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水利碑刻考
2024-09-23白凯文
摘要:晋水的开发利用由来已久,历史上曾是晋阳地区工农业生产的重要供水源地。水资源的利用是地区经济与社会制度的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晋祠现存水利碑刻的初步考释,为进一步研究水利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晋水;农业经济;水利兴修;河道疏浚;用水纷争
作为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水利资源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命脉。山西旧称唐国,《史记·晋世家》记载,因境内有晋水流出,遂改国号为“晋国”。《说文》云:“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意为水生万物,滋养大地。晋水发源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是晋祠难老、善利、鱼沼三泉汇集而成的河流。历史上晋水流量充沛稳定,主要用于周边36个村庄的农业灌溉、手工业生产,灌溉面积广大,周边受益村庄,北至今太原市晋源区金胜、电厂 一带,南至姚村、固驿村,余水一路向东注入汾河。在晋祠地区老一代村民的记忆中,晋水的流域面积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晋祠(图1)作为晋水的源头,千百年来遗留下了一系列关于晋水的文化信仰,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丰富多彩。现存关于水利兴修、疏浚以及平息用水纷争的碑碣石刻近 30通。现择选其中19通,就碑文内容简介、镌刻时间等相关信息作初步释读,因碑文浩瀚、本文仅摘录部分文字。
一、用水管理、平息纷争水利碑刻
(一)水利公文碑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刊刻,凡27行,满行42字,额题“水利公文”,碑阴无字(图2)。
碑文摘录:太原府太原县为比例改正水利以复旧规以便民情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四月初四日抄。蒙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批:本县南河渠民王秩、朱大德、乔登等联名告称:“水利不均,强者多浇数次,弱者受害含忍,旱死田苗,亏苦无伸。”水利公文碑拓片如图3所示。
(二)修桥令谕
碑阳,明万历三年(1575年)岁次乙亥季春吉日,总理屯田奉承司承奉牛荣、蘧俊同立。书寸余大,凡10行,满行21字,工整雅饬,无剥落之字。
碑阴,明万历三年(1575年)岁次乙亥二月吉旦,首题“重建中河石桥记”,字半寸余,凡25行,满行48字。题仪卫司管庄仪卫王道明等数行,其下为水甲十人姓名。
碑文摘录:令谕,管理河西庄仪卫正王道明,知道兹尔等启称,本屯东庄例该晋祠中河水利浇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汾河大泛,将地淤为沙丘。
(三)水利禁令公文
碑阳,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四月,小站居人周通书。小楷,凡38行,满行94字,长短不齐。额题“水利禁令公文”,首题“太原府为豪民朦夺饮赐水利事”。
碑阴,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六月,额题“晋庙碑文”,无首题,凡38行,满行99字。
碑文摘录:太原府为豪民朦夺钦赐水利事。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十二日,蒙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陈批:据本府经历司呈犯人柳桐凤等招由,前事蒙批如议照旧行,柳桐凤姑免罪,此缴。蒙此,本年五月二十八日,又蒙钦差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分巡冀宁道兼理兵备佥事刘案验。水利禁令公文如图4、图5所示。
(四)断明板桥水利公案碑记
清雍正元年(1723年)岁次癸卯,里人杨廷璿、孟传心、杨克刚、雷桂、郭俊等四十余人以“渠蠹肆行,沿河吞食,神人受害,祈天亲提”连名控府,承蒙批文,杨廷璿等刊。楷字瘦古,凡26行,满行48字,额题“水利碑记”。文详河例,立碑二通。碑阴风化剥蚀,字迹不清。
碑文摘录:圣母庙前有泉水一池,上搭板桥以通神路。池有南北二口,北口引灌本庙香火地,又冲吕祖香火磨,而后退入北河南口,引灌奉圣寺香火地并本庙香火地,而后退入南河。此泉此水与难老泉例风马牛不相及者也。
(五)奉宪整饬水例碑
碑阳,清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重阳 ,清雍正七年(1729年)七月,邑庠生杨廷玠书丹水例文于石。凡44行,满行99字,杨二酉额题“晋源水利”。
碑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为功德名单。
碑文摘录:太原府太原县为奉宪整饬水例刻石以垂永久事。雍正七年二月初十日,奉巡抚山西都察院加二级觉罗石檄文,为再行饬查水利以益民生、以重国课事一案,该太原县知县加一级龚新查看淂晋水一源分为四河:其南流者为南河;北流者为北河;东流者为中河,为陆堡河。奉宪整饬水例碑如图6所示。
(六)晋祠北河水利遵依碑
碑阳,清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月,晋祠北河渠甲人等立石,武生郝承明书。字大寸许,32行,满行116字,额题“春秋水利”,体势堂皇。
碑阴,清乾隆七年(1742年)十一月,额题“北河水利碑”,碑文分上下两部,上部为印照,22行,满行31字;下部为排单,23行,满行35字。记载了每年轮流灌溉田程期排单。
碑文摘录:太原县正堂纪录二次徐为势焰莫敌无奈投宪事。乾隆七年(1742年)十月十三日,蒙本府正堂加一级纪录七次王帖文,本年十月初六日,蒙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严札付,本年十月初一日,蒙巡抚山西太原等处地方提督雁门等关军务、兼理云镇、兼管全省提督印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骑都尉加一级纪录四十四次喀批本司呈详:查得太原县民贺兰瑜等互争水例一案。
(七)中河水例碑记
碑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太原县周为乞准勒石。吴建业书丹。凡16行,满行33字。额题“亘古”,无首题。碑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二月,额题“水利”,凡7行,满行37字,无首题。石质恶劣,字失原形。阴题渠甲人等姓名,一样两石,一石在东庄营。
碑文摘录:太原县正堂加三级、记录五次周为乞准勒石以垂永久事。案据东庄营吴建业与东庄村杨信等控争水利,经本县亲勘得东庄营与东庄均使中河之水,任水自流,并未定有水程。乾隆十二年、十三年间(1747、1748年),汾河水涨,将东庄营河口淤塞。
(八)晋祠庙水磨租课定规碑
简介: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六月,太原县魏天审,阖镇士庶公立。凡28行,满行17字。首题“奉太原县正堂加四级纪录六次魏天审得”。
碑文摘录:奉太原县正堂加四级纪录六次魏天,审得晋祠庙内旧有水磨一班系吕祖阁经管。历系赵振先先人租占,每年课钱二十二千文,献戏酬神公用。嘉庆十六年(1811年),因费用不足,加增致有是控。
(九)断案遵依碑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闰二月,太原县魏天审,阖镇绅士公立。凡32行,满行16字。首题“奉太原县正堂加四级纪录六次魏天”。
碑文摘录:太原县正堂加四级纪录六次魏天审得孙宽控告五府营、北庄头村之米朝元、杨邢郭抗拒军需一案。讯悉前情:五府营、北庄头村遇有差使,旧系十分之内帮晋祠镇一分,立有碑志。
(十)遵断赤桥村洗纸定规碑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岁次丁未,赤桥村赵玉堂、王存礼等立石。凡26行,满行59字,首题“遵断赤桥村洗纸定规碑记”。有碑阴。
碑文摘录:晋水发源于悬瓮山前,环祠数十里而遥均沾润泽。或灌溉田亩,或旋转碾磨,或淘洗纸料,取用不同,而所以沐圣母恩惠,一方之人,万世之远,依之以为生者固无异也。
(十一)晋水北河孙家沟宣布并序碑记
1919年,晋阳县第三区区长刘建墉撰文,里人周玑书,牛玉鉴撰额。凡19行,满行68字。首题“晋水北河孙家沟宣布并序碑记”(残迹),四周有石刻人物花(四组)。有碑阴。
碑文摘录:古者事有成,务类有利济后人之功。其利之委折难明者,虽受赐者往往蒙其利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故。迨几经辨难,几经交涉,然后数千年之疑案始得剖其蒙而发其覆,余于晋水之孙家沟而有慨矣,太原县正堂军功加一级隋带纪录二次又纪录二次方为酌定水例章程勒石以垂永久事蒙。
二、兴修、疏浚河道水利碑刻
(一)修桥碑记
清康熙九年(1670年),生员刘三奇撰文,张文柱书丹,文林郎知太原县事周才美、县丞刘日鼐、典史王懋立碑。凡26行,满行35字,额题“修桥碑记”,首题“修桥碑记”,记载了晋祠堡西建桥修路之举。
碑文摘录:夫晋祠者,太原首镇也。西依瓮山,东临晋水。凡有南来北往一切军民人等,皆穿城而过,猗欤盛哉!兹于堡西复有建桥修路之举,果何说焉?
(二)晋祠水利纪功碑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岁次乙酉,邑人赵谦德撰记,柳南居士杨二酉书并题跋,刘光法等立石。凡42行,满行20字,首题“晋祠水利纪功碑”。碑首钤印二枚,碑末钤印三枚。
碑文摘录:太原泽国也。利在汾、晋两河,汾则迁徙靡常,晋则一成不易。水从瓮山下出,分南北二渠。北七分灌堡北十数村,南三分灌堡南四村。又于三分中支分中河、陆堡二渠灌堡东七村。
(三)北河新建文昌石桥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七月二十八日,柳南居士杨二酉撰,杨堉书丹,额题篆书“建桥碑”,首题“北河新建文昌石桥记”。凡12行,满行30字。碑阴额题“建阁布施碑”,凡25行,满行42字。
碑文摘录:晋祠移文昌宫于北河之北,向无桥梁,不通行,迂乃得至。里人谋以木为之。北河司曰:“木将速朽,盍易而石者。”曰:“费。”司曰:“约金几何?”曰:“五、六十。”司笑曰:“君等成大业而惜小费乎?”北河新建文昌石桥记如图7所示。
(四)北河补修双桥水亭河堰记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闰六月吉旦,书丹、撰文人不详。首题“北河补修双桥水亭河堰记”。碑石质温润,皎然有光,字迹秀丽。
碑文摘录:倾圮者修,缺坏者补,凡物皆然。况晋溪为名胜地,而食其利者亦复不少。其间之桥梁亭榭,自不能听其圮坏。双桥,北河之通路也。
(五)合河重修晋祠水母楼及亭榭池梁碑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碑。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知太原县事安岳王炳麟撰文,邑庠生刘仰昌书丹。文林郎敕赠修职郎嘉庆己卯科举人、吏部拣选知县借补太原县训导鄯阳王来瑞篆额。凡25行,满行84字,无额题。首题“合河重修晋祠水母楼及亭榭池梁碑记”。碑阴题四河渠甲姓名,并工费数目,29行,满行76字。
碑文摘录:晋祠为叔虞祠始封旧壤,以地号国,因名叔虞祠为晋祠。祠之附他庙者甚夥,而居中东向则为圣母祠。圣母即叔虞母也。自祠基下之南北皆从山下出泉。《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
(六)重修正殿前神桥碑记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岁次庚戌,邑庠生刘午阳撰并书,武精韬等立石。碑阳凡12行,满行29字,额题“永垂口世”。碑阴额题“经费条四”,凡17行,满行60字,碑文题布施人名。
碑文摘录:前神桥历有年矣,自乾隆三十年合四河之士庶曾经修葺,则木石巩固无虞倾圮矣。不意迄今仲夏,古槐风折,而桥竟毁其半。四河士庶念圣母膏泽之及前人修葺之心。
(七)石塘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孟冬之月榖旦,民国年间陈畏三书“石塘”二字,晋祠举人刘大鹏撰序。碑末有钤印二枚。
碑文摘录:石塘之名见于元和志暨山西通志即晋水泉初出处,一名清潭,一名金沙滩。初为大池宋仁宗嘉祐间县令陈知白甃石为塘。中横石堰。石塘如图8所示。
(八)修建晋祠桥碑记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岁次乙丑,山西第一监狱狱长许伯华撰文,山西高等审判厅庭长崔斯哲书丹并篆额。凡17行,满行34字,额题“修建晋祠桥碑记”。有碑阴。
碑文摘录:晋祠为山右名胜之区。剪叶归禾,传美史乘,碧波古柏,幽翠袭人。祠南有奉圣寺,唐鄂国公尉迟敬德所创也。浮图高耸,远视数十里。先祖心斋公因恋晋祠山水清幽,于祠南五里之牛家口薄营田宅。
三、关于晋祠水利碑刻的思考
从上述碑刻文献的时间点来看,明末、清初更多的是围绕晋水的所有权、使用权、管辖权等方面的纷争,在地方势力无法协商解决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判决调停,于是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水利公文碑》、万历三年(1575年)《修桥令谕》、万历十七年(1589年)《水利禁令公文》、清雍正元年(1723年)《断明板桥水利公案碑记》、雍正七年(1729年)《奉宪整饬水例碑》等11通公文政令。入清以后,碑刻内容更多是围绕河道的修缮和疏浚,而手工造纸业、水磨等家庭作坊也在这时兴起,直到20世纪末才走出人们的生活。
晋水的利用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瑶利用晋水开挖水渠,欲攻打赵国都城,至今晋水北河仍然叫“智伯渠”。两汉、隋唐时期,晋水灌溉面积扩大,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已有种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诗文、歌赋歌颂晋水,唐太宗李世民也在《晋祠之铭并序》中盛赞:“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
时至今日,晋水仍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晋水源头的晋祠,作为西周初期晋国的祭祀祠堂,沉淀了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以“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而蜚声中外。
作者简介
白凯文,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与利用、文物研究与修复、古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