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玉器赏析
2024-09-23孙纬陶
摘要:本文以烟台市博物馆馆藏四件清代玉器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清镂雕桃花白玉水丞、清乾隆镂雕蟠螭白玉佩、清青玉辟邪水丞和清青玉松亭小景山子。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材质、造型设计、雕刻技法、艺术表现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探讨了清代玉器艺术的特点和成就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清代玉器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得益于和田玉产地的开发、皇家的推崇以及文人文化的兴盛。清代玉器艺术呈现出技艺精进、题材丰富、文化内涵深化、审美趣味演变以及功能拓展等特点。这些玉器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清代社会文化、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清代玉器;玉雕艺术;文化内涵;审美趣味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玉器始终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珍贵的装饰品和实用器具,更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物质载体。在玉器发展的众多朝代中,清代无疑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玉器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在工艺技术、艺术表现还是文化内涵方面,都呈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在烟台市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中,有四件清代玉器堪称瑰宝,它们分别是清镂雕桃花白玉水丞、清乾隆镂雕蟠螭白玉佩、清青玉辟邪水丞和清青玉松亭小景山子。这四件玉器不仅展现了清代玉雕艺术的高超水平,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的生动写照。通过对这些珍品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一窥清代玉器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清代玉器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随着新疆和田玉产地的开发,大量优质玉料涌入内地,为玉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和田玉以其“温润细腻,洁白如脂”的特质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贵的玉石之一。充足的优质玉料供应,为玉雕艺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进了玉雕技艺的不断提升和创新。
其次,清代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对玉器的热爱和推崇,直接推动了玉器艺术的发展。皇家对玉器品质的极高要求,促使玉雕艺人不断提升技艺,创造出更加精美绝伦的作品。皇家的喜好不仅影响了宫廷玉器的制作,也对整个社会的玉器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清代是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的集大成时期,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器作为文人案头必备之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文人雅士彰显品位、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文人对玉器的追捧,推动了玉器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也深化了玉器的文化内涵。
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细细品味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四件清代玉器珍品。
首先是清镂雕桃花白玉水丞(图一)。这件水丞选用了上等的白玉,质地温润细腻,洁白如脂,纯净度高,无明显杂质。清代玉雕师采用随形雕刻的技法,巧妙地将桃花的造型与水丞的功能完美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玉雕师将桃花花瓣向内收拢,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储水空间,既保留了桃花的自然形态,又满足了水丞的实用需求。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巧妙融为一体的审美追求。
水丞外壁采用浅浮雕技法,将花瓣、花托、萼片层层包裹,营造出丰富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花瓣的布局经过巧妙设计,部分花瓣的生长方向被改变,增加了造型的生动性和艺术性。水丞一侧的花柄、桃枝、桃叶及花蕾采用镂雕技法,通过对桃枝的巧妙弯折处理,与数片桃叶一起造出了一个空腔,展现了玉雕师高超的技艺。
这件水丞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简单模仿,更是通过艺术手法对桃花意象进行提炼和升华。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春天、美好和长寿,将其作为水丞的造型主题,赋予了这件实用器物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清代文房用具的代表作,这件水丞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对文房用具的重视和追求。同时,它也体现了清代玉器艺术对宋元时期“尚古”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在保留传统审美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第二件珍品是清乾隆镂雕蟠螭白玉佩(图二)。这件玉佩选用了上等和田籽料,籽料玉是和田玉中的精品,其天然形成的圆润外形和较大体积,使之成为玉雕艺术家最为珍视的材料。采用整块和田籽料雕琢而成,充分展现了乾隆时期皇家对玉器品质的极高要求。
玉佩的造型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籽料玉的天然形态。玉雕师保留了部分玉皮,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设计之中。玉皮中的黄色部分被用作蟠螭的栖息之地,这种处理不仅避免了玉皮对整体结构的影响,还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黄色玉皮与中部洁白无瑕的籽料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蟠螭的形象被刻画得精强孔武,线条流畅轻盈又不失力度。螭龙的身体呈“S”形盘旋,头部微抬,尾部翘起,整体造型动感十足,仿佛随时准备腾跃而起。这种动态设计不仅展现了蟠螭的优美形态,还突出了其威猛雄壮的气势。镂雕技法被巧妙地运用于蟠螭的身体轮廓和细节刻画中。通过镂空处理,玉雕师成功地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通透感,使蟠螭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特别是在蟠螭的鬃毛等细节部位,镂雕技法的运用更是精妙绝伦,每一处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惊人的细腻度。
蟠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常被视为权力、尊贵和祥瑞的象征。将蟠螭作为玉佩的主题,不仅体现了皇家对权威和吉祥的追求,也展现了乾隆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件玉佩是乾隆时期宫廷生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取向和工艺水平。同时,它也是研究清代玉器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我们了解乾隆时期玉器艺术的特点和成就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作为皇家佩饰,它不仅是装饰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为我们研究清代宫廷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三件珍品是清青玉辟邪水丞(图三)。这件水丞选用了上等的青玉,青玉质地温润细腻,色泽独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珍贵的玉石之一。这件水丞所用的青玉品质上乘,青中带黄,呈现一种神秘而高雅的色调,充分体现了当时皇家或贵族对玉器品质的极高要求。
水丞采用了辟邪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元素。辟邪,又称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常被视为驱邪避凶、招财纳福的象征。玉雕师将辟邪塑造成卧姿,既符合水丞的实用功能,又赋予了器物深厚的文化内涵。
辟邪的形象刻画细腻传神。其头部扁平朝上翘起,头顶有角,这是辟邪的典型特征。眉毛浓密,眼睛大而圆,传达出警觉和威严之感。宽阔的鼻子和微张的口部,似乎正在低声咆哮,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四肢粗壮有力,体现了辟邪强壮威武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四肢上还雕刻有火焰纹饰,这不仅增添了装饰性,还象征辟邪的神力。长尾部分分叉并向上卷曲,不仅平衡了整体造型,还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
从雕刻技法上看,这件水丞展现了玉雕师高超的技艺。整体造型圆润浑厚,线条流畅,体现了玉雕师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辟邪身上的每一处细节,从毛发到肌理,都经过精心雕琢,呈现出丰富的质感和立体感。特别是在辟邪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态的刻画上,玉雕师通过细腻的刀工,成功地捕捉了辟邪威武灵动的神态,使整件作品栩栩如生。
作为水丞,这件玉器的实用性得到了巧妙的处理。在辟邪的背部开凿了一个圆孔,用于蓄水。这个设计不仅满足了水丞的功能需求,还与辟邪的整体造型和谐统一。圆孔的边缘处理平滑圆润,既方便使用,又避免了可能的伤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件青玉辟邪水丞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辟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瑞兽,象征驱邪避凶、招财纳福。将辟邪作为水丞的造型主题,不仅赋予了这件实用器物深刻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文人雅士对吉祥如意的追求。同时,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常被视为财富和智慧的象征。辟邪与水的结合,可以理解为聚财纳福的美好寓意,正契合了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件珍品是清青玉松亭小景山子(图四)。这件山子选用了上等的青玉,呈现出青白色调,质地温润如脂,显示出玉料的上乘品质。值得注意的是,玉料表面呈现了丰富的沁色变化,顶部及背部散布着较重的赭色和褐色沁斑,下部则有大面积的重色墨斑。这些自然形成的沁色不仅增添了玉器的古朴韵味,还被玉雕师巧妙地融入整体设计中,与山水景致相得益彰。
从造型设计来看,这件山子体现了玉雕师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艺术提炼。艺匠将一幅山林小景巧妙地刻画于玉料之上,创造出一个微观的艺术世界。正面山石右侧的岩缝间,一株苍松挺拔而出,展现出松树特有的坚韧挺拔之姿。松树下方,一座茅草顶小亭静静伫立,似乎在诉说着山中隐士的幽居生活。亭旁一条砖石小路蜿蜒入山,引导观者的视线向左侧延伸,那里是方硬的山石和浅雕的林木,构成了远景。整体构图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犹如一幅精心构思的山水画卷。
从雕刻技法上看,这件山子展现了玉雕师高超的技艺。山石的质感通过精细的刀工表现得栩栩如生,或方硬挺拔,或圆润舒展,充分体现了自然山石的多样性。松树的针叶和树干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似乎能感受到山风拂过松枝的动态。茅草亭的结构虽小却不失精巧,屋顶的茅草纹理清晰可见。砖石小路的质感也被细致地刻画出来,增强了整体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玉雕师对沁色的巧妙运用。他们并未将沁色视为玉料的缺陷,反而将其融入设计之中,用赭色和褐色沁斑来表现山石的质感,用墨斑来增添山林的深邃感。这种将材料的自然特性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件青玉松亭小景山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坚韧、长寿和高尚品格。茅草亭则代表了隐逸生活,体现了文人对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向往。蜿蜒的小路似乎在诉说人生的曲折历程,也暗示了通往精神境界的修行之路。整个场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清代,这类玉山作为文房雅玩广受文人雅士青睐。它们不仅是观赏品,更是文人寄托情怀的载体。当文人在案前读书小憩时,只需抬眼望向这小小的玉山,便可在心中展开一幅广阔的山水画卷,暂时逃离尘世喧嚣,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种将自然景色微缩于掌中的艺术形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壶中天地”的审美理念,也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这四件清代玉器的深入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材质选择、造型设计、雕刻技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在材质选择上,这四件玉器分别选用了白玉、和田籽料、青玉和青白玉,反映了清代玉器制作中对不同玉料的运用。白玉和和田籽料的选用体现了对高品质玉料的追求,而青玉和青白玉的使用则展现了对色彩变化的重视。这种材质选择的多样性,一方面反映了清代玉料来源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玉雕艺人对不同玉料特性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在造型设计上,四件玉器各具特色。桃花水丞和辟邪水丞都是文房用具,但前者采用植物造型,后者则选用神兽形象。蟠螭玉佩作为佩饰,其动态设计更加突出。松亭小景山子则是一个微缩的山水场景。这种造型设计的多样性反映了清代玉器艺术在题材选择上的丰富性,以及玉雕艺人在构思和创作上的灵活性。
在雕刻技法上,四件玉器都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但各有侧重。桃花水丞和蟠螭玉佩大量运用了镂雕技法,体现了清代玉雕技艺的精湛。辟邪水丞则以圆雕为主,展现了立体造型的魅力。松亭小景山子综合运用了浅浮雕和圆雕技法,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这种技法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体现了清代玉雕艺术的全面发展和成熟。
在文化内涵方面,四件玉器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但侧重点不同。桃花水丞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追求,蟠螭玉佩象征权力和祥瑞,辟邪水丞承载了趋吉避凶的愿望,而松亭小景山子则表达了文人的隐逸情怀。这种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反映了清代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玉器在文化传承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价值来看,这四件玉器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各有特色。桃花水丞和蟠螭玉佩在精细程度和技术难度上更胜一筹,体现了宫廷玉器的最高水平。辟邪水丞在造型的生动性和象征意义上更为突出。松亭小景山子则在意境营造和文人审美的表达上更具特色。这种艺术价值的多元化展现了清代玉器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通过对这四件玉器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清代玉器艺术的几个主要特点和成就:
首先,技艺的精进与创新。清代玉器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精进和创新。镂雕、圆雕、浅浮雕等技法的娴熟运用和有机结合,使玉器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玉雕师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玉料的优势,创造形神兼备的作品。
其次,题材的丰富与多元。清代玉器的题材十分丰富,从传统的神兽、植物到山水景观,再到文人雅玩,涵盖了广泛的内容。这种题材的多元化反映了清代社会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玉器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文学的密切联系。
再次,文化内涵的深化。清代玉器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精美,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无论是宫廷用器还是文人雅玩,都蕴含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哲学思想。这种文化内涵的深化,使玉器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品或实用品的范畴,成为传承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次,审美趣味的演变。清代玉器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演变。一方面,它继承了宋元以来的“尚古”风格,追求简约素雅;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色,如精细繁复的雕刻、丰富多样的造型等。这种审美趣味的变化,体现了清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最后,玉器功能的拓展。清代玉器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除了传统的礼器、佩饰外,文房用具、案头摆件等新的类型大量出现。这种功能的拓展,反映了玉器在社会生活中角色的变化,也体现了玉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结合。
总的来说,清代玉器艺术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物质层面的生动体现。它既传承了古代玉器的精髓,又融入了时代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这些玉器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清代社会文化、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
同时,这些玉器作品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追求。从皇家的尊贵威严到文人的隐逸情怀,从实用器具到案头雅玩,清代玉器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当代,这些清代玉器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们所蕴含的艺术智慧和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通过对这些玉器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而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在烟台市博物馆,这四件清代玉器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等待更多人来倾听、欣赏和探索。它们是时光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艺术的精华,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永恒魅力。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清代玉器艺术的魅力,更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在新时代继续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孙纬陶,男,文博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数字化、文物保护、藏品管理。
参考文献
[1]于平.明清玉文具鉴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9-71.
[2]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古代玉器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3-24.
[3]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中国艺术史图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164-165.
[4]赵永魁.中国玉器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报社;南阳:南阳大学,南阳宝玉石学会,1989:9-10.
[5]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9:31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