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只柿子的无限禅机

2024-09-24松三

中学生天地(B版) 2024年9期

看起来,它仅仅是这样一幅作品:长35.15厘米,宽29.10厘米。画面上,画家用不同墨色勾勒出六只柿子,有的扁,有的圆,有的方。六只柿子的摆放看起来也很随意,五只一字排开,一只稍微靠前。

正是这样一幅简洁的作品,于1606年从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漂洋过海,进入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此后一直藏于此,被奉为国宝。《六柿图》的作者牧溪是位僧人,法号法常,被尊奉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使日本开创出禅画这一主流。

然而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牧溪并没有特殊的地位。牧溪所在的宋元时期,推崇文人画,讲究绘画技巧。牧溪画作的简洁散淡与之不符,一度为世人所诟病:“近世牧溪僧法常作墨竹,粗恶无古法。”“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

以《六柿图》为例,它不仅不以传统的水墨语言取胜,甚至与此相违背。它不重外形和水墨技巧,设色、透视也与宋画传统不契合。但是,当我们面对六只由虚幻的墨色凝聚而成的柿子时,却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简洁的六只柿子,在有限的变化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味。尽管没有颜色,却不会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相反,《六柿图》给人一种饱满的、流动的生命观感。

从艺术角度看,这六只柿子一气呵成。每只柿子似乎都在一笔蘸墨中完成。六只柿子所着笔墨各不相同,或勾,或染,或点。六只柿子的形状、位置、虚实、粗细乃至果柄也各异,是一种瞬时的记录。看似松散实则有序的布局便在这信手拈来的墨色中产生——通过用墨的深浅、疏密,达到画面平衡、有聚有散、呼应顾盼的效果。大面积虚实相生的留白给人以一种空灵、寂静的空间感受。

也有一种说法,作为禅宗僧人的牧溪,以佛教哲学来观照《六柿图》的创作,本身也蕴含了浓厚的禅宗美学色彩。画面上的六只柿子分别代表了佛教的“六时”和“六方”,也令人联想到以梦、幻、泡、影、露、电为喻的《金刚经》的“六如”。以墨色的深浅浓淡来表现柿子的成熟及衰变,如柿子一般的寻常水果的保鲜期毕竟是短暂的。这六只柿子所代表的无疑是贯穿一切时间和空间的佛法——所有的事物都是暂时的。但是,它们在当下又如此流光溢彩。

到了今天,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充满现代性与变革性的牧溪都被认为是禅画的开创者,《六柿图》也被公认为“禅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