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与心相处的过程
2024-09-25田钰芳
有幸成为一名老师,让我能与性格迥异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因为他们,我得以窥见多彩斑斓的世界。走近他们,我能看见欢快自由的身影,听到如银铃般清脆的笑声,察觉不同人身上的潜力,感悟生命蜕变的力量。在走近孩子们的过程中,我也刷新了对自己的认知,获得了不一样的成长。
以平等的态度走近一颗心
我们班里有个叫小彤(化名)的孩子,她长得眉清目秀,可说起话来却支支吾吾、含糊不清。在学习中遇到简单的字和词语,她也读不出来,就算我反复地教,她还是不能正确认读。刚开始,我以为她只是在我的课堂存在这种问题。和几位科任老师沟通后,大家一致表示她上课从不发言,甚至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话。鉴于此,我找班上其他同学询问了小彤的课后表现,得知她在课间很正常,不存在说话不流利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呢?我想找到原因。
家访时,我通过她的家长了解到一些情况:她从小说话就慢,口吃的情况也时好时坏。家人曾带她去很多城市诊疗过,但都不见好转,甚至还查出她有轻度抑郁症。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震惊,想为她做些什么。
巧合的是,她在学校报名的手工社团由我负责,这为我进一步了解她创造了条件。手工课上,她在仔细观看过制作步骤后,专注地动手制作。我发现她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做的手工作品惟妙惟肖。当她完成作品时,我会与她大拇指相碰,为她点赞。渐渐地,她会鼓起勇气将自己完成得比较好的作品拿给我看,并说:“老师,看……”这三个字仿佛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有时她的手工没做好,会告诉我她没学会,让我再做一次示范。虽然她表述得不流利,但我能通过她的口型和卡顿的字词明白她的意思,帮助她完成作品。看到她小小的改变,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有一天,在学校大课间,我刚走出办公室,她就拿着粉色的手工花向我跑来,害羞地说着:“老师,送给您。”看着这朵如真花般娇嫩轻盈的手工花,我欣喜地竖起大拇指夸赞道:“谢谢,你的作品太棒了,老师都没你做得好。”她笑了,脸上泛起自然的红晕。后来她常送一些小手工作品给我,我也会回赠给她一些小礼物。慢慢地,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她也能简短地表达自己所想,但有时她也会因为口吃而自卑。她胆子较小,与其他老师在课堂上有距离感,不如和小伙伴在一起那样的轻松自在。也许她无法很快地将自己在课间的良好状态发挥到课堂上,但看到她一点一点地努力着、进步着,我备感欣慰。
面对情况较为特殊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判断和定义他,而是需要了解其背后各方面因素,分析目前状态的原因,用一颗平等的心走近学生,以向上、向善之力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在成长之路上绽放异彩。
发现童趣童真,汲取前进的力量
很多学生天真烂漫,不时也会从嘴里蹦出几句蕴含哲理的话,可他们却从不曾察觉。
一次大课间,有几个低年级的学生围坐在绿草坪上,好像很开心的样子,我不自觉地寻着欢快的笑声信步走去。走近时才发现,他们撑着眼皮互相观察眼睛,我被他们一个个搞怪的样子逗笑了。其中一个学生笑着说:“老师,眼睛好像镜子呀,在别人的眼睛里我能看到自己。”听完这句话,我突然想到“相由心生”这个词。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能很难对自己有全面、正确的认知,但正如他们所观察到的,我们也可以透过自己所发现的别人的特质,察觉出我们自己的内心,继而展开深度思考。这双眼睛何曾不是一面睿智的明镜呀!
在教育的旅途中,我们一直面对着如朝露般纯净美好的孩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感谢遇到的每位学生,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和感悟,是他们丰盈了我们的内在,更给予了我们前行的力量。
蜕变,需要双向努力
我所带的六年级班里有个学生叫小龙(化名),在他上二年级的时候,我曾给他带过课,一路走来,我也见证了他的蜕变。
二年级的时候,他性格暴躁,与同学一有摩擦便“拳脚相向”,而现在的他知书达理,与人交往进退有度,学习上也比以前更能沉得下心。由于家庭原因,他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他跟着爷爷一起生活,有时候爷爷要到附近打短工,只能留他一个人在家,导致小小的他一直缺乏安全感。一次,学校举行感恩父母的活动,其他同学都跟自己的父母有说有笑,只有他一个人坐在教室后的台阶上默默流泪。看到他落寞的身影,我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酸楚。为了安慰他,我走过去同他一起坐在台阶上,引导他关注自身拥有的东西,和他聊聊在外为了生活打拼的父母。渐渐地,他的情绪平复了。虽然我也知道这种安慰起不了太大实质性的帮助,但在当时,我也没别的办法。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开始有意无意地接近他,及时了解他家里的情况,跟他谈论学习上的变化,夸赞他的每一次进步。在生活中,每当轮到我值班查寝时,我都会在他的宿舍多留一会儿,帮他盖好被子,防止着凉。他与同学有冲突时,我也会迅速了解情况,安抚他的情绪,并跟他分析事理。渐渐地,他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了,在老师讲道理时,他也听得进去。我想这就是他的蜕变。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学生五彩斑斓的人生,而他们也丰富了我的人生。以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教育的初心,以平等的态度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发现和激发学生身上的无限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