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峄山碑》书法艺术特征赏析

2024-09-23陈慕湜

收藏与投资 2024年9期

摘要:《峄山碑》是小篆代表作之一。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随着文字朝简易方向的演变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没有消亡,一直作为正体文字存在于历朝历代。作为正体文字的篆书,是书法学习者必须了解的。本文以《峄山碑》为主,赏析了《峄山碑》的用笔以及它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峄山碑;篆书;中锋用笔;审美

《峄山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以其雄浑有力、气势恢宏的字体著称,反映了我国古代书法的审美和文化成就。本文将从结构、用笔、书法特征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书法的精髓。

一、关于《峄山碑》的概述

(一)秦篆出现的客观需要

秦朝的“书同文”政策通过统一文字,极大地减少了汉字的数量,提高了书写效率。尽管具体减少的字数不详,但历史文献显示,秦朝之前文字复杂,存在大量异体字和地方文字。统一后,文字规范为小篆,再推广为隶书,简化了字形和使用。可以肯定的是,“书同文”显著提升了汉字的标准化程度。

(二)《峄山碑》的历史意义

《峄山碑》以其独特的楚文蜀蚕篆风格闻名,展现了秦始皇时期的高文化水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碑刻艺术。它不仅简洁地概括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状况,还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追求。作为中国艺术文化史上的瑰宝,《峄山碑》对书法、雕刻等领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二、笔法

(一)线条

《峄山碑》的所有笔画都包括了起、行、收三个部分。但光从笔法上来说,小篆的用笔相较于楷书、草书等富于变化的字体来说还是比较单一。就比如《峄山碑》,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有趣的是,这与当时的天下大势相吻合,字体无一例外都是先以逆峰起笔,中锋写出的字体线条主要包括横、竖、转折等,结尾wNQBo9mdmHBBLIWNx5wXxpDreMg10e18qx+CrYgaNKs=时再以回锋结束这个笔画。概括就是当在写一个向下的笔画时先要向上回锋以形成中锋,随后才能向下;写一个横向往右的线条也以此类推。每一笔,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抑或是一个点,都需要中锋用笔,收住头和尾。“在书写时,需要注意每一个笔画都要保持中锋用笔,收笔皆要回锋,在临摹时每个笔画的粗细要保持一致,使字内空间划分匀称。”

(二)拿笔

选择毛笔时,要注意笔尖的形状和弹性,这对于聚锋和控制线条非常重要。同时,持笔姿势要正确,笔杆要垂直于纸面,以确保中锋行笔。在用笔过程中,要注意藏锋,使线条更加圆润。最后,用力要均匀,以保持线条的平稳和流畅。这些技巧虽然听起来简单,但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专注才能真正掌握。

(三)直线与曲线

直线有横、竖、斜三种类型。横线是水平的,竖线是垂直的,就比如“土”“在”二字,而斜线则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在对称结构中,斜线常强调挺拔,例如“五”“乃”“其”“斯”“建”。有些斜线还带有微妙的弧度,如“初”“分”“久”“立”,可以算作曲线。需要仔细观察的是,“野”字的两个三角形,其线条是上方直下方曲。

曲线有三种类型,按照行笔方向分为顺时针弧线、逆时针弧线和连曲弧线。顺时针弧线和逆时针弧线都有各自单独的笔画,虽说如此,两者组合在一起的追求还是为了对称,这主要还是因为秦篆的特点:高度对称性。

因为人类手部的结构和控制肌肉能力的特点,写出高质量直线的难度有时比写出高质量曲线的难度要高。以手腕作为核心运动部分,带动手掌调节平衡笔尖的运动轨迹,手指作出笔锋的调节以及顺时针逆时针笔画的平衡,从而写出有力度的且流畅的字,比如“威”和“伐”两个字。每个人对于每个字的不同笔画的熟练度都不同,所以想要做到不同方向、不同笔画上下左右都对称,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都有很高的难度,所以要想写好弧线,对手腕的训练就很重要,做到左右弧线对称,比如“帝”“万”“无”等。

在篆书中,弧线分为微区、转折、大区三种类型,每种有其独特功能和美感,对提升篆书技艺至关重要。微区弧线细微变化,增加动感;转折弧线明显弯曲,连接字形;大区弧线一气呵成,需高超控制。练习时需注意区分运用。

(四)线条连接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断、连接和相交。篆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工整,这个特点对笔画有极高的要求,但贯穿始终的总结起来有一个字,就是“实”,可理解为全程中锋用笔一致,避免线条扁平化。

在实际上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线条中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一条看起来书写时,线条处理有两种常见情况:一种是看似连贯的长线,实际上可能是由两笔或多笔组成;另一种是需要将两条线连接起来,这时常用对接或侧接法。无论是哪种连接方式,连接处都会有重叠。为了保证连接自然流畅,写前一笔时要在适当位置留出空间,以便后一笔顺利衔接。同时,后一笔的起笔和收笔都要迅速果断,避免拖沓。正确的线条处理能使字体更具美感和力量。

(五)平行线

秦篆注重工整与端庄,导致其书写中出现大量平行笔画,特别是在同一字内的横线和竖线,要求严格等距和平行,营造出秩序感。此外,非直线笔画间也追求微小角度差异下的平衡,如水火旁等部首中的平行与微妙变化。这种设计赋予了秦篆独特的工整美感,并对后世书法和雕刻产生深远影响。

(六)笔画顺序

小篆特点是规范工整,严谨满溢。考虑到时代背景,可能并未过多讲究笔顺,但现今无法确知。用其他字体笔顺推测篆书笔顺不太合适,可能只是为了帮助书法新手入门。关于小篆笔顺的说法并不统一,各家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了解这些不同的方法。

多数人右手书写,故用笔顺序多为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以利书法创作。篆书追求端庄工整、匀称对称,常采用自上而下的书写顺序。经过大量练习,书写者可逐渐提高熟练度,自如用笔,减少衔接和下笔次数,使作品更流畅自然。

三、艺术特征

《峄山碑》是中国石刻艺术的传世珍品之一,具有以下艺术特征:

(一)书法特征

“在结构形式中又包含了对称、收放、取势、挪移、错落、点画简省、穿插避让、相背、相向等潜在规律,这些规律都要以满足字的外形形式为基础,只有在满足字的外形形式的情况下,整体风格格调才会达到统一。”

1.硬朗厚重的笔画

笔画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力度感和质感。整个碑刻的线条骨气十足,厚重有力,给人一种稳重刚健的感觉。在第一次接触《峄山碑》的时候,就被“皇”“帝”二字的与众不同所吸引。笔画自始至终少有变化,平均和平稳的线条无不透露着历史的厚重,圆润的线条在圆滑中传递着硬朗之感,凸显了碑文的厚重感和权威性,彰显了当时封建社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

2.高大挺拔的结构

《峄山碑》的结构设计高大挺拔,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碑文的字形结构多样,既有偏短的长方形,如“日”字,也有更接近正方形的结构,如“天”字。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有助于排版,使整个碑文呈现长条形,便于读者阅读。通过对字形和排版的精心考虑和搭配,《峄山碑》成功地表现了皇帝的威严和统治力。

3.规整端庄的布局

字间大小相近,整体构成比较规整,表现了古代书法的整齐划一之美。间架、旁通也比较严谨,布局精细,端庄雅致。整个碑文的构成比较规整,符合古代书法的风格。字形的长宽比例相对均衡,展现出古代书法的整齐划一之美。这种规整的构成体现了书法家对排版和布局的仔细考量和精雕细琢。虽然并不是每个字的长宽都一致,但比例却看起来十分和谐。

(二)章法及题诗艺术特征

1.章法

《峄山碑》共分为正、奏、缪三篇。其中正篇为正统纪年,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奏篇则表达了权利意识,阐述了人们的观点和主张;缪篇则是对珍贵文件的保护、传承与发扬,是对当时文化传统的重视。

2.题诗方面

作为一座碑刻,其题诗艺术特征也非常明显。整个碑刻题诗采用了楷书,字体端庄雅致,不仅体现了古代碑刻的庄重,也表现了楷书的规矩秩序与端庄大方。

凝练简洁、意蕴深邃,使得整座碑刻更具文化艺术价值。其中,《峄山碑》奏篇题诗“夫以正功、同俗德、弘公业、修厥庙、代祖宗、为鬼神,则宜匡时良、说忠谠、卓拔俗、以兴繁”,表现了秦始皇致力于统一各地风俗习惯、规范开展公共工程、扩建奉祖庙的政治理念,以及作者对此的推崇。

3.价值特征

《峄山碑》在石刻艺术史上极具价值,包含大量历史和文化信息,为后来的书法及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价值,因此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

“客观地说,《峄山碑》艺术价值重大,用今人的眼光从实用性来看,小篆及其代表作《峄山碑》在那个时代仍然是成功的典范。”

四、总结

该碑文具有一定的历史阐释意义,它展现出秦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特别是峄山先生身上积极向上和诚信仁爱的品德,对千古以来的诚信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峄山碑》在文学形式、思想深度、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慕湜,男,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李蔓.《峄山碑》的艺术性及其社会背景[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22-23.

[2]颜倩.《峄山碑》技法解析[J].书法教育,2020(9):97-103.

[3]程维.当代铁线篆创作现状与思考—以历届全国展、篆书展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4]邹志生.小篆《峄山碑》的价值[J].名作欣赏,2008(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