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高尚师德 赓续教育情怀

2024-09-25田延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9期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的一系列指示,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教育家为榜样,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争做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在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中坚定理想信念

我出生在一个三代人从事教师工作的教育世家。爷爷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先后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校长。外祖母是一名幼儿教师。父亲田润德曾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先后出版个人专著17本。母亲孙世瑜是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全国优秀少年儿童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陕西省劳动模范,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哥哥曾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教师。姑姑、叔叔也都是教师。可以说,我是从小沐浴着教师家庭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次回爷爷奶奶家,总会听他们讲起那些战火纷飞年代里的故事。爷爷身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在这种熏陶下,我从小立志做一名教师。把“小我”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大我”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在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中陶冶道德情操

记得在唐山大地震后,有些伤病员被送到西安进行救治。我的母亲作为班主任,带领学生到医院慰问。她不怕脏不怕累,重活累活抢着干。她用行动告诉我: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记住了,并且努力践行!如要教育学生上学不迟到,我首先做到不迟到;要求学生认真做早操,我也站在队列中和他们一起做。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核心品质。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中涵养育人智慧

在长期的一线教育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

我将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编成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歌谣,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还组织开展了“文明每一天”系列活动,设立“校园文明岗”,制订班级“好习惯养成计划”,和老师们一起编写了12册《大雁塔小学礼文化读本》,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中涵养育人智慧。

在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中秉持躬耕态度

在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我都坚持每天7点前到校阅读一小时。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树立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新本领,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风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2003年,在获得特级教师的光荣称号后,我认为自己应该进一步加强学习,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二十多年来,我曾应邀到省内外10多个地市、30多个区县、100多所学校,作过近千场教育教学专题报告。培训校长、教师数万名,为省内外上万名教师作过公开教学。被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文理学院聘为兼职教授。也收到过来自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数百封来信。

在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中播撒仁爱之心

刚工作的时候,我每次周末回家,就给家人描述哪个孩子聪明可爱,哪个孩子整洁漂亮,我经常把这些孩子搂在身边、抱在怀里。有一天,母亲问我:“你们班有没有那种流鼻涕的孩子?你抱过他们、搂过他们吗?”她还告诫我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爱学生不应有任何附加条件,得打心底相信任何孩子都能成才。在母亲的影响下,我转变了。

记得一个冬天,有一天快放学时,我走进教室,突然闻到一股臭烘烘的味道,当时小朋友们都捂着鼻子笑,一问才知道是小古拉了一裤裆。我二话没说赶快给他收拾干净。多年过去了,孩子依然和我联系。我想,那是因为他曾感受到了爱。

教师情感魅力的核心体现就是爱心。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迸发出强大的爱流,这爱流能与学生情绪产生强大的共鸣。我一定会永葆“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