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 构建劳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路径
2024-09-25王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教育高峰会议上着重强调,要在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教育精神,并明确强调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深远意义。但是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没有接触或者很少接触劳动教育,缺少劳动方面的学习和基本劳动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学校学习阶段到社会工作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构建劳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关乎学生优秀道德修养的形成,还关系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1.建立劳动教育制度框架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和政策中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应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高职院校可以将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将劳动教育的内涵具体化,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设定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制度框架。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科学、公正、多元化的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将平时表现评价与期末评价有机结合,立足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企业导师等多元化的评价视角,考查学生的实施劳动的频度和效度,以及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程度,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
2.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在职业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实现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清晰地指引劳动教育的方向,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所掌握的劳动技能要求不同,在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多重目标和学生的层次结构,从主观态度、价值观到具体的操作技能,都要设立明晰的标准加以衡量,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劳动素养的持续提升。此外,劳动教育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各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过程,高职院校应从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设置统一、透明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3.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
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及时反馈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果,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高职院校调整和完善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持续改进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时,应立足劳动教育的目标内涵,兼顾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既考查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又考查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展现的劳动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可从劳动态度、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四个方面来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思想,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的劳动理念作为劳动思想评价指标的一部分。在劳动技能方面,不仅需要对学生劳动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需要对学生劳动技能的熟练度和精确度进行评价。此外,可以从劳动任务的完成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来综合衡量劳动成果。
4.运用多元评价方式
为全面、公正地评估学生在劳动教育各环节中的综合表现,劳动教育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要遵循多元评价原则,构建“校内+校外”“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在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学校要注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接受来自同伴、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多元反馈,并且要及时处理评价结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灵活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助推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实施与持续优化。
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要完善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制度框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落实,要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在一言一行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让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