其功能恢复[7],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这主要是由于该时期内患者中枢系统的可塑性相对更强,在该时期对患者实施规范的康复治疗可极大地改善其神经功能,增强肌肉反应力,促使肢体恢复良好的协调性,进而预防关节痉挛,改善预后[8~9]。然而,单一的康复治疗效果缓慢,患者功能恢复难以达到理想结局。
有研究显示[10],采取系统康复疗法可改善90%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障碍,但能快速回归家庭,正常参与工作的患者仅占30%。因此,在极早期,可在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介入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可发挥诸多功效,如疏经活络、调养气血等。这种疗法可加强经络之间的联系,也可调节脏腑功能,还可巩固营卫之气,使气血通畅。针刺时,主要选择尺泽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等,可疏气化瘀、疏通经络。同时,按照病情辨证取穴可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11~12]。对于脑出血术后患者极早期实施针刺疗法,既能加速其各项功能康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预后转归,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3]。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后上肢、下肢及总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脑出血术后2~5 d对患者实施介入针刺效果良好,可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脑出血术后2~5 d对患者实施介入针刺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术后较快康复。
参考文献
[1]战丽颖,张阳,信焕阳.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对脑出血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22,43(17):97-100.
[2]胡靖.针刺运动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早期干预的研究[D].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2018.
[3]叶妮,王钢,温大平,等.早期中医康复介入对脑出血患者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0,41(9):1205-1207.
[4]林松岭.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6):168-170.
[5]陈敏,吴双双,汤佩英.针刺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术后昏迷的随机对照研究[J].针灸推拿医学,2022,20(2):134-138.
[6]董珊珊,孔莹,邹伟.针刺治疗脑出血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3):93-96.
[7]王宝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4):150-152.
[8]孙庆钰,张素梅.针刺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1,36(6):966-968.
[9]温腊云.中药内服联合针刺治疗脑出血后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3,38(7):1314-1317.
[10]毛万姮,蒲才友,李翼,等.针刺联合高压氧、早期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3):77-79.
[11]王菊菊,吴春雷,刘学,等.早期介入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用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的临床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23,9(5):131-133,158.
[12]潘骝先,李永胜,曾灵剑.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2):269-271.
[13]潘宁,赵晓平.针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11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