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璞:音乐为近
2024-09-24
陈 璞
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川沙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凭着对语文和阅读的热爱,他结合音乐教学,在让学生们爱上音乐的同时,也体悟到音乐与阅读给人带来的力量。
“每一个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总会遇到种种令人快乐或忧愁的事,在这种时刻,你们是用做几道数学题的方式来宣泄喜悦之情,还是用做一个物理实验的方式来排解烦忧之情?”陈璞老师如是问他的学生。
学生们都笑了。是啊,在这种时刻,扬开喉咙吼两嗓子高入云霄的信天游,或者静静倾听一曲低沉委婉的“疗伤”歌曲。音乐是我们表达正能量、抵御负能量的最佳“武器”。
陈璞老师认为,不能简单地把学习音乐等同于学一门乐器,或者是能够演唱歌曲、赏析乐曲等,而是对音乐“整体”的学习。音乐是很重要的美育载体。因此,他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中,提出了“三景”教学理念——音乐为近景,艺术为中景,文化为远景。其灵感起于《傅雷家书》中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音乐课堂起于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不能止于音乐技能的学习,应该指向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最后参与完整的“人”的塑造。
陈璞老师认为,教学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积极思考和认知,这与音乐学科德育渗透是一脉相承的。音乐艺术的内涵说到底是精神层面的,是创作者的价值认知、文化背景及思想情感的体现,而音乐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学生在课堂中完善人格的过程。教师如何挖掘出其中的精神力量,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执教的早中期,陈璞老师曾跨学科兼职任教了几年高中语文。这一段特殊的经历,也是因为他从小就热爱文学,中学阶段语文能力十分突出,因此在缺乏语文教师的情况下,学校才委以重任。而这一段奇妙的经历,也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传递给学生,哪怕是兼职语文教师,他也全身心地投入,一直鼓励学生加强阅读,并带他们去阅览室上阅读课。他在课堂上把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中,如把电子琴带到语文课堂弹唱诗词歌曲等,获得了学生的喜爱。
兼职任教几年后,学校领导还特意询问他是否愿意转为专职语文教师,但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自身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他回到了“音乐教师”的本来身份。可这一段兼职教学路,让这个本来普普通通的青年音乐教师思考得更多,实践得更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如今,他继续探索与创新着自己的教学方式,他依然是那个唱着歌、看着书、写着自己的文字的音乐教师。
Q=《中学生天地》编辑部
A=陈璞
您认为教师会被AI取代吗?
教师的职业不会被AI取代,或者说教师职业是不可能全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但教师的部分工作内容或许会让AI辅助完成。比如说老师批改作业,以后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帮助批改作业了,批完以后,AI还能即时给出一份作业诊断,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薄弱点等,这完全是有可能的。但人工智能没有人与人之间那么直接的情感交流。学习是要有情感动力的。在什么状态之下,学生会努力把这门课学得最好?以我工作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其实就是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喜欢这个老师,学生一定会把这门课学得特别好。
您认为自己拥有的是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
我的精神世界可能是比较中国化的,认同中国传统儒家操守,或者说理念,自然也有当下对教师的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精神世界不是那么好描述的,总体而言,我更倾向于儒家思想,当然,是以现代观念摈弃了其中的糟粕。我的精神世界大概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形成的。毕竟,绝大多数图书总是对真善美进行褒扬,对假恶丑进行批判,而阅读者的思想往往是受书籍思想导向影响的。
您是怎么让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呢?
音乐文化真的像大海一样广阔,让孩子们懂音乐文化,这个目标太大,而音乐课时太短。所以,我的职责就是像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心中热爱音乐的火苗,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探索。就教学的方法而言,首先是把音乐海洋中最经典的作品与人物介绍给学生,这是“基本盘”。其次是把最接近时代的音乐带给学生。教师要与时俱进,学生应该了解这个时代最流行、最有特点的音乐与文化,所以,我的课每年都有一部分内容更新。最后是对具有校本特色的音乐文化进行挖掘,例如我以学校附近的“内史第”为专题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开发。
(采写:郑璐瑶 顾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