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的处理
2024-09-25邓世归
足部骨折是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的骨科疾病。那么,足部骨折发生后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呢?
什么是足部骨折
足部骨折是指患者的足部骨骼发生了破裂或者断裂,一般是由于运动损伤或者外力作用所引发,常见骨折部位包括脚踝、跟骨、腓骨、跖骨等。
足部骨折后的症状
(1)疼痛:当骨折发生后,病灶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尤其是施加压力或者移动过程当中加剧。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会慢慢减轻。
(2)肿胀:在受伤的区域会出现明显的肿胀,主要是由于液体积聚或血管破裂所致。受伤后的几小时内,肿胀程度会逐渐加重,并在几天后慢慢消退。
(3)瘀伤:在受伤的部位会观察到瘀斑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血液在受损部位血管中渗出而造成的,颜色会从最初的红色逐渐变为紫色、蓝色、绿色或黄色。
(4)局部红热:在受伤的部位能够观察到发热或红肿的现象,这是一种炎症反应,一般在几天内消退。
(5)活动受限:在骨折发生后,患者的足部活动受到限制,影响正常活动以及行走。
(6)畸形:若是骨折造成了骨骼移位的情况,在受伤的区域会观察到明显的畸形。若是足部形状异常或者骨头突出,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固定以及复位。
(7)骨擦音:若骨折情况比较严重,能够听到明显的骨头断裂摩擦声。
(8)感觉异常:在受伤的部位会出现明显的刺痛、麻木、感觉减退,一般是由于神经受到压迫或者损伤所致。
(9)功能障碍:骨折发生后会影响足部的正常活动功能,例如行走、站立、跑步等。
(10)肌肉萎缩:若患者长时间缺乏活动或者在制动的情况下,会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尤其是在康复期间,如未能及时接受康复训练,会加重肌肉萎缩的程度。
足部骨折后如何处理
保守治疗
止痛和消肿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医嘱用药,避免长时间地大剂量用药而损伤肾脏以及胃肠道功能。此外,受伤后48 h内可利用冰敷的方式进行消肿止痛,每次冰敷的时间在15~20 min,每间隔2~3 h。
制动和固定
制动和固定是保守治疗过程当中最为关键的步骤,能够稳定骨折部位,加速愈合,进一步减少创伤。固定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石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固定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类型的足部骨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选择固定的范围,在固定后要详细观察皮肤的状况,避免长时间受到压迫而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
(2)支具固定:这属于一种可调节的外固定装置,能够根据患者的骨折状况进行灵活调整,一般适用于需要调整固定角度的复杂性骨折。
(3)夹板固定:这属于急救过程中一种临时固定的方式,适用于简单的骨折,能够迅速稳定骨折的部位,避免二次损伤。
抬高患肢
将骨折患者的患侧肢体抬高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方式,能够进一步缓解疼痛以及肿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骨折部位的快速康复。可以在患者休息时,将患侧肢体抬高,每次15~20 min,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舒适度。抬高的患肢要能够超过心脏的水平线,可进一步降低血液向受伤部位回流,缓解肿胀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抬高患肢能够有效缓解局部肿胀的程度,却不能长时间保持这一姿势,否则很容易影响血液正常循环,产生肌肉僵硬的情况,因此需要每间隔一段时间改变姿势,并适度进行一些活动。
手术治疗
足部骨折手术治疗的方式一般取决于患者具体骨折的类型、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骨折的位置。常见的手术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开放式复位和内固定术
这是临床当中最为常见的足部骨折手术方式。在手术期间,医生会为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之后切开皮肤部位,观察骨折位置,将其进行复位,再使用钢板、金属螺丝钉、髓内针等固定,使其尽快愈合。
关节镜手术
针对涉及关节部位的足部骨折,例如跗骨关节内骨折,可以通过关节镜的形式实施微创手术。医生会利用一个带有摄像头的细长管道,通过微小的手术切口置入到病灶部位,观察骨折位置的实际情况,并清除掉关节腔当中的碎片,之后完成修复治疗。
融合手术
对于比较严重的足部骨折,例如根骨骨折等,若受损面比较严重,可以实施关节融合手术,有效去除受损的关节面,让相邻的骨骼可以固定在一处,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消除患者的疼痛程度,恢复足部功能。
关节置换
若是存在比较严重的关节炎或者严重关节损伤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实施关节置换术,能够最大程度去除掉受损的关节面,并在关节部位植入人工关节,从而恢复患者足部的功能。
康复训练
保守治疗功能锻炼
若是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早期需要使用石膏托固定5~6周,此时不能进行关节功能训练,但可以适当活动腿部,加速肢体血液循环。若是没发生趾骨骨折,可以进行一些脚趾的屈伸活动,并进行屈伸膝关节或者直腿抬高训练等,加速血液循环,有效减轻肿胀,避免肌肉萎缩的发生。
将石膏托拆除后,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足部活动,如将网球放置在足底部位,让脚不停转动,从而充分活动踝关节周围的肌肉,提升对于踝关节的控制能力。也可以使用冲击波进行治疗,将粘连的肌腱进行松懈,一般在8~12周便能够恢复正常。
术后功能锻炼
在手术后的第1天,可以进行足趾的屈伸运动、肱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练习等,能够有效缓解肿胀,避免关节粘连的发生。
手术后第2天,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功能训练,以主动训练为主,辅以被动训练。若受伤部位的软组织未出现粘连、挛缩等情况,在进行主动运动时,要尽量让每个活动范围达到最大限度,重复练习,但要避免用力过大,防止出现运动损伤。
在手术后的3~4 d,可以进行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从无痛开始逐渐向着微痛活动,活动范围在0~25°。
在手术后的5~6 d,活动度可逐渐增加,在患侧肢体不存在明显肿胀的情况下可以轻柔地按摩受伤部位,避免软组织粘连。
在手术后的2~4周,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若是骨折线模糊,可以辅助患者进行一些下地行走的训练,但要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受到碰撞损伤。
在手术后的6~8周,可以进行一些平衡功能的训练。此时要注意动作缓慢,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之后逐渐过渡到正常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