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之认知重建

2024-09-25王志向李育倩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9期

近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起底式”大排查,并强调应对师生与家长定期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专题教育培训。长期以来,校园欺凌被公认为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仅仅依靠学校层面的防治行动往往难以真正奏效,经常会出现欺凌者被“教育”后继续欺凌他人的现象。作为家校社政协同防治校园欺凌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欺凌者的家长应积极履行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充分认识到欺凌的危害,做好预防与处置欺凌情况的家庭工作,及时干预止损,帮助孩子逐步完成认知重建以唤醒其良知,进而有效促进其向善转变。

认知重建作为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或改善方法,欺凌者的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审视与改变他们原有的错误观念与思维模式,促进其心理与行为的积极转变,最终帮助其脱离欺凌者的队伍。家长在具体操作时应端正态度、把握尺度、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认清问题、转变认知、改正错误,而非一味地贬损人格、激化矛盾、否定孩子的未来。认知重建的实施过程通常较为灵活,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识别错误认知。家长应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说出欺凌他人的真实原因,并为其分析与讲解欺凌者常见的错误认知。诸如,惯于欺凌别人的孩子认为通过欺凌行为可以体现自身优越感,让自己在同学或同龄人群中更受欢迎与尊重;欺凌某些在外貌、性格或爱好等方面处于弱势或属于小众的不合群的孩子是合理的;欺凌是解决问题或处理冲突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能够快速实现自己的直接目的。识别上述的错误认知,是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的必要前提,也是孩子能科学合理决策进而减少欺凌行为的重要条件。

第二,探索认知来源。家长发现孩子错误认知的来源集合,是针对性地采取预防与管控策略的先决条件。家长应通过日常观察、亲子交谈、家校互动等途径探索并收集孩子错误认知的来源,孩子错误认知的形成与固化可能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家长偏激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教师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行为;曾经被同龄人欺凌或将同龄人欺凌行为视为常态并模仿;部分网络自媒体灌输的不正当观念;部分电视电影节目或者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元素等。

第三,挑战与调整认知。家长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观看教育电影等形式为孩子提供和展现充分的事实与证据,帮助孩子不断挑战与调整自身认知。诸如,家长为孩子分析校园欺凌的真实案例,让其体会到欺凌行为是违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很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难以治愈的身心双重创伤,帮助孩子思考有哪些更为合适的方式去处理冲突或解决矛盾;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轮流体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感受,进而学会尊重并平等对待“弱势”同学;与孩子共同观看校园欺凌主题的教育电影,并通过观影前的背景介绍、观影中的情节讨论、观影后的总结思考,着力培养孩子对被欺凌者的同理心、高度的集体责任感、积极的价值观。

第四,强化积极认知。此步骤主要涉及两个关键点,即孩子以积极的新认知去驱动自身实践,家长对其善举进行肯定与鼓励。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尊重与关爱他人,尝试以更积极的方式与同学交往,最终赢得班集体的由衷认可,揭掉长期以来的“欺凌者”标签。例如,向曾经被自己欺凌过的同学真诚道歉;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主动与同学建立真挚平等的友谊;积极参与班级或学校活动,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孩子在学校中出现帮助他人的善举或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与认可,让孩子逐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成就感,不断强化其积极认知。此外,家校双方应共同承担并积极履行欺凌者的转化职责,秉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的教育信念与原则,让欺凌者直面错误、痛改前非,而非一概而论、推至深渊,给予孩子向上向善的信心与决心,让今日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有机会转变为明日校园欺凌的制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