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问题研究

2024-09-24陈薇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载体教学内容思政

摘 要: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质量,既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为学生行动。通过对安徽省某高校该门课程开设情况调研,发现该校在教学理念上执着于内容覆盖与知识灌输、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效设计与话语转换、教学方法选用上不恰当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载体运用上存在脱节现象、教学评价上存在区分度不高的情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学理念上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上做好设计转换,教学方法上坚持选用科学,教学载体上做到运用适配,教学评价上坚持以评促教,形成教学相长、良性互动局面。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质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4-0060-06

作者简介:陈薇,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供需错位”问题研究(2022sxzz061) ;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法应用研究——以滁州学院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为例(2021szjyxm081);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ztsjh-2024-14-20)

收稿日期:2024-02-10

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引领青年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形成正确“三观”,高校自2019年起试点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至今已进入全面开设阶段。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政课,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其能否与其他课程一道发挥铸魂育人关键作用。而不同类型高校,由于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具有差异,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载体选择等都需要与学生学情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因而深入研究该门课程在特定类型高校开设过程中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堵点问题及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宏伟目标的高度全力推进。

一、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大意义

不断推进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既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内化于学生心中、外化为学生行动。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主要通过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概论课作为思政课,理所应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发挥关键作用的前提是,花大力气办好该门思政课。要办好该门思政课,最关键的是要在该门课程教学中与其他课程一道解决好教育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问题。概论课适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教育根本问题解决、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设计,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帮助青年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2]12。因此,教育强国的目标能否有效达成,该门课程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增强该门课程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感召力、理论说服力、精神凝聚力、实践助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铸魂育人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先后成为高校思政课。可以说,时代越发展进步,“党的理论创新越是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每前进一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就要跟进一步”[3]6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2]2,理所应当成为高校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现高校已全面开设概论课,推进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十分必要且迫切,不仅关系着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效果,而且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是否具有时代性、能否吸引青年学生,并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还关系到青年学生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是否深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明晰是否深入,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领悟是否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

培养时代新人,既是“两个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下中国时代发展潮流对人才的渴求,又是高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进步的内在需求。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也即高校办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牢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和底线,培养的时代新人不是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公民”,而是坚定“强国有我”理想信念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而“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主渠道。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就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在此大背景下,推进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对于增强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世界发展大势、时代发展趋势,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自觉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表征

通过对安徽省某高校该门课程开设情况调研,一方面梳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期待以及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兴趣等情况,摸清学生的思想困惑,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求实际;一方面梳理教师在该门课程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方式方法,以把握教师的思想实际与供给实际。通过对供需双方的全面调查了解,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教学质量提升的切入点,增强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一)教学理念上执着于内容覆盖与知识灌输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授课教师秉持不同的教学理念,同样的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选用的教学载体等会有所不同,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本科教学发生了从“传授范式”到“学习范式”的转换,高校的本科教学开始强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换,教育部新一轮教育教学评估也明确提出“三个强化”,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强化产出导向、强化持续改进”。通过对安徽某高校该门课程教学调研来看,学校组织了集体备课会,重点围绕学时、学分、专题化教学设计、实践教学、授课重难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但还有20%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学应“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存在教师不能有效做到因材施教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未能就学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关注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问题做有针对性梳理,一味执着于内容覆盖和知识灌输,不能精准有效回应学生关切,学生课堂学习获得感不高,“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效设计与话语转换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信息。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避免两种情形,即“脱离教材”和“照本宣科”,还应努力达成教学目标。思政课教材是“连接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纽带”[4]118,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想说什么说什么、学生爱听什么讲什么,也不能完全依托教材讲成“‘自言自语’式的学术论证”[4]119,而要在掌握教材知识点逻辑关系、传递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努力将“学术话语”“文本话语”等转换为“生活话语”,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受学生喜爱。在对安徽省某高校该门课程教学调研过程中,24%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话语体系缺乏感染力,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效设计与话语转换,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从教材直接到教学设计、照抄照搬、简单拿来的现象,忽略了教材到教学设计与内容的安排上应有一个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应以教材框架、重难点为基本遵循,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能够在教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对既定知识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用“生活话语”讲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和价值意义,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选用上不恰当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方法是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桥梁,只有方法科学,才能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既要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价值,将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中,在知识传授中引导价值观念,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为此,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安徽省某高校教师在该门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理论讲授法,辅以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但与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期待还有距离,28%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选用不恰当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如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应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传授知识,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提高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程内容逻辑、学生思想困惑等情况,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盲目启发现象,不仅不能达成教学目的,还可能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吸收,思想更为困惑。此外,学生期望课程教学能够采用更贴合教学内容、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特定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四)教学载体运用上存在脱节现象

教学载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的能够承载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或媒体,包括教学设备、教学媒体、教学模式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用不同的教学载体与之适配,以更好呈现教学信息,调动学生兴趣,利于学生消化吸收。通过对安徽省某高校该门课程教学调研了解到,教师授课所采用的教学载体主要包括多媒体、学习资料、教学视频,以及“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等,运用的教学载体较为多样,但还存在着教学载体运用上的脱节,主要表现在教学载体的运用还不能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部分教师运用某一载体过多,忽视了载体是工具、内容是主体,如部分教师热衷于使用教学视频,但运用后未能就教学视频所表达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引导,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教师究竟要通过视频表达什么观点、传递什么教学信息。此外,“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形成一体、相互间联系不紧密、存在脱节,如其中的实践教学,应坚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做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但限于学校周边资源、实践组织保障等诸多因素考虑,未能全面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实践性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导致对专题教学和网络教学内容理解不深刻。

(五)教学评价上存在区分度不高的情形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5]。因此,高校通常把开展教学评价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尽管各个高校都要开展教学评价,但具体到某个高校某一门具体课程来说,教学评价方法会因高校类型、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性质等而有所区别。通过对安徽省某高校该门课程教学调研了解到,该校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试,各部分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20%和40%,其中平时成绩以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实践环节等情况作为考核依据,期中成绩以网络平台学习和测试为考核依据,期末考试则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学生对教师的测评、教学督导组测评和学院管理人员测评组成,各部分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25%、15%。从评价的组成来说,来源多样,比例较为合理,但还存在评价结果区分度不大,趋于无效评价的现象。即在实际考核中,学生期末总成绩通过率达到95%以上,但高分不多,相互之间区分度较低,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考核差距也较小,基本上都在90分以上。无论教还是学,均存在着评价指标难度较低、目标易达成的情况,与开展教学评价的初衷存在差距。

三、概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统一”,这为开好概论课指明了方向。提升安徽省某高校概论课教学质量,必须要解决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老师教的好、学生学的好”教学相长、良性互动局面。

(一)教学理念上坚持因材施教

教学理念上执着于内容覆盖与知识灌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以教为中心”的理念根深蒂固,仍执着于内容或知识的全面性,“导致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非常低,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能达成,更遑论学生学习幸福感的获得”;二是学校未能建立起“以学为中心”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仍将传授知识而不是“创造学习环境和学习经验,让学生发现和建构知识,使学生成为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共同体的一员”[6]作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即教师的主导性供给,不是简单的授课,应是在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提升课堂学习效果,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的。首先,学校要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上下功夫,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来;其次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教师准确领会“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再次是教师自身应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和思考,尤其是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困惑点,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及时准确回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上做好设计转换

教学内容上缺乏有效设计与话语转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未能充分考虑学情。即教师在开课前,对学生的专业、年级、学习基础等情况没有做深入了解,不清楚学生对该门课程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用“学术话语”“文本话语”盲目授课,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二是教师未能充分把握教材。即教师客观上缺乏依托教材又能跳出教材讲教材的能力,主观上由于教学的便利,不愿投入时间精力,深挖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设计与创新。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做到有效设计与转换。首先,教师要梳理学生对该门课程有关知识掌握情况、存在的思想困惑以及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入到教学设计中,恰如其分地分解到教学内容中,让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学生的关切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其次,教师应充分研究和把握教材,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分清楚重难点内容,深挖教学内容,并用“生活话语”呈现,如在讲授第四章第二节“坚持人民至上”内容时,就可以习近平“三进下党”为例,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人民至上、怎么践行人民至上,进而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自觉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生力军。

(三)教学方法上坚持选用科学

教学方法选用上不恰当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缺乏针对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合适教学方法的能力;二是学校未能充分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进方法创新,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法探索,敢于打破常规,综合运用多种新办法和新举措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3]69。比如,教学方法运用中应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践证明“单一的灌输性或启发性教育虽然各自有其作用,但在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上均有所欠缺,必须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彰显育人的交互效果”[7]。即教师的灌输应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科学灌输,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灌输,启发性教学方式的运用应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学生的思想困惑等设置,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这样的目的,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科学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其次,教师应主动学习最新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选用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载体上做到运用适配

教学载体运用上存在脱节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还未能充分理解教学载体的重要意义,并正确运用教学载体,有效传递教学信息;二是限于学校现有资源约束,部分教学载体如实践教学的运用受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载体的运用上应坚持载体与内容相得益彰。首先,教师在教学载体运用时应对教学载体承载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向学生准确阐明科学观点和思想认识。其次,在“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为结合而结合,为应用而应用”。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辅助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不是割裂的、独立存在的,而应与专题教学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教学信息本身,所以,教师在讲好思想理论本身的同时,还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因为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提供组织保障,大力支持学生到校外开展有关主题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更深刻地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和实践魅力,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做时代新人。

(五)教学评价上坚持以评促教

教学评价上存在区分度不高的情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都未能深入理解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相互之间认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教学评价价值理念;二是高校只对课程作出了评价来源及比例的要求,但对其内涵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致评价看似合理,实际上可能偏离了评价目的。因此,在教学评价上应坚持以评促教原则。首先,学校应出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适当降低现有学生对教师打分所占比例,增加其他评价来源比例,打破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互捧”的“默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调动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学校在现有评价基础上,应紧紧围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进期末考试试卷出题设计,在设计原则上,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成效的检验和呈现,也应适当增加部分题目的难度,照顾拔尖同学的学习体验,还要给予那些学习不投入的学生以压力,从根本上改变“人人都能通过、但高分不多”的现象。再次,要科学应用评价结果,通过评教,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自觉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通过评学,引导学生改变对思政课“都能过”的认识,适当增加学习压力,促进学风转变,实现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螺旋式循环。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 (2020-08-31)[2024-05-16].http://cpc.people.com.cn/GB/n1/2020/0831/c64094-31843368.html.

[2]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3] 李冉,李国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4).

[4] 胡晓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6).

[5] 李小融,魏龙渝.教学评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

[6] 杨春梅.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路径[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3.

[7] 黄玖琴,王德召.灌输与启发相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交互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23(7):114.

On the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the Cours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aking a university in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Wei

Abstract: Improving the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s not only a sacred responsibility bestowed upon universities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nto students’ minds and externalization into students’ action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s course in a university in Anhui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school is attached to content coverage and knowledge infusion in teaching concept, lacks effective design and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in teaching content with in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with disconnection in the use of teaching carriers and low differentiation in teaching evaluati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adhere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 aptitude, do a good job i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selection of scientific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roper use of teaching carriers, and focus o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o as to form a positive interactive situation.

Key words:The cours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eaching quality; Problem

责任编辑:李晓春

猜你喜欢

载体教学内容思政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