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标仕宦生涯中的鉴藏契机
2024-09-23齐晓莹
摘要:晚清时期,中国历经“亘古未有之大变局”,呈现内忧外患的局面。时局动荡之中,清廷内府珍藏大肆流入市场,诸多纡朱怀金的士大夫雅好博古,致使私人收藏逆势而兴。光绪年间的文人江标,官至四品京堂,作为晚清中层京官的代表,亦以鉴藏相长,尤好金石、书画,其鉴藏活动跨越南北。因此,本文主要从江标的仕宦生涯入手,反映其不同阶段的鉴藏面貌,旨在窥探晚清时期不同地区艺术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江标个人的鉴藏风尚。
关键词:江标;晚清;鉴赏;收藏
晚清时期,中国艺术市场进入嬗变期。以鸦片战争爆发为导火索,随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北京,宫廷珍藏流入民间,上达皇亲贵胄,下至商贾庶民,皆参与了艺术品的鉴藏与交易活动。在此背景下,晚清艺术品收藏日益勃兴,涌现出一批文人官宦藏家群体,致力于玉石、青铜与书画等物的鉴赏与收藏,文人江标则为其中之一。江标(1860—1899年),字建霞,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号师许,自署笘誃、萱圃,晚清维新派人士,著名藏书家,藏书楼称“灵鹣阁”,又别署灵鹣阁主。江标为光绪己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学政等职,官至四品京堂,曾游历江苏、山东、北京等地,赏鉴、收藏众多书画珍品。江标鉴藏活动主要分为吴中家学、南北游幕、入京为官三个阶段。伴随仕宦生涯的改变,其所呈现的鉴藏面貌均不相同。
一、吴中家学
江标出生于文人官宦家庭,江标之父江云(1827—1860年),原名江保怀,翰林院待诏,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当时江标不满百日。母亲华氏,福宁知府华文瑛的孙女,妻为汪鸣銮堂妹汪鸣琼。一家之中,属母亲对江标影响最大。华氏嫁入江家一年丧夫,又遭太平天国战乱,举家避难于无锡娘家。颠沛困苦中,华氏对江标严慈相济,特请人挑筐沿街搜讨读书人家的废纸残书。为此,江标十分雀跃能从中搜集质量上乘的古籍碑拓,多年以后仍对此“惜字篓”满怀感激,“放学后不嗜好于常嬉而得亲近文字者,未始非此收字纸之功”①。与此同时,“标每年值新正过诸长,有赐以压岁钱者,母戒不许博。或闻购书籍碑拓,辄索观,有非应用者,怒不许买”,可见江母的严格管教和谆谆教导,为江标开展鉴藏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受益于江母的培养,江标十七岁时便能与好友张炳翔、祝秉纲共同辑校《说文解字》,“每于薄暮来谈,谈必至上灯后而始去”②。
除母亲外,江标深湛的学术造诣,亦脱离不了舅父华翼纶的影响。华翼纶藏书甚富,书画收藏蔚为大观,江标幼年于其家读书,不仅能博览群书,且常有机会鉴赏古物。故江标在偶然读到清代画家、廉吏宋荦的传记时,仍对舅父所讲轶事记忆犹新,“读《宋牧仲传》,忆少时闻两佚事。舅氏篴秋老人云,宋商邱辨别书画,能于暗中摸绢纸便知真伪,辨古铜器,以手抚而嗅之,百不失一”③。可见江标自幼受到华翼纶鉴古方面的指点和熏陶,以至其同样精于鉴赏与收藏,故其友人张炳翔称其“豹奴似舅有同嗜”。
江标的成才固然直接得益于家庭本身。然而,除继承家学,晚清苏州艺术市场的富庶亦为江标自幼以来酷嗜古玩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苏州历来都是收藏重镇,其工商业发达、经济富庶、文化优越,尤其是16世纪以来苏州画坛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以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群体,苏州成为晚清全国书画创作、流通、收藏的中心,从而推动了苏州画坛收藏及好古之风的盛行,这也为江标自幼形成崇雅好古的鉴藏知识体系提供了间接帮助。
二、南北游幕
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江标游幕至山东,于内兄汪鸣銮府中担任幕僚,为其搜辑金石碑拓、古籍书画,以续编阮元的《山左金石志》,故江标与其来往最为密切。山东作为全国文物大省,又是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出土众多商代青铜器。汪鸣銮时任山东学政,曾庋藏大量吉金及其拓本,常召唤江标观摩藏品,如“益都孙模山孝廉匋器原拓、周铸子叔黑颐圆鼎拓本、又《保铸斋印存》等”,并借观名家金石著述予其批注,如潘祖荫手校本《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碑估所示《秦汉六朝碑目》也招其赏阅。得益于此,江标眼界开阔,识力大增。除此之外,汪鸣銮赠予江标众多金石拓本及其专著,如新出《曹真碑》、初印本《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可见汪鸣銮在提高其鉴古能力的同时,亦丰富了江标的藏品面貌。
与此同时,山东济宁地处邹鲁文化的中心区域,上古以来两汉时期碑刻艺术极为发达,质量和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有“中国汉碑半济宁”之说。因此,受晚清山东碑刻艺术的影响,在鲁期间,江标曾寓目众多济宁汉碑,如《鲁峻》《范式》《武荣》诸碑。眼界与实践的积累,使得江标金石功底大增,故其开始大量购藏汉代碑刻拓本,如东汉拓本《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这些碑刻均为汉代隶书的最高水准。由此可见,江标游阅山东之时的鉴藏种类亦反映了晚清山东艺术品市场的特点和当地金石文化的兴盛。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江标游幕广州,此时汪鸣銮时任广东学政,江标继续担任其幕僚。游粤之时,江标言及“今日行道中,皆逢男妇担物,若布匹、磁器尤多,盖皆从江右来也”④。江右即江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准许开海通商,广州作为唯一开放通商的口岸,丝绸、瓷器等货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欧美国家。江西景德镇作为当时外销艺术品的制作聚集地,与广州夷商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产与销售的合作体系,其中丝织品、瓷器皆为当时畅销的外销艺术品。在晚清闭关锁国的情境下,广州对外贸易的兴隆,不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亦从侧面彰显了沿海城市对中西文化的碰撞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态度。因此,受广州外销贸易的影响,江标游粤期间购藏艺术品的品类主要为丝织品,“出南门至西关,为一处最大之市,以番饼乙购兴宁布一匹,长四丈余,甚细洁也。市间有以黑骔穿作小帽者,甚佳,以银三钱得之”,即体现了广州丝织艺术品工艺的精湛和市场的繁盛。
除个人购藏艺术品,游粤期间,江标与叶昌炽来往最为频繁。二人经汪鸣銮介绍,因同在广州担任汪府幕僚所相识,江标随即投入叶氏门下,其常向叶昌炽请教金石知识,“标到东后,立志不收隋以后碑拓本,此间新出土也颇多……见三代古玺,缘法奇古,价贵不得,徒饱眼福而已”⑤。江标自幼聪颖好学,亦给叶氏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称赞其“此子天分绝人,余所见蒯礼卿外,殆无其匹。今更能潜心朴学,真不可量矣”⑥。与此同时,江标在访得一些碑刻拓本后,常赠送给叶昌炽,如《大明湖汇泉寺经幢》《岱岳题名碑》之侧、《赵州景幢》等。江标也备受叶昌炽器用,曾参与其金石著作《语石》的编撰。除叶昌炽外,江标另结识了吴大澂、王仁照、王同愈等友人,与其共同开展了游粤期间的鉴藏活动。
三、入京为官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江标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受命为四品京堂。在入京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感叹“衣食累人,亦名利苦人也”⑦。为此,在公务之余,江标常携三五好友同游市肆,频繁出入琉璃厂博古斋、论古斋、晋古斋等古玩铺及同立书肆,以赏求阅玩,聊慰雅怀。通过日常阅市游艺、雅集的方式,也聚拢起了江标于京师内的鉴藏交游圈,如盛昱、王懿荣、缪荃孙、潘祖荫等长辈,另有费念慈、王崇烈、李盛铎等同辈,这些均为京城名噪一时的名家,不仅蒐藏宏富,且精于诗词文赋,与这些硕儒之士的频繁往来对江标开展艺术品鉴藏活动助益非凡。
晚清艺术市场热闹非凡,“京师诸士以文史书画、金石古器相尚”⑧。因此,江标在京期间以书画、金石鉴藏为主,多次前往师友的私人府邸,参加消暑避寒的雅集活动,“至蔚若前辈处观其所藏书画”“至木斋处观其所藏彝器”。这些私人府邸内的雅集活动在丰富江标鉴藏面貌的同时,亦为其开展鉴藏活动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晚清京师会馆的发达亦为江标鉴藏活动提供了契机,“午后赴江苏馆,为同人雅集。共十二人,饮前各以书画为乐,黄昏始散”“晚赴黄仲残之招于全浙会馆。壁悬书画皆精品,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徐青藤墨牡丹挂幅,皆精品也”⑨。由此可见,会馆雅集不仅扩充了江标鉴藏交游圈,亦带来了其鉴藏机遇。
除了与师友的频繁往来,相较于担任幕僚,江标因官职身份的提升,引得一些古董商也主动上门供其挑选古物,“竟日以书画来售者不绝”。除直销国内的商铺,江标也与洋行贾商有所往来,“景维行来,出示福利带来各种绸缎料子,有三百余种之多,可见西人讲求蚕织之精,日益加甚。大致出法兰西、意大利两国”。与这些商贾的往来,不仅帮助江标完成了藏品的初步搜寻、赏析和辨伪工作,还使其掌握了艺术品市场的动向。与此同时,亦拓宽了江标的鉴藏视野,使其藏品来源更为广泛,品类更加丰富的同时又更具“针对性”。
除京内鉴藏,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上旬至十月中旬,江标因政务赴日本考察,便借机赏鉴国内外艺术品,“鸿英招至老博览会一游。中有大钟,款承平年,当唐太和时物……画幅、磁器颇多佳者”,另寓目日本的艺术品,“星使出示西京织绒画,与写本无异,五色俱备。又日本女士仿宋院本画花鸟大幅,中土无此妙手也”。这彰显出江标对艺术品的赏鉴已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辨别源委,足以证明其深湛的鉴古能力。在购藏方面,江标于日本骨董商铺内,携带回大量古籍书画,如“唐写经卷四册二、魏和叔山水卷”等。在晚清文物大量流失海外的境遇下,江标回购国内文物,无疑对当时海外文物的回流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除购藏国内艺术品,江标还曾购藏《日本光明皇后写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卷》、洋刀、照相机等,体现了江标作为晚清维新派人士所秉持的“中体西用、经世致用”的思想。
四、结语
晚清社会动荡不安,造就了文人士大夫嗜古、博古的鉴藏风尚。江标作为光绪时期的文人,其游历南北,阅历丰富,其鉴藏面貌跟随仕宦生涯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面貌。游幕山东之时,江标大量鉴藏汉代碑刻,体现了齐鲁大地金石艺术的繁盛;游幕广州之时,受其外销贸易的影响,多鉴藏瓷器、丝织品,体现了沿海地区艺术市场的开放和兴隆,从而与内陆地区的保守闭塞形成了鲜明对比。入京为官期间,江标的鉴藏交游圈不断拓宽,鉴藏机遇也有所提升,中外艺术品均有涉猎。由此可见,晚清时期国内艺术市场的面貌虽各不相同,但各有其特色,而正是得益于各地区艺术市场的丰富多元,才共同促成了晚清时期国内艺术市场的整体繁荣。
作者简介
齐晓莹,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论。
参考文献
[1]程章灿.玩物—晚清士风与碑拓流通[J].学术研究,2015(12):141-150.
[2]戴婷婷.晚清北京艺术市场研究综述[J].荣宝斋,2020(2):206-215.
[3]吴明娣,常乃青.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J].中国美术,2022(1):39-48.
注释
①(清)江标著,樊长远整理:《笘誃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初三日,九月二十五日。
②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8页。
③(清)江标著,樊长远整理:《笘誃日记》,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十日。
④(清)江标著,樊长远整理:《笘誃日记》,光绪十二年八月二十日、九月十八日。
⑤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第七封。
⑥《缘督庐日记》,光绪甲申九月三十日。
⑦(清)江标著,樊长远整理:《笘誃日记》,光绪十七年四月初六日、十八年八月初一日。
⑧(清)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1页。
⑨(清)江标著,樊长远整理:《笘誃日记》,光绪十六年八月十七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