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明代中晚期肖像画比较分析

2024-09-23郭锦龙刘硕

收藏与投资 2024年9期

摘要:在历史的长卷上,明代中晚期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处于同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使得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济政治始终影响着社会文化氛围,生活与经济、社会、思想心态诸多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人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而肖像画艺术正是这种变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对比明代中晚期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差异,这种差异为东西方肖像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也为当代肖像画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明代;文艺复兴;肖像画

一、肖像画的概念

“肖像画”这一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观念中并没有出现,而是在20世纪初由欧洲引入。《大美百科全书》中“可辨认的形象”在中国古代肖像画中又称“写真”“写照”“留影”“画影”等,属于人物画的一种,与人物画的生发流变有许多共性,也具有独立成科的个性。肖像画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实际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在照相术传到中国以前,起到为真人留影的作用,所谓“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二是以形似逼肖为基本,在此基础上追求“以形写神”,如南宋袁文指出:“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三是创作主旨重在表现人物本身,往往注重人物面部的精雕细琢,画面中即使出现美景、道具等也仅为辅助,这种题材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与其他画科丰富多样的主题有显著区别。肖像画注重对人物外形的刻画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对人物五官的描绘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

二、社会背景比较

(一)明代中晚期社会背景

蒙古帝国落幕以后,西欧在蒙古帝国带来的中国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和对海洋领域原本兴致的促进下,迎来了“大航海时代”。14—17世纪,西欧开始了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导向的单向全球化进程,成为近代世界的历史促进者与主导者。然而到了明朝中晚期,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明王朝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此时经济发展迅速,并且隐藏着新旧交替的冲突。明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中国漫长的传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晚期。隔着山脉海峡相望的欧洲世界当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已经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早期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与中国航海势力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交锋。中国社会发展已经逐渐融入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打破了孤立的状态,成就了明中晚期特别的历史地位和多变的时代氛围。晚明中国并未落后于西方国家,无论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是从社会发展走向,都处于世界前列,是当时的世界强国,这令西方来华传教士羡慕不已。万历年间生活在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其《中国札记》中记述道:“当时中国的大米产量,远比欧洲富裕得多;生产的棉花和棉布,足够供应全世界;生产的丝织品,不仅使那个国度的居民不管贫富都穿着丝绸制的衣服,而且还大量地将丝绸出口到世界最遥远的地方;钢铁冶炼和铸造业发达;他们用熔化的铁可以铸造比我们更多的物品,煤炭采掘出来后,大量运往全国各地,价钱很低,这表明煤很充足;江西的瓷器,不只是运到中国各地,而且还运到欧洲最遥远的角落,受到那些‘欣赏宴席上风雅的人们的珍爱’。”明代中晚期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社会呈现新旧交织、纷繁复杂的局面。一方面,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思想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资本主义的种子已经在中国社会悄然萌芽,具有近代社会性质的经济、政治、习俗和思想文化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洲,爆发了黑死病和封建主义危机,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崩溃,人们的生活压力巨大,欧洲陷入了黑暗,但文艺复兴彻底改变了欧洲人思想乃至影响全世界。在这场运动之中,诗歌、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争奇斗艳、色彩纷呈,让欧洲形成了一个多重构架的近代文化体系。历史在大瘟疫的肆虐和社会的崩溃中孕育了希望的种子,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结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人们,不仅摆脱了中世纪教会神学的约束,还突破了封建道德的桎梏,以崭新的姿态对精神生活进行探索。这对中世纪欧洲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中的突出表现,是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历史转折时期中发生的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它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继古希腊罗马之后欧洲的一次重大思想文化革命。它所提出的“人”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美与艺术的追求,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追求,这一切都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反对神学思想,提倡人文主义,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以及民主与自由的愿望。

三、肖像画发展情况比较

(一)明代中晚期肖像画的发展

中国肖像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500年前的商、西周时期。它作为人物画的主要形式,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当作“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手段。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宣传圣母、耶稣像,引起了当时绘画界的广泛注意。当时著名的肖像画家曾鲸,开创波臣派,使自唐以后的人物画再次吸收外来营养。曾鲸的“凹凸法”重墨骨,重骨法,借鉴西画之法,重视形象结构,发展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人物肖像画。他的《张卿子像》(图1)人物为正面像,略右偏,面相清俊,意态端正儒雅,气定神闲,流露出愉快的心情,人物整体呈轻盈温润之态。全图没有衬景,而是通过对人物面部的精妙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江南派”是明清肖像画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相比传统的色彩平涂,更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形象。明代中晚期肖像画,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画家们不断创新改进,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得以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肖像画作品。

(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威尼斯画派的贝里尼是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提倡用写实手法来绘制人物肖像画,继而表现人物特有的气质。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体现了具有世俗特征的人文主义精神,他敢于绘画裸体人像,这在他之前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拉斐尔的肖像画十足个性,在圣母题材的绘画中,其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而是回归自然、淳朴、温柔、善良的普通母亲形象(图2)。德国画家荷尔拜因深受德国理性根基影响,创作出的肖像画强调真实感与科学感结合,造型严谨准确,尤其注重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表达。西班牙画家格列柯,他的肖像画不在于画出人的外貌,而是表达人物的内心。让·富凯,法国肖像画的奠基者,他的素描严谨、精巧。特别是肖像画,在平面中见起伏,在概括中见繁复但又绝没有中世纪人物刻板、冷漠和凛然的做派,而是在其中注入了个人的情感。这一时期,肖像画显示出强烈的渴望,摆脱中世纪对于人性的束缚,冲破黑暗,获得光明的印象,成为大多数艺术家表现的题材之一。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是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四、情感传达比较

(一)明代肖像画的情感表达

明代中晚期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开始逐渐从旧社会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这使得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画不再仅是为皇家服务,民间开始出现绘制肖像画的潮流,尤其是在江南一带肖像画更加盛行,江南肖像画兴起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明代中晚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念的变化和通俗市井文化的兴起,这时候的肖像画是具有突破性的,是与之前历朝历代完全不同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使民间肖像画审美观念发生转变,人们不想再像以前那样程式化、概念化、僵硬化地描绘肖像,而追求画的生动自然、真挚热烈。从热衷社会功能目的主题画转向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描绘。文人画家则更加注重自身感受的表达。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画绘画题材涉猎广泛,社会功能不断增多,创作技法有所进步,在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人物画领域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传达明代中晚期独有的时代特征和情感氛围。

(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情感表达

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肖像画呈现刻板、僵硬的状态,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人性的释放,使肖像画的描绘技术提升到一种崭新的阶段,肖像作品由此被赋予了血肉,更加生动了。艺术家们形成了自我的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也形成了自身鲜明的风貌与特点,创作了一大批技术高超且充满人文主义情调的美术精品。画家将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人文主义思想散发着时代的光辉。

五、结语

分析西方文艺复兴与明代中晚期的肖像画,并不是想明确谁熟谁劣,而是分析不同的民族艺术在同一时期的同一画种,在不同历史文化中、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中所呈现的带有自身民族特点的艺术多样性和多元化,我们不能拿本民族的审美标准来评判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总而言之,明代中晚期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群体推动了肖像画的变化,虽对前期肖像画有局部的继承,但在思想上并不认同以往刻板、僵化(程式化)、缺乏生息的呆板作品,这是一种进步,恰好表明了艺术始终代表时代的审美和要求。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校智库开放课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手工艺价值开发与创意设计产业融合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KKF2022135)

作者简介

郭锦龙,男,汉族,黑龙江友谊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刘硕,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M]//高居翰作品系列.王嘉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学术史丛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英]E·H·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