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谨防热射病
2024-09-25祝磊王乙朴
夏季气候炎热,因热射病住院的患者逐渐增多。什么是热射病?又该如何治疗呢?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属于高温相关急症,发病与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环境有关。因为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人体的调节功能会发生紊乱,产热量超过散热量,导致人体的核心温度快速升高至40℃以上,此时患者会感到皮肤灼热,出现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热射病的致死率非常高,可达40%~50%。在过去,热射病大部分都属于劳力型,主要是因在高温、高湿度天气下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导致的。最近几年,非劳力型热射病的病例开始增多,患者一般未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仅因高温、高湿度环境所致。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
(1)体温升高:这是热射病最典型的症状,大部分热射病患者的核心温度都会超过40℃。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在热射病发病早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具体症状包括嗜睡、癫痫、昏迷、谵妄等。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一些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幻觉、角弓反张、行为举止怪异等。在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还会长期遗留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比如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3)其他症状:包括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头痛、恶心、皮肤发红发烫、肌肉痉挛或肌肉无力等。
热射病的治疗
急救
一旦发生热射病,需要立刻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将患者转移到阴凉位置,利用身边所有可用的资源为患者降温。例如,将患者浸泡在冷水中,或者用凉水管从头部开始往患者身上浇水。没有凉水的情况下,可以购买冰棒、冷藏矿泉水,置于患者头部、腋下和大腿根部。还可以取一条被单,用冷水浸湿后,让患者裹着单子吹电扇或空调。有些热射病患者会出现抽搐的症状,此时一定要限制其活动,避免发生自伤情况。如果患者呕吐且意识不清楚,需要让其躺下,将头侧向一边,避免发生误吸。
在急救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并做记录,主要包括体温、肌肉痉挛、呼吸情况、是否昏迷、癫痫发作等。
治疗
治疗热射病有3个关键点,即降低核心温度、净化血液和防治DIC。
(1)降温:送患者至医院的过程中,要打开救护车的空调,并且调至比较低的温度,迅速使用冷水将患者全身擦拭一遍,然后给予静脉输液支持,并测量体温。到达医院后,将病房温度保持在20~24 ℃,使用降温毯覆盖患者身体,取来冰块用纱布包裹后放在人体散热较快的位置,包括腋下、腹股沟和双侧颈部。采用4 ℃生理盐水进行直肠灌肠或胃灌洗,并尽早开始血液净化。条件允许下,可将患者放入15~20 ℃的冷水中,或采用血管内降温仪。
(2)循环监测与液体复苏循环监测:连续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气、尿量及尿液颜色,以及中心静脉压。液体复苏以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林格液为宜,滴速控制在尿液量200~300 mL/h。如患者有足够排尿量,前24 h补液总量可达到6~10 L,动态监测血压、脉搏及排尿量,及时调节补液速率。在足量的液体补充下,如果尿量没有达到标准,可以使用呋塞米10~20 mg进行静推,再视排尿量增加。在此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电解质的变化,适时补充钾。应用小苏打溶液,将其pH值调至5.5以上。
(3)镇静镇痛:由于热射病症状多表现为躁动和抽搐,所以要选择起效快、药效强、副作用小的丙泊酚、苯二氮䓬等镇静剂。
(4)气管插管:如果有下列指征,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包括误吸、深镇静状态、意识障碍、气道分泌物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呼吸衰竭等。
(5)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尽早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复原物、纤维蛋白膜、冷沉淀等凝血因子。如果血小板低于50×109/L,可输注1个治疗量机采血小板,注意复查。
(6)抗凝、抗感染:采用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抗感染应尽早进行,采取预防性用药策略,可使用头孢二代抗生素。
热射病的预防
穿着宽松、透气、颜色浅的衣服有助于热量的散发。浅色的衣服会反射阳光,降低热量吸收;透气性好的面料则会使汗液快速挥发,起到降温的作用。尽量不要穿紧身的深色衣服,这样会使身体吸收更多的热量,造成体温增加。
不要做剧烈的运动,适当调节运动的次数及强度,以减轻对身体负荷。比如,可以把室外活动调整到早晨或者晚上比较凉快的时候进行。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在空调房中做一些身体拉伸运动。在出汗的时候,即使不感觉口渴,也应当有规律补水,以防脱水。如果身体大量出汗,为弥补体内丢失的盐和矿物质,可以喝一些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
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差的老年人、小孩等,避免在10:00~16:00这段阳光最强、气温最高的时间出门。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护,如遮阳帽、太阳伞、太阳镜等。
平时要注意吃一些富含水分的果蔬,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不但可以为人体补水,还能提供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维持人体电解质均衡。
夏季气温较高时,应加强环境空气的流通。可以采用电扇或者是开空调的方式降低室内的温度。
对于长期处于炎热环境下的工作人员,要进行适当休息,并注意补水。在上班时间内,应每隔1 h
至阴凉处休息5~10 min,保证身体能够充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