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2024-09-25廖柳荫卢琳媚余彤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采取常规静脉营养支持,试验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指标和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PA、ALB和TP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促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功能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患者多伴胃肠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
程[2~3]。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直接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胃肠道内,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4~5]。本研究旨在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参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60.72±10.59)岁。试验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60.69±10.6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手术治疗指征;适合营养干预疗法;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消化吸收功能差等问题;同意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脏器衰竭;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凝血功能严重异常。
1.2 方法
1.2.1 参照组采用常规肠外营养支持
术后结合患者营养状态,给予营养液支持治疗,包括:氨基酸,1次/d,250~500 mL/次;脂肪乳剂10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肠外营养支持共进行7 d,每日最大剂量≤50 mL/kg。待患者排气后,予以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正常饮食。
1.2.2 试验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术后6 h观察患者肠鸣音是否恢复,若恢复较差,给予患者经胃肠营养管输注温热的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对患者消化道进行适应性刺激,若无不适症状,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若肠鸣音恢复或排气,会对患者进行少量滴注肠内营养液。营养支持液为能全力营养制剂,包含40 g蛋白质、1 000 mL能量,pH值为6.6。
具体使用方法:术后2~4 d,使用Harris-Benedict公式计算患者耗能基础能量消耗(BEE)。男性BEE=66.7+(13.75×体重)+(5×身长)-(6.76×年龄);女性BEE=65.5+(9.6×体重)+(1.7×身长)-(4.7×年龄)。式中BEE的单位为kcal/d,身长单位为cm,体重单位为kg。计算患者的能量需求,并分别给予1/3、2/3以及全量的能全力营养制剂(6 270~8 360 kJ),剂量为
1 500~2 000 mL。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温度应保持在32 ℃~42 ℃,并通过持续泵入的方式,连续20~24 h给予营养补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共进行9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营养指标: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肘部静脉血3 mL,予以离心处理,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蛋白(TP)水平。(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估,包括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试验组干预后PA、ALB和TP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试验组干预后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结直肠癌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类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会减弱。同时,围术期禁食、禁饮等,也会影响患者的胃肠蠕动,从而干扰其术后营养物质的摄入[6~7]。此外,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会下降,极易发生各类并发症[8]。因此,临床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尽快康复[9]。相较于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在操作方面有一定的繁琐性,但是对肠胃蠕动的刺激性较弱[10~11]。同时,肠内营养支持能够确保肠胃血液的灌注,避免胃肠黏膜萎缩。随着胃肠屏障功能的重建,患者消化道激素的紊乱状态可以得到纠正,从而维持正常分泌,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会降低[12]。此外,肠内营养支持可规避肠外营养支持所造成的消化道黏膜受损,满足患者病期的营养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PA、ALB和TP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满足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营养需求,加快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胃肠道激素可反映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营养情况等,早期肠营养支持可有效调节患者术后机体的胃肠激素水平,加快其胃肠功能恢复速度[13]。此外,早期肠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增强体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
综上所述,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促进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其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韩西,刘君,马麒,等.我国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研究进展及筛查困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172-4176,4184.
[2]高亚妮,芦桂芝,林竹,等.结直肠癌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有效性,安全性的Meta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0,29(3):309-317.
[3]吕翠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加速康复外科干预对改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状态的效果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23,24(9):1334-1337.
[4]郑强,赵宏兴.早期肠内营养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11):64-66,70.
[5]侯雷,吕晓峰,赵恩宏.早期肠内营养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吻合口瘘的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3):87-89.
[6]石继峰,和晓波.不同剂量早期肠内营养在结直肠癌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2,42(4):19-21.
[7]黄兴凤,苏丽辉,黄艳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放化疗期间营养状态及消化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婚育与健康,2021(8):44.
[8]张仕运,张晓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相关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6):188.
[9]贾海静.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结直肠癌术后康复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9,39(7):45-46.
[10]李东亮.早期肠内营养联合中药疗法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7):9.
[11]唐仲文,黄君.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降低远期并发症及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4):153-155.
[12]陈建社,刘锦新.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18,40(22):2692-2695,2701.
[13]章晓璟,孙鑫荣,朱炜,金育德,戴涵斌.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术后机体免疫、早期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6(1):39-42.
[14]陆萍.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