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用心做教育
2024-09-25辛军锋
校长有三重境界:当校长,办学校,做教育。我从1990年开始先后在5所学校任教,在4所学校走过了二十二年的校长之路。面对不同学校的现状,我都能以同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带领学校稳步发展,和老师们一起实现我的教育信念——用心做教育。
2002年8月,我在西安市第四十六中学开始校长历程。当时校园破旧不堪,学生不到300名,教师流失严重,面临生存危机。我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建成环境优美的校舍,发展特长教育,提升教学质量,使学校很快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这里,我找到了普通中学的改进策略。
2008年我通过竞聘来到西安市第三十中学,著名导演张艺谋、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也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少年时光。在这里,我秉承“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立志建设“最西安”的学校,实现培养具有“西安精神、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学生的育人目标。在这里,我找到了艺术特色学校的文化使命。
2013年5月,我被调任到有红色历史的西安市育才中学担任校长,依托学校红色文化底色,确立了“红色文化延安精神滋养师生成长,素质教育艺体特长促进学校发展”的办学策略,带领学校成功创建为省示范高中。在这里,我找到了带有红色基因的学校的发展途径。
2016年7月,我又被调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随政府北迁至行政中心的西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西高”)担任校长。深入研究西高的办学历史,秉承“养德以正气,崇文以化人”的校训,发扬“爱国爱校,果敢坚毅,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西高精神,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从国家未来需要育人”为办学目标,着力培养“社会人文素质高,科学技术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中学生。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我的教育教学素养和学校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成为“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养计划专家,陕西省人民政府督学,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班硕士研究生导师,荣获西安市教育改革创新先进个人。发表了《“双高”“双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多篇论文,作了多项课题研究,也出版了教育专著《用心的教育》《创造成长的天空》。
在百年西高,我在实践中悟思教育,守正创新,聚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整合课内外、校内外资源,开好三个课程,开辟三个空间,创设四个书院,提高教学质量。
开好三个课程。第一是开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即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第二是开好面向部分学生、挖掘学生潜质的发展性课程;第三是开好面向学生个体、发展学生特长的拓展性课程。
开辟三个空间。将学校空间重新改造,创设阅读空间、体验空间、拓展空间。其中,阅读空间,学生可自由选择阅读;体验空间是和大学、企业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大中衔接课程的体验实验室;拓展空间是在室外建设攀岩设施、生物、科技等实验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创设四个书院。西安高级中学的前身是建于1891年的崇化书院。目前和大学协同办学,突破现有学制和年级限制,建设书院制教育生态,成立崇文、崇德、崇智、崇是四大书院,使学生根据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进入不同的书院学习、发展。这是传统书院结合智慧校园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积极探索,也是育人方式的重大变革。
通常情况下,调换频繁、任期短的校长,是不太容易做出成绩的。我先后任职过的4所学校各有各的“问题”,但通过努力,都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且各有各的风采。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注重学校的精神塑造。我认为,要改变一所学校首先要改变学校的精神,只有精神站起来了,一切才会改变。具体来讲,一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提炼学校精神;二是精心设计校园环境以彰显学校精神;三是依托丰富、科学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精神。
我的教育理想是快乐学生,幸福老师,建和谐校园。作为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学员、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我会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参与“送教下乡”大篷车活动和“名校长+”工程,不遗余力地帮扶薄弱学校和兄弟学校,共同助力乡村教育,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