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博物馆藏高树14件作品之管窥
2024-09-23洪叶
摘要:高树是晚清官员、诗人、书法家、戏曲作家,工书擅文,名震京师。泸州市博物馆所藏高树14件作品,题材主要有随感杂谈、思乡怀亲、唱和酬赠等内容,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高树生平、家族、家风家教、交游、学术思想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补充作用。
关键词:泸州市博物馆;高树;作品;管窥
高树(1848—?),字蔚然,号珠岩(崖)山人,四川泸州人,家中第七子,生五子,葬于县南三里大山坪麓堰塘湾[1],与弟高枏是光绪己丑科同榜进士。后“分兵部主事累升郎中,充军机章京,考选御史,简放锦州府知府,调署奉天府事,久在枢要练习朝政,为御史时奏释宪法源委以杜流弊,参劾不法官吏皆举其大者,守锦州,有惠政,锦州故繁富,例应获羡金数万计,皆却不受”[2]。高树不仅善诗文,且工书擅画,“暇则手挥毫素,日必尽多纸,然矜慎自贵,非其人不与也”[3]。他在八十多岁时所作蝇头小楷依旧传神,有诗赞曰:“清诗细楷尚能神,谁信珠岩宿草新。”[4]
高树书法名重当时,其所著纪事诗集《金銮琐记》记载,高树在任军机章京时,南书房太监常来求书扇,“言陆公凤石为书三百柄, 似不及予书,可谓偏好矣”①。他认为陆润庠状元的字尚不及高树,甚至出现众太监哄抢其书扇页的场面。“倾筐倒箧玉阶心,见字如仇忿怒深。偏有群閹知爱惜,一时抢得似黄金。”①
高树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其著作有《鸰原录》《思子轩传奇》《江阳山人诗草》《金銮琐记》等诗书文集,其中以《金銮琐记》最负盛名。
除以上为人所熟知的诗文集外,高树其他的诗作则是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泸州市博物馆藏有高树书法作品14件,为高树55岁、72岁、84岁等年龄所作,高树以书写行楷见长,这14件作品婉约流丽,秀润华滋,属高树创作黄金时期的上乘之作。据其书写格式,可分为成扇、扇页、对联、书轴、中堂等,题材主要有随感杂谈、思乡怀亲、唱和酬赠等内容。
一、一双春燕筵前报—唱和酬赠
泸州市博物馆藏高树《行书五言诗扇页》(图一),以端庄清秀的行楷书写,释文:“渔翁由洞入,一路达村庄。满目桃花开,灼灼照朝阳。遥见柴门外,鸠杖相扶将。童子笑指客,似讶来何方。……渔翁窃欣喜,此为安乐乡。焉知出洞门,回首烟苍茫。”题款:“辛酉四月,荐蘋先生乡台正,珠岩山人高树七十三岁时书所作。”钤白文印“蔚然书”。
此扇面文为高树自书其作,以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为蓝本,以五言诗体裁加以丰富与深化。与《桃花源记》相比较,两者因体裁特征而表现手法不同,《桃花源记》为散文体裁,全文397字,重在叙事,富于舒缓优美的画面感和留白的想象;此五言诗380字,更重描绘和细节处的刻画,富于韵律与节奏的美感。高树信手改写前人名篇,足见其掌握近体诗的深厚功力。
泸州市博物馆藏高树《楷书轴》(图二),释文“一双春燕筵前报,二月初宴启蟠桃”。此作品总体风格秀丽典雅,工整严谨,字体方圆相交,刚柔相济,行笔流畅,墨色均匀,从字迹中处处可见其笔墨精髓。书后题款:“此一篇全是欢娱之词,雅俗共赏,可谱洞箫。壬戌二月初二晨书原稿,文淑小外孙诵之,如有不识,问乃父可也,七十四岁叟珠岩老人蔚然氏书于京城。”款后钤印朱文方印“珠岩叟”。
作品所写内容为高树自撰七言诗,共417字,如作者所言,“此一篇全是欢娱之词”,传说与现实融合,典故和意象交织,全文情节鲜明,形象生动,读来谐趣横生,轻松愉快。韩愈认为“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②。高树这首七言诗堪称欢愉之辞的经典。
二、酒字欲作东坡书—随感杂谈
高树的书法作品还有一类是杂文,是将平日读书练字时的感悟和经验记述为文,对书法习练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
泸州市博物馆藏高树《行书杂文轴》(图三),其中记述了很多高树关于书法的心得和宝贵经验,如“写小行书最怕研胶墨,而风入户,狼毫亦无可如何,此非七紫三羊不能清眉目。绢条与扇面又不同,不关眼光之明暗,视乎笔毫之能动否也。书非考验工夫,直是考验笔性与墨性”“酒字欲作东坡书,下笔太快,遂失跛圆之势”“春字长日傍左亦忘,温习傍左,非一二次遂能记忆,凡右皆误左,此平日不分左右误说之过”。此杂文书轴是高树在七十四岁时所作,人书俱老的高树依然在平日练习书法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实在令人钦敬不已。
另一幅泸州市博物馆藏高树《行书杂文轴》(图四),文中高树对虞世南大加推崇,认为“虞永兴笔意端庄流丽,当日得其法者惟钟绍京”“唐人得右军兰亭之法者,永兴一人而已”“虞永兴如丹凤翀霄,此评不谬”,并叹“习虞者少”“咸丰初年,海内学者不乏,今何人耶?”值得注意的是,高树在盛赞虞世南的同时,对史上一众成就斐然的著名书家给予了无情的贬抑:欧柳“粗戾”,颜柳“流毒”;赵孟頫和董其昌人品和书法远不如虞世南,“方知松雪之沓冗,香光之庸陋,皆人品不如永兴太远,书法亦然”。对于诸上评价,我认为应辩证观之,但凡学书有成就者,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如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③高树是在七十四岁时书此作,此时的高树已遍临百家,览帖无数,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其书风已转为变古出新、摆脱各家束缚,成就自我风格的时期。因此,对于各派书法家自有自己的见解和甄选。古代文人往往性情真率,相互之间的调侃甚至怼骂比比皆是。史上曾有黄庭坚和苏轼互相嘲笑对方的字如“树梢挂蛇”“石压蛤蟆”④。此二种说法皆出自王羲之所作《笔势论十二章》:“字之形势……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又有庾翼骂王羲之的书法为“野雉”:“小儿辈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⑤米芾、近代的白蕉等等,都喜欢骂人,正如齐白石小品画“人骂我我也骂人”。“互骂”乃文化界一独特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世上原不存在无瑕疵之作,对某种书风的批判,实是书家之间在探讨中以求进步,比一片叫好之声更为难能可贵。只是文人性情使然,言语往往犀利直率。
三、群飞有雁友有鹿—思乡怀亲
在高树的作品中,还有一类是赞美家乡钟灵毓秀、寄托思乡之情、兄弟友爱的。如行书十一言联“地毓名贤里谚闻巴将蜀相,庭多胜侣此间有伏龙凤雏”、行书七言联“日映文章霞细丽,山张屏障绿参差”、楷书七言联“新诗爱说泸江好,旧雨犹闻清兴多”等。
泸州市博物馆藏高树《行书七言联》“啜茗闲谈京国事,登船多遇故乡人”。上联右侧题款,一行十字,楷书“永年贤外孙饰壁瞻玩”,下联两侧题款,两行二十六字,楷书“癸酉仲春月上浣书于养颐堂,珠岩老人蔚然八十五岁回泸书此”。上联款后钤印白文方印“如南山之寿”,朱文方印“乔木参天是姓名”。可知此联为高树八十五岁时回故乡泸州所作,墨色饱满、清丽娟秀,真实描述了高树久寓京城,一朝返乡的所见所感。
民国《泸县志》载高树:“入民国则一寄意于诗,时有故国之念,尝作《金銮琐记》绝句百首,皆此意也。又有《鸰原录》叙述弟兄友爱之雅,并刊行于世。”⑥
泸州市博物馆藏《蔚然行楷七言册页》(图五),全文为七言诗,共510字,表达了高树对其胞弟高枏深深的怀念之情。“群飞有雁友有鹿,何况兄弟同胞属,六十年间如转烛,追忆一一在心曲”,作者开篇以起兴手法引出兄弟情深,接着高树开始回忆胞弟高枏出生时的情景“我刚三岁弟诞育,呱呱抱向盆中浴,八姊呼我醒揩目,谓母孪生玉双珏”,及至童年时期,兄弟俩亲密无间,一同嬉戏的各种乐事:“弟舞狮子昂头瞩,城弟作尾鞠躬伏,兄为印度大头佛,左右侦伺行踯躅,弟演关公长髯拂,城弟张飞舞矛槊,兄乃中坐作皇叔,左右顾盼意和睦。”高树作为兄长,对两位孪生弟弟极为关爱袒护:“有时风筝放鱼蝠,蜈蚣脊稜三十六,兄为两弟理线索……阿爷途迢怒气勃,两弟免责兄鞭扑。”不料飞来横祸,高枏从城墙上摔下,“纸鸢线绊谯楼角,城弟坠城殭复活”。此一事件在高树《鸰原录》中有详细记载:“咸丰庚申年正月二十四日,城南弟时才八岁,在城上放纸鸢,被风吹落城外,弟登堞俯窥,忽堕城下,晕死半日,至夜间乃甦。”且高树对此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城下路侧应刊一碑曰:高给谏八岁堕城处,既以警戒城上小儿,又以咨乡人之考据。”高枏坠城墙事件后“从此延师严约束”。高树《鸰原录》记载:“庚申正月八弟堕城,幸而安全,聘江安杨敬生先生为师,教书于家中,不令儿童出门就学。”
后文“南皮张公使年届成童渐知读”疑为笔误,按整首诗为七言押入声韵,两句应为14字,此两句共12字,显然少了两字,句中“南皮张公”指晚清重臣张之洞,是否张之洞曾担任过亲授高树弟兄的老师呢?史料记载,张之洞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奉旨简放四川学政,至光绪二年(1876年)任满。此间,曾巡视眉州、叙州、泸州、重庆各地。他“奖掖积学能文、才华卓荦之士,并创建尊经书院”[5]。高树于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调入尊经书院肄业,“十三年甲戌五月岁考,树、楷诗古皆次取,枏诗古上取。?一等二名补廪,树一等一名,楷一等九名,枏入学第一名,云先同入学。提学即癸酉考官张公之洞,发落日进?弟兄而教之,奖赐许氏《说文》各一部,自书诗联各一对,调树入尊经书院肄业,是为成都设立尊经书院之始。张公,字香涛,改字孝达,癸亥探花,现官湖广总督,署两江总督。”⑦高枏与孪生弟高楷为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同榜举人,同调入尊经书院肄业[6]。“及张文襄(张之洞)督学擢童军第一入泮,调尊经书院。”[7]“二年丙子五月科考,楷诗古,上取一名;枏,上取二名,?、枏、楷皆一等。……枏、楷同调入尊经书院,肄业。……提学仍张公之洞。”⑥后文“南皮先生使西蜀,文选子史日翻阅,考场一一名高掇,当堂呼来面奖擢,问知弟兄意惊愕,谓当云路追鵰鹗”,对这一事实加以描述:张之洞在巡试西蜀时翻阅考生试卷当面奖擢,得知两人竟然是弟兄而“意惊愕”,并对兄弟二人大加赞誉,认为其前途无量“云路追鵰鹗”。可惜因家计穷蹙,弟兄三人从此宦途分飞:“一官远判涞阳牍”(弟高楷光绪十五年任涞水知县),“两兄京宦闲如鹤”(高树与弟高枏在京任职),后来弟兄聚少离多,直至“辽阳远迎成虚约,归舟坐揽巴山绿”。
整册字体娟秀,章法严谨,行笔流畅,字迹有连绵不断之气势,此作工谨严整之余,飘逸着一股风雅气息,起笔与落笔之间无不考究,笔笔都寄寓了书家的深深情怀。
书后题款,一行四十字,行楷“此壬子在上海作,尚有二百余字未录竟因濮同年在泸遇九弟托濮寄言平安二字而作,尉叟壬戌书”,款后钤印朱文方印“树”。
四、结语
综观高树书法作品,多为其晚年为亲友后辈所书,如“式轩二哥”“亭雨姻兄”“外曾孙文圭”“永年外孙”“凤璋外曾孙”“文淑小外孙”等。其书宗欧虞,法度严谨,点画安详,温和醇雅,书卷之气溢于行间[8]。在书法精熟老道、诗歌文采奕奕的同时,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对学问的一丝不苟,对生活的满腔热爱,对亲友的思念牵挂,尤其是与胞弟高枏的昆季情深,在字里行间汩汩流出。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高树的评价,他“性格恬静、矜慎自贵”的个性,他“例应获羡金数万计,皆却不受”的气节,他“清诗细楷尚能神,谁信珠岩宿草新”的书法才华,都在这些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印证。我们仅从高树的14件书法作品中,就能窥知其童年及晚年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多得的细节,对于研究高树的生平、家族、家风家教、交游、学术思想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补充作用。
作者简介
洪叶,女,四川泸州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与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1]王禄昌,高觐光.泸县志(八卷)[M].影印民国二十七年版.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2]王禄昌,高觐光.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泸县志第六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2.
[3]王禄昌,裴纲.泸县志卷六.民国二十七年(1938)久康铅石印刷社铅印本.
[4]曹经沅.借槐庐诗集[M].王仲镛,编校.成都:巴蜀书社,1997.
[5]张之洞.张之洞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6]刘路路.高枏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
[7]高枏著.李德龙,俞冰主编.历代日记丛钞:第147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527.
[8]泸州市博物馆编,胡瑶主编.江阳高致:泸州三百年名人翰墨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60.
注释
①(清)高树:《金銮琐记》,1925年石印本,绛云草堂藏。
②陈霞村,阎凤梧:《唐宋八大家文选》上册,三晋出版社,2008年第50-52页。
③庞华美:《孙过庭〈书谱〉》,《少儿国学》,2023年第21期第50页。
④(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⑤《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晋书》。
⑥王禄昌,裴纲:《泸县志·卷六》,久康铅石印刷社铅印本,1938年。
⑦泸州南门高氏族谱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