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意诉情浓

2024-09-23付达奇

收藏与投资 2024年9期

摘要:《武陵春图》是明代浙派画家吴伟白描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图像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重新审视《武陵春图》,并结合吴伟所处时代背景,可窥探出吴伟可能含蓄地向怀揣理想且不得志的士人传达教化社会的任务。

关键词:武陵春图;吴伟;人物画;隐喻

一、吴伟及其人物画

吴伟,字士英,后更字次翁,天顺三年(1459年)生于湖北武昌,卒于正德三年(1508年),在奉旨入宫的途中因醉酒猝死。其活跃于明宪宗、孝宗、武宗三朝。吴伟出身仕家,祖为知州,父吴刚曾中过乡举并精于书画,后因烧丹至家道衰败。在父亲死后,吴伟被知府钱昕收养,少年时已展露绘画天赋,性格超然脱俗,忠厚耿直,被成国朱公称为“小仙”。吴伟所作山水、人物,妙入神品,白描尤佳。据明人周晖《金陵琐事》所载故事,可见吴伟所画人物颇为传神:“吴小仙春日同诸王孙游杏花村,酒后甚渴,从竹林中一老妪处索茶饮之。次年复与诸王孙游之,老妪已下世数月。小仙目想心存,援笔写其像,与生时无异,老妪之子见之,大哭不休。”

明代汪砢玉《珊瑚网》也提到一则故事,吴伟曾为孝宗的母亲作画“吴伟善人物,尝为皇太后传神,孝宗手捧绢格从旁跪览焉”①。

吴伟人物画有两种面貌。其一师法吴道子、梁楷,潇洒劲健、奇逸秀劲,“其画人物师吴道子,纵笔不甚经意,而奇逸潇洒动人”②“小仙取法梁楷,故格韵卑卑,然其点睛处,精神勃勃,非杜柽居(杜堇)、汪海云(汪肇)、张平山(张路)辈所能企及者”③。这类代表作有《流民图》(大英博物馆藏)、《树下读书图》(故宫博物院藏)等。其二则是学顾恺之、李公麟,线条流畅细腻,多表现文士与女子形象,代表作有《铁笛图卷》《歌舞图》《武陵春图》《琵琶美人图》等。唐寅曾在《歌舞图》的题跋中称赞吴伟为当世李公麟:“今日薛谭重玩世,龙眠不惜墨三升。”

二、《武陵春图》基本信息

《武陵春图》(图1),纸本白描,纵27.5厘米,横9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姜绍书的《无声诗史》、徐沁的《明画录》、王肯堂的《郁冈斋笔尘》、清谢堃的《书画所见录》等均有著录④。

画卷内容简练,不做背景,描绘了一位左手扶腮,右手持卷,低头凝神思索的女性形象。女子坐于椅上,面容柔美,神情落寞忧伤,目光中万千愁绪流露。画面墨色干湿浓淡鲜明,用淡墨绘出脸部、手臂与衣服,线条匀细清润,流畅自然。女子眼眸、发髻用浓墨点染,加强画面视觉感受。背景是一巨大石案,案上摆放酒壶、砚台、笔架山、毛笔、书籍、古琴。石案左侧放置一盆雅致的盆景,有学者考证为梅花。画芯印有吴伟“小仙”“次翁”两枚印章,并无落款。从右至左分别为六枚张大千收藏印章“大千之宝”“秋湄鉴定书画之印”“大千好梦”“不负古人告后人”“集古堂书画印”“别时容易”。后有清洞径居士题句:“武陵已矣,不复作矣,傅子之字,殆有趋于思乎,太息太息。”这位洞径居士为何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画中女子又是何人?

卷尾明代徐霖书写的《武陵春传》(图2)给出了解释:“妓女齐慧真者号武陵春,自少喜读书,能短吟五七言绝句,鼓琴自能谱调,遇客不以筝琶取怜。客有强其歌者,歌宋诗余数阕酬之,客莫之解,多不乐。真自嗟曰:‘堕落业境,岂侬本心也。’与江南傅生往来最密。生警敏,亦善吟,缔好者五载。生偶以诖误出戍广西。真竭其币赀拯之,不得,每寄书,辄以死许。生从戍,真忧惋成疾,不数月遂死。所存有《珠玑囊》《鸡肋集》传于人间。端居生曰:武陵春一娼家女流,狎客其分内事也,工文翰已为奇绝,而必择所合者委之,此殆有所见欤。既得其人,遂以死相守,其用情亦当矣。假使其初不失身焉,安知其不可以踵李哥哥之迹乎。”

徐霖的题跋讲述了齐慧真的人生经历以及她与傅生的爱情故事。齐慧真虽沦落风尘,却知书达礼,能吟诗谱调,不迷失于纸醉金迷的环境中,在与机警敏锐且富有文采的傅生定情后,就不再见客,二人结好五年之久。可惜造化弄人,傅生触犯法律,身陷囹圄,痴情的齐慧真四处奔波游走,不离不弃,倾囊相救,在傅生被发配边疆远戍广西后,仍每每在书信中表明以死相许。不久齐慧真便忧思成疾,香消玉殒。齐慧真的才学与忠贞打动了徐霖,徐霖为表彰与缅怀她的事迹为其立传记述。

至于徐霖何时作此传,吴伟何时画此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徐霖是成弘间人,活跃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他活了七十七岁。吴伟比他年长3岁,但正德三年(1508年)便已经去世。考虑到所表现题材为名妓,结合吴伟两次离开宫廷回到南京的时间,笔者粗略推断创作时间为弘治朝。1994年台湾学者石守谦在《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一文中,推定了成画时间为弘治年间(1490年),并认为画的创作目的可能是在齐慧真死后,由傅生请托或生前熟识发起,画像以表纪念⑤。

三、创作背景与目的

以青楼题材或妓女形象为表现内容在明代绘画中并非新奇之事。明初政府实行罚良为娼政策,江南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青楼行业蓬勃兴起。风月场所除带来声色之欲的感官娱乐外,更赋予了官宦、文士、商贾与妓女的互动以特殊的文化含义。当时作为留都的金陵,由官办的南市、北市、鹤鸣、醉仙等十六楼,自南京秦淮向扬州、杭州、苏州辐射。多方面的原因促使江南杨柳烟花业开始繁荣。首先,鱼稻丰饶,桑麻遍野,富庶的经济带来物质消费上的奢靡;其次,江南远离政治斗争中心,社会氛围安逸舒缓,人们普遍追求精神上的享乐;最后,思想文化上伦理道德的下滑打破了严格的约束,趋于开放。

在士人与名妓的交往中,风流才子相继以狎妓为荣,妓家以嫁士为能。学者李湜曾说过:“青楼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士的文化。”此时对女妓文化的定义很难用简单的性交易去概括,这些具备琴棋书画、歌舞演乐等文化技能的特殊女性,既是男性的依附者,也是关于艺术交流的对话者。在士子才人等主导的文化影响下,以青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分为众多形式,如诗词、散曲、戏曲、小说等,代表作《金瓶梅》《青楼韵语》《桃花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男性文士热衷于在绘画中描绘青楼题材。如戴进的《南屏雅集图》中在杨维桢等众人面前作画的女子、唐寅《陶榖赠词图》中坐弹琵琶的秦弱兰、《李端端图》中手持牡丹乞诗的美人等。吴伟也创作了一系列青楼题材画作,有《武陵春图》《铁笛图》《歌舞图》《琵琶美人图》。这些作品涵盖现实与历史、单人与群像,既有携妓宴饮的热闹场景,也有形单影只的凝思惆怅。

吴伟一生来往于北京与金陵,其友人也大多来自南京或南京附近的地域。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记载了吴伟从京城回到南京后的酒色生活:“居无何放归南都。伟好剧饮,或经旬不饭,在南都,诸豪客日招伟酣饮。顾又好妓饮,饮无妓则罔欢,而豪客竞集妓饵之。”吴伟性格放浪形骸,将嗜酒狎妓、寻欢作乐的经历绘入画中。齐慧真的故事便极有可能是吴伟身边的见闻,富有文采的齐慧真对爱情的忠贞使吴伟不禁动容。齐慧真这样专一的行为体现了古代男性文士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建构。“通过忠于一位男性而获取贞节,在唐代和明代的白话故事中,名妓女主角常以有远见和忠实爱人的典型形象出现。通过纯洁的目的和道德的坚韧性,名妓是可以有‘贞节’的。”⑥

除了颂扬齐慧真守节的事迹外,性情孤傲、不慕权势的吴伟,也有可能是含蓄地为怀揣理想却不得志的士人们发声,通过为这样的烈女立传、绘像,除了记录她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还让人们时时以画自律。

四、绘画中的“隐喻”

通过《武陵春图》中的案几陈设,可以判断这是一所充满文人特征的书斋雅室。齐慧真背后的硕大石案多次出现在其他绘画作品,如吴伟的《铁笛图卷》、杜堇的《古贤诗意图卷》、仇英的《西园雅集图》、陈洪绶的《闲话官事图》等。明代富有的江南士绅们,热衷于新建私家园林,在自然之中塑造意境幽远的居所。但笔者认为此处绘制的石案代表一种对古雅的崇尚与对武陵春文人化富有才学的身份设定。明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对文人生活的陈设布局作了详尽的介绍,追求的审美意趣便是古雅,室内的器物要体现“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理念,古朴天然的石案正是十分贴切的象征物。

《武陵春图》中书房的归属有两种可能,一属于齐慧真作为其才情的象征,二是傅生的书斋,齐慧真重回旧地睹物思人⑦。如果考虑到武陵春作为妓女的特殊身份,这幅画作与其说是对齐慧真日常生活的描绘,不如说体现了男性文人对她所处中性空间的想象⑧。

左侧盆景一分为二,有土的一侧上面长有一枝虬曲苍老的微型梅花,淡墨绘出稀疏的枝干,土壤中裸露的根部与生长在梅花周围苔藓地衣类的植物增添了古雅清幽之美。梅花作为古代文人钟爱的花树之一,往往寓意冰清玉洁、孤高坚韧等品质。这株在女子闺房罕见的植物,象征齐慧真高洁的情操。梅花同时也暗示植物能熬过寒冷的冬天,是否也表明齐慧真忠贞不渝,在思念担忧中独自忍耐,期待傅生早日归来。

齐慧真手中所持手卷,在之前的研究中通常被认为与文房用具有相似的功用,象征齐慧真“自少喜读书”的才情。明代绘画女性读书图式,大多眼睛直视书卷,在《千秋绝艳图》中与书卷产生联系的女子,双目紧盯书卷,做读书状。《武陵春图》中的女子,视线并不集中于手卷,而是若有所思。更像是看完书信后的怅然自失,结合洞径居士的题跋“傅生之字”,与徐霖传“每寄书,辄以死许”。吴伟所描绘的是否为刚阅读完傅生所寄书信的齐慧真形象?虽然已收到锦书,但爱人仍在远方不得相见,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五、结语

《武陵春图》是明代浙派画家吴伟的杰作,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当我们以图像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这幅画作时,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画家吴伟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他试图通过画作传达的教化意图。

首先,《武陵春图》含蓄地代表了明代社会中一部分怀揣理想却不得志的群体。他们有高尚的品德和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吴伟通过画作,表达了对这些士人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弊端。这种揭示,无疑是对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也是吴伟作为画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其次,结合吴伟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在画作中传达的教化意图。明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多元的时代,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如官宦贪腐、社会不公等。吴伟作为一位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画家,他通过《武陵春图》这样的作品,试图唤醒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他希望通过画作,传达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勇于面对现实、追求理想。

综上所述,《武陵春图》不仅是明代浙派画家吴伟的艺术杰作,更是他借助画作传达教化社会意图的重要载体。通过图像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幅画作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

付达奇,男,满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历史与理论。

注释

①汪砢玉:《珊瑚网》卷48。

②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180。

③顾复:《平生壮观》卷10。

④故宫博物院官网: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792。

⑤石守谦:《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1994年第1卷第45页。

⑥高彦颐:《闺塾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1页。

⑦王子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对明代吴伟<武陵春图>中“隐喻”的分析》,《科教文汇》,2017第9期第20页。

⑧裴亚莉,王拓:《琴/色:<聊斋志异>及其图像作品中的性别空间》,《艺术百家》,2022年第1期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