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转换治疗策略应用于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价值探讨

2024-09-25严景全林占洲

健康之家 2024年10期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转换治疗策略应用于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既往均接受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单药治疗,纳入本研究后,对照组继续接受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单药治疗,研究组停止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治疗,转换为接受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率、无应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ALB显著高于对照组,TBiL、AST和AL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Scr、BU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BsAg、HBeAg、HBV-DNA以及LSM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从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转换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病毒学完全应答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降低患者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水平,减轻肝硬化。

关键词: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策略;病毒应答;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最大限度地抑制HBV复制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目标。临床发现部分患者经一线核苷(酸)类似物(NAs)规范治疗48~96周后,血清HBV-DNA虽<2 000 IU/mL,但持续或间歇地高于检测下限(10~20 IU/mL),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定义为低病毒血症状态。因此,临床应考虑转换不同的治疗策略[1~3]。本研究探讨不同转换治疗策略应用于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8~56岁,平均年龄(46.13±10.28)岁。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9~56岁,平均年龄(47.24±10.41)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接受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单药维持治疗时间超过48周;病例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合并慢性肾病、严重心肺疾病;合并代谢性、免疫性疾病;合并其他脏器病变或肿瘤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单药治疗:恩替卡韦,0.5 mg/次,1次/d;或替诺福韦,300 mg/次,1次/d,持续治疗48周。研究组从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转换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从对照组药物转换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25 mg/次,1次/d,持续治疗48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病毒学应答疗效:完全应答,持续治疗3个月后,间隔6个月连续2次的HBV DNA定量值<20 IU/mL;部分应答,持续治疗3个月后,间隔6个月连续2次HBV DNA定量值下降,但>20 IU/mL;无应答,不符合以上标准。

(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比较两组肝功能:包括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TBiL)、天冬氨酸基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

(4)比较两组肾功能:包括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

(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DNA和肝脏硬度指标(LSM)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毒学应答疗效比较

研究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率、无应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肝功能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ALB显著高于对照组,TBiL、AST和AL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肾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cr、BU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血清HBsAg、血清HBeAg、血清HBV-DNA和LSM比较

两组治疗前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BsAg、HBeAg、HBV-DNA以及LSM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多采取抗病毒治疗,以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临床救治常用药物为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等,患者能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4]。部分患者会出现低水平的病毒复制,即低病毒血症。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耐药、病毒学突破、肝纤维化的风险更高,因此需及时控制患者病情发展[5~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毒学完全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率、无应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LB显著高于对照组,TBiL、AST和AL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Scr、BU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HBsAg、HBeAg、HBV-DNA以及LSM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替诺福韦为核苷酸类逆转录抑制药,可有效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7]。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可抑制乙肝病毒聚合物的3种活性,均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但替诺福韦不良反应较明显,对患者的肾功能、骨骼等影响较大;恩替卡韦对细胞α、β、δ DNA多聚酶和线粒体γDNA多聚酶抑制作用较弱,影响疗效,以上会反之影响患者的机体状况、疾病治疗效果,进而致使治疗效果受限。从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转换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可显著提升病毒学完全应答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改善肝功能、血清学指标[8]。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属抗乙肝病毒药物,关键成分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属多肽链类逆转录酶缓聚剂,通过抑制HBV逆转录酶的活性以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该药物的一大优点为靶点肝脏,在进一步进行精准治疗的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机体骨骼、肾脏功能的安全系数,提高长期性用药的安全性能,进一步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此外,该药可保护患者肾功能、肝功能。

综上所述,从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转换为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经治低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病毒学完全应答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降低患者血清HBsAg、HBeAg和HBV-DNA水平,减轻肝硬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军,纪冬,李乐,等.经治低水平病毒血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耐药突变的基因型特征[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3,48(2):138-142.

[2]杨雪芳,胥莹,张帮婷,等.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3,32(3):276-281.

[3]刘智泓,梁携儿,侯金林.关于《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的几点思考[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39(1):14-21.

[4]刘丽萍,邬小萍,蔡天盼,等.恩替卡韦经治后低病毒血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2):118-125.

[5]陈丽文,祝达,谢竟全,等.三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对ETV经治低病毒血症CHB患者HBV DNA转阴时间差异分析[J].海南医学,2021,32(6):689-691.

[6]李彤,孔银,刘元元,等.经治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血症患者人群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一项单中心横断面回顾性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1):42-48.

[7]郭丽颖,李晓燕,苏瑞,等.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低病毒血症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状态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3,43(7):525-533.

[8]韩宁,严丽波,唐红.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低病毒血症的临床意义和管理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29(12):1139-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