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打破界限,共创价值
2024-09-25樊佳玥
想必很多同学都听到过甚至亲历过这样的威胁或恐吓:“你若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尽管长辈们的劝学初衷可以理解,但从这些话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体力劳动的不屑一顾,更有甚者,会将体力劳动作为对孩子犯错时的惩罚,将劳动与处罚挂钩,无形之中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劳动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如上所述,轻视体力劳动者的家长不在少数,不仅向孩子灌输体力劳动是可耻且无用的错误观念,还削弱了孩子自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依旧抱着“应试唯尊”的观念,为了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不让他们参与学校日常劳动或其他活动,一遇到不上“主课”却要到校的情况,就蠢蠢欲动地想给孩子请假,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任何事情他们都愿意为之代劳。但时间久了,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此外,社会层面的观念偏差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很多人误以为体力劳动简单而乏味,不值得尊重,这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学生既不珍惜劳动成果,如随意破坏教室环境等行为,也缺乏劳动意愿和热情,如习惯性地忽视或逃避大扫除任务,甚至连基本的劳动品质都难以具备,似乎一切与考试成绩无关的行为皆为“虚妄”。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导致的城乡差距过大、分配差异明显和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有关,致使人们对体力劳动者的态度出现偏差。当然,这种情况并非只出现在我们周围,西方学者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创造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的区分。他认为,创造性劳动需要更多的技能和智慧,因此被认为比重复性劳动更高尚。其中,体力劳动属于重复性劳动,脑力劳动才是创造性劳动,据此将上层阶级与体力劳动分离,只是给其中一方烙上了名为“高尚”的虚假标印罢了。
事实上,社会中部分脑力劳动工作者只是在日复一日地输入数据、下拉表格,年复一年地照本宣科、走过场,他们在生活中失去自主性和掌控感逐渐变得麻木,把“躺平”和“摸鱼”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而体力劳动者也不仅仅是一下一下地扫地洒水做清洁,一砖一瓦地堆砌大厦,他们也可以在每一次的劳作中独具匠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第三艘航母“福建号”下水到首架C919大飞机交付……每一次重大科技成就,每一个超级工程的背后,都离不开体力劳动者们灵巧的双手。0.01毫米的较量背后是秦世俊二十年锻造技术的支撑;从普通钳工到研发专家,郑志明也用自己的一次次体力劳动见证着中国制造的阔步前行;在幽暗的地层深处,中国中铁隧道局盾构主司机母永奇驾驶这条钢铁巨龙在大隧道的掘进中寻梦而行。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内心的满足;用双手去劳动不是重复简单的麻木性动作,而是不断地精进创新。
体力劳动中的重复动作并不是“低人一等”,它是质变前的积累,是不惧枯燥和漫长的蛰伏,否则那无依无据的创造只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在生物演进的历程中,人类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最终学会了使用工具、生火、建造住所,由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的飞跃。在文化层面上,体力劳动也从未缺席,它是创造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形式都源于人们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无数次的翻转腾挪、数不清tp/GPSqq8GtONCZULT+EMw==的劳动号子共同交织出艺术的雏形。大国工匠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择一事终一生,偏毫厘不敢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匠心,日复一日地专注一件事。
有人可能又要说了,我承认劳动是必要的、荣耀的,但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挣钱养家,我已经埋下了劳动精神的种子,等我考完试、挣够钱再去劳动吧,今天我就不扫地、不刷碗、不洗袜子了。
此言谬矣,就以学习为例,劳动与学习并不相悖,爱学习的人即使耽误了一点儿时间,也会想方设法地补回来。以学习为托词,永远只是不愿意劳动的借口罢了。
劳动中所提升的个人素养也会反哺学生的学习生活,助力其成长。有些校园服务队的战线拉得太长,直至早读过半都不愿意归班。学习也是一样,都是坐在教室里,学生中有多少人在全神贯注地听讲、阅读、思考?有的人每天卡点狂奔到教室,先花十分钟平复自己狂躁的心跳,再花一个早读的时间躲在老师的视线盲区吃完早餐,最后花两节课的时间犯困消食,终于在第三节课才真正地睁开了自己的双眼……
珍惜时间、全神贯注、恪守约定、精益求精、耐心专注……这些良好品质都可以通过劳动得以提升。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劳动,这便是对学以致用最好的解释。
当今社会人们心浮气躁,很多人过分追求“短平快”带来的短暂利益,却忽略了成人成才的本质。让我们去天地间劳动吧,用劳动精神装点我们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吧,这样你也会更加珍视自己的付出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