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护理以及健康指导
2024-09-25陈续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指在不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测量3次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高血压的发生原因
(1)遗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即父母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病率较高。
(2)环境因素:从事精神紧张度高的职业者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较大;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者患高血压也较多。
(3)年龄因素:高血压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增高的趋势。
(4)生活习惯因素:比如饮食方面,摄入过多的钠盐和饱和脂肪酸、大量饮酒,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疾病因素: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等也会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1)头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以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2)头晕:头晕是高血压另一个常见症状,有些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是持续性的。当出现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表现出与眩晕症相类似的症状。
(3)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这类症状在早期多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
(4)胸闷、心悸:高血压导致的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都可引发心悸。
(5)失眠: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6)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
(7)出血: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
高血压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高血压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稳定血压,缓解精神压力。
居住环境管理
保持居住环境的安静、整洁和舒适,减少噪声和光线的干扰,有助于患者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同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刺激,以减少血压波动。
情绪管理
指导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思考,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
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高血压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多吃富含钾、钙、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具体来说,每日摄入的盐量应控制在5 g以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咸菜等高盐食物,同时减少含钠调味品,如酱油、味精等的使用量;每日食用至少500 g
的绿叶蔬菜以及适量的新鲜水果,如香蕉、橙子、橘子等富含钾的食物;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肉、鱼肉、鸭肉、蛋清等;避免油炸等高脂烹饪方式,多采用煮、蒸等健康的烹饪方式。
有氧运动
推荐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车、打太极拳等,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血压。但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或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运动前后要进行热身和放松活动,以减少运动损伤。对于严重的高血压患者或伴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高血压健康指导
心理指导
高血压患者应避免猜疑心理,尽量保持心态的平静,遇事应该想得开,适当的时候放松心情,避免情绪激动以及过度紧张、焦虑
饮食指导
高血压患者每日盐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3 g,且尽量避免食用加工类食品,如咸菜、腌肉、香肠等。烹饪时可以使用香料、醋、柠檬汁等代替部分盐来调味。钾有助于钠的排出,有利于控制血压平稳,所以高血压患者可以适当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苹果、香蕉、黑豆、香菇、平菇等。高血压患者还应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品,尽量减少摄入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等。选择低脂肪的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类、豆类和低脂奶制品。在饮食中加入糙米、全麦面包、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稳定血压。饮酒过量会导致血压升高,需要限制。保持定时、适量的进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指导
建议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持续30 min以上的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游泳、骑自行车、健身操等。运动强度的计算可以参考目标心率,即170减去实际年龄。传统的低强度运动,如打太极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心,维持良好的机体状态。
用药指导
用药原则以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血压反应和耐受性,逐步增加药物剂量。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时,可以考虑联合用药,提高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对肾功能有损害,肾功能不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药物;孕妇与哺乳期妇女应谨慎使用降压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此外,还应关注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如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血糖升高、尿酸升高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能导致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肾功能异常等;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头晕、便秘等;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