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三个课堂” 力促专业发展

2024-09-25刘锋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9期

陕西省推行的“三个课堂”教学改革,悄然改变着校园面貌和教学的生态。学校和教师均积极拓展教学时空,有机融合“三个课堂”,推进基础教育从有质量向高质量跃升。在推进“三个课堂”的过程中,师资培养问题日益突出,这需要各学校主动适应课改新变化,从当地实际出发,基于“三个课堂”的特点,创设有针对性的培训平台,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一、坚持系统谋划,注重因需施培补短板

“第一课堂”是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为出色的组织实操能力。因此,“第一课堂”师资的培养,应强调专业、系统、扎实,但更要注重全面提升补短板。

当前教师培养培训存在着以下问题,容易让教师产生一定的短板。一是培训课程不成体系、不够全面,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比如,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没有开齐教育教学理论、学生管理、职业道德素养等系列课程。二是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因需施训。比如,不能针对教师的需求开班设课,不能根据教师的普遍弱项补短板。三是培训过程不扎实,效果不佳。比如,很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集中学习多,但跟踪巩固少。根据教育的延时性效应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指向特征,教师只有在扎实的教学实践中才会真实提高自身能力。四是培训内容和方式陈旧落后,影响教师的学习热情。比如,理论讲授多、实操训练少,培训效果不佳。对此,针对“第一课堂”要求,要从理论学习、素质拓展、创新提升的角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特别要注意因需施训补短板,开展专业、系统、扎实的培训。

二、注重实践应用,注重优化能力提素养

“第二课堂”是指校内的学习场所,包括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是为了深化和拓展“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而开设的校内综合活动。“第二课堂”强调跨学科融合,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

根据“第二课堂”要求,教师培训应注重以下内容:一是开发与设计的能力。“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深化和拓展,需要与“第一课堂”形成互补优势。教师应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与活动方案,并根据需要开发校本教材,保证“第二课堂”顺利开展。二是组织与协调的能力。活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协调各方的资源和关系,组织管理过程。三是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通常涉及更多的是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科技活动、社团实践等。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开发、组织好“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四是信息素养能力。身处信息时代,课程开发设计的很多资源需要通过网络来收集、整合和处理,活动的组织实施也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要以课程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

三、坚持整合开发,注重多措并举聚合力

“第三课堂”是指校门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

学校与校外场馆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对接合作:一是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二是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师资。应通过实践摸索、自主学习、组建团队等方式,培养跨学科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库,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三是合作组织教学活动。结合实际,梳理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策略,制订教学计划,采用探究、体验、参观等形式,利用主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合作开展教学活动。

总之,“三个课堂”的师资培养,需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进而发挥各方优势,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专项课题“‘三个课堂’视域下普通高中青年教师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GH22Y06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