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艺术对喀什土陶的影响研究
2024-09-23王学琦
摘要:景德镇陶瓷艺术与喀什土陶在发展历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景德镇陶瓷与喀什土陶在器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了两者之间深厚的艺术渊源和影响。景德镇陶瓷吸收了喀什土陶的某些特点,如具有异域特色的形制、朴素简洁的装饰等,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喀什土陶工艺的发展。同时,景德镇陶瓷也为喀什土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灵感,如铅釉釉色的运用、器物纹饰的创新等。两者间跨区域的艺术交流与融合,既丰富了彼此的审美表达,也拓展了创作思路,激发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发展,从而为中国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无限可能。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喀什土陶;艺术影响
中国陶瓷历史源远流长,不同地域陶瓷艺术各具特色。位于江西省的“千年瓷都”景德镇与新疆“一带一路”建设线路上的喀什,一南一北,一西一东,陶瓷艺术都自树一帜。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喀什土陶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为代表,也于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由于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景德镇与喀什陶瓷工艺有过交流。两地工匠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推动了我国陶瓷事业的发展。景德镇陶瓷彰显了江南秀美典雅的艺术气质,喀什土陶则展现了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
一、器型的差异与影响
(一)器型的相似性
景德镇陶瓷和喀什土陶虽然分属南北两地,但在器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日常使用的碗、盘、罐、壶等器皿来看,二者在造型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无论是江南秀美的瓷器,还是西域粗犷的陶器,都承载了中华儿女的日常起居记忆,映照出古老文明的生活印记。这种器型上的相似性,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统一性。
(二)景德镇瓷器的器型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端庄秀丽的器型著称,线条优美流畅,讲究器物各部分比例的和谐统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呈现出不同的器型风格:唐宋时期以典雅高古的白瓷器见长,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端丽秀美的外观。明清时期御窑厂烧制仿古器和创新器型,既有对传统器型的继承,也有对新样式的探索,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结合。青花瓷器(图1)端庄典雅,玉壶春瓶颈细如葱,粉彩瓷器玲珑剔透,无不彰显南方瓷工精湛的技艺和独具匠心的审美追求。这些器型特点体现了江南文化的灵秀典雅,给人以美的感受和艺术享受。
(三)喀什土陶的器型特点
相较于景德镇的“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喀什地区的制陶技艺略显原始简单。根据使用场景分类,喀什陶瓷又分为建筑用拼花砖和生活用陶两大部分,其中生活用陶又以喀什土陶为主要品类。根据制作方式分类,喀什土陶分为素陶、釉陶和彩绘釉陶等种类,其中以罐、壶、盘、碗、缸、盆、灯等最为突出。土陶制品是当地民众家庭的传统生活用具,故这门土陶技艺主要由民间工匠传承,且为家庭式传承方式居多,多为口口相授。
喀什土陶是一种集实用性、欣赏性、精神象征性于一体的手工制品。喀什土陶器(图2)、土陶罐多为扁圆形状,瓮肩厚实饱满,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碗盘器型大多朴实无华,多为刻画装饰,少有过于精细的做工,追求纹样简约排列繁密。土陶壶造型简练,注重实用功能,彰显出西域民族淳朴的生活理念[1]。这些器型特点与西域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匮乏的陶土资源,以及游牧民族崇尚简单实用的生活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物资相对匮乏的环境中,喀什陶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当地河床冲刷的淤泥作为泥巴原料,以当地山群众的矿物质作为釉料,使用简单易得的木片作为刻画工具,以最朴素的方式塑造出适合当地人们使用的器皿,体现了西域先民勤劳智慧和质朴豪放的性情。
(四)器型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景德镇瓷器与喀什土陶虽然在器型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二者之间相互借鉴和影响。这种跨区域的器型交流,不仅体现在某些器型的相似上,如宋元时期景德镇烧制的大罐与新疆水罐酷似,明代景德镇民窑仿制的蒙古包形瓷器或许得到了西域器型的启发,而且还体现在不同地域间工艺技术的互相传播和融合上[2]。同时,考古发现喀什地区出土的一些器型秀丽的土陶壶,也反映了中原瓷器对其器型的影响。这些事例说明,尽管不同区域的陶瓷器型各具特色,但在历史发展中,它们并非互相孤立,而是通过贸易往来、技艺交流等方式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这种跨区域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景德镇瓷器与喀什土陶的器型表现,推动了两地制陶工艺的发展,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多元一体发展注入了动力。
二、釉色的差异与影响
(一)景德镇瓷器的釉色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多姿多彩、光彩夺目的釉色而闻名遐迩。历史上不同时期,景德镇烧制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釉色瓷器:宋代汝窑的天青釉浩瀚神秘,南宋官窑的梅子青釉恬静雅致,元代钧窑的天蓝釉深邃空灵,明清时期的五彩和斗彩釉色绚丽多姿,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釉色大多在高温环境下烧成,呈现出晶莹剔透、色泽丰富的视觉效果。釉色的多样性不仅彰显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精湛,也体现了南方瓷都对美的孜孜以求。绚烂的釉色搭配精美的器型,构成了一幅幅瑰丽多彩的艺术画卷,给人以华贵典雅的审美体验,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一大亮点。
(二)喀什土陶的釉色特点
与景德镇瓷器的釉色相比,喀什土陶的釉色显得较为朴素单一。这主要是受制于当地的原料和工艺条件。喀什地区陶土资源有限,陶工只能就地取材,采用低温烧制工艺,因而烧出的釉色局限于褐绿色、黄褐色等。土陶大多用来盛放粮食、干果等物品。这类陶器部分没有上釉,能够保障物体的透气性,有助于粮食的长时间储存。土陶釉面常故意保留粗糙的质感,不加修饰,体现了返璞归真的美学理念,给人一种纯朴亲和之感。尽管喀什土陶的釉色看似简单朴素,但丝毫不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反而与其粗犷质朴的器型相得益彰。在西域料峭的风土中,这些土陶釉色仿佛天然而成,与当地的山石沙砾融为一体,透出纯净而悠远的韵味[3]。
(三)釉色工艺的相互借鉴
景德镇瓷器与喀什土陶在釉色工艺上的相互借鉴,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元明时期,西域工匠来到景德镇,将喀什独特的釉色工艺引入瓷器烧制,创造出仿土陶釉的瓷器。这种釉色古朴粗犷,与喀什陶艺审美相近,展现了西域文化对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同时,这种跨地域、跨门类的工艺交流,丰富了景德镇瓷器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瓷器釉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四)釉色审美的相互影响
釉色审美的相互影响,体现在喀什土陶装饰色彩的变化上。例如受景德镇青花瓷影响,喀什出现了黑白相间的弦纹土陶,釉色简洁明快,极具视觉冲击力。此外,喀什彩绘土陶也开始出现蓝色等青花瓷常用色,装饰风格趋于细腻柔和。这些变化既丰富了喀什土陶的色彩表达,也体现了当地匠人学习外来工艺、革新本土釉彩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景德镇与喀什在釉色运用上存在互鉴互补的一面,相互交流促进了两地陶瓷艺术的发展[4]。
三、纹饰的差异与影响
(一)景德镇瓷器纹饰的艺术特色
景德镇瓷器纹饰精美华丽,构图考究,线条细腻流畅。青花瓷装饰以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题材为主,反映了文人诗情画意的艺术追求。粉彩瓷器纹饰更显细腻柔和,多勾勒花鸟虫鱼、吉祥图案,寓意美好祝愿。景德镇瓷器纹饰内容丰富,寄托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器型浑然一体,彰显出江南文化的典雅秀美。
(二)喀什土陶纹饰的艺术特色
喀什地区的土陶具有实用性的基本特征,从造型到图案都围绕着实用性进行制作。例如陶缸最为典型的造型是圆口圆肚,陶器内外都不上釉,只是将图案印在陶缸上,刻画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再使用堆塑与雕刻技法制出立体动物图案。为了能使盖子及缸口部位移动方便,缸口部位大多为没有经过装饰的光滑状态。
喀什土陶纹饰,多以几何图案为主,如圆圈、波浪、锯齿等,粗犷豪放、极富表现力,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狩猎文化。黑白相间的弦纹土陶,如同西域驼铃,充满神秘色彩。此外,还有夸张变形的兽面纹,透出原始宗教的神秘感。虽然土陶纹饰不如瓷器精细,但是胜在笔触洒脱奔放,韵味十足,契合西域民族粗犷豪迈的性情,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三)纹饰风格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景德镇瓷器与喀什土陶纹饰风格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体现了中华陶瓷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实现这种跨区域的纹饰交流与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不同地域间陶瓷工艺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举办陶瓷艺术展览、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景德镇与喀什的陶瓷工匠之间的互访与交流。位于英吉沙及阿克陶等地的非遗土陶作坊,就很好地组织了多次交流合作活动,其作坊的工人及非遗传承人多次前往景德镇进行交流学习,继而结合土陶工艺,开创诸多新的土陶装饰图案。其次,工匠们要主动学习吸收不同区域的纹饰艺术,深入分析其构图、线条、色彩等特点,领会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工匠们要勇于突破传统,将不同风格的纹饰元素进行巧妙融合,创造兼具本土特色与外来风格的新型纹饰。同时,还要注重纹饰与器型的协调统一,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需要工匠们不断实践、探索,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陶瓷纹饰艺术的跨区域交流与融合创新,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四、装饰工艺的差异与影响
(一)景德镇陶瓷装饰工艺的特点
景德镇陶瓷装饰工艺博大精深,青花瓷与粉彩瓷最为著名。青花瓷以钴料在白釉下绘制图案,再经1300 ℃高温烧成,青花色泽纯正,器物莹润如玉。如明永乐时期的“葡萄纹梅瓶”,瓶身绘制葡萄藤蔓纹,线条流畅,构图饱满,堪称青花瓷典范。粉彩瓷则采用低温颜料,利用釉上彩绘技法,设色柔和清丽,如康熙五彩“百鹿尊”,鹿群栩栩如生,色彩斑斓,体现出粉彩特有的温润典雅气质。此外,镂空雕刻、堆塑贴花等装饰技法也极具特色,如镂空雕刻的“八宝纹盘”,图案精致细腻,透空錾刻,令人叹为观止。景德镇瓷工善于将多种装饰技法融会贯通,创造极具东方艺术魅力的陶瓷精品。
(二)喀什土陶装饰工艺的特点
陶器在古代喀什居民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很多土陶作坊以家族世袭的方式延续土陶产业。土陶由手工艺工坊制造,保持初期的制造方式,即就地取材,将黏土作为制作材料,筛选包浆,进行沉淀再继续使用[5]。
喀什土陶装饰工艺相对简朴,注重突出材料质感。陶工采用泥条盘筑、捏塑等原始制器方式,并喜欢在器物表面涂抹颜料,营造斑驳粗糙的视觉效果。泥绘与剔花是喀什土陶独特的装饰技法。陶工就地取材,用矿物颜料涂绘图案,再用竹签或骨片剔刻花纹,创作出粗犷豪放、极具表现力的纹饰。喀什土陶装饰追求形神兼备,不拘泥于细节精致,反而凸显纯朴的美感。
(三)装饰工艺的交流与影响
景德镇与喀什在陶瓷装饰工艺上的交流与影响,体现了不同区域间工艺美术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这种跨区域的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地陶瓷的表现形式,更推动了制陶工艺的创新发展。元代景德镇仿制喀什土陶、明清时期喀什土陶吸收景德镇彩绘艺术,都是这种工艺交流的具体体现。为实现更有成效的交流,两地应组织陶艺家互访,开展技艺交流与研讨。定期举办特色陶瓷展,促进艺术对话,成立陶艺创新中心,联合开发融合两地特色的新工艺。这些务实举措有助于两地制陶工艺在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这也启示我们,在全球化的当代,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更应加强交流互鉴,在融合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工艺美术的繁荣。
五、结束语
总之,景德镇瓷器与喀什土陶虽风格迥异,但在器型、釉色、纹饰、工艺等方面却存在相互借鉴和影响。这种跨区域的陶瓷艺术交流,丰富了两地制陶工艺的表现形式,既彰显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中华陶瓷艺术的多元一体。在未来的发展中,两地陶瓷仍大有可为,景德镇与喀什应加强交流合作,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共同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再攀高峰,在世界工艺美术殿堂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王学琦,女,汉族,辽宁宽甸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陶瓷装饰设计。
参考文献
[1]黄胜,谭嘉欣.当代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陶瓷学报,2024(2):416-422.
[2]徐巧云.“景德镇模式”与陶瓷艺术[J].陶瓷,2024(2):15-16,67.
[3]易善炳.“朴散为器”—论喀什土陶的工艺与风格[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3(6):86-90.
[4]李瑞环.文旅融合背景下喀什土陶的保护与传承[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8):6-8.
[5]米尔艾合买提·尼亚孜.新疆喀什地区的土陶艺术[J].艺术家,2020(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