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山水画对当代写生的启示

2024-09-23王燕琦

收藏与投资 2024年9期

摘要:中国画是在不断传承和变革中向前发展的,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不仅描绘了真实风景,也体现了作者对实际物象的提炼与个性化表达。“写生”的概念不仅表示一种直接对景作画的方式,同样是研究学习中国山水画理法的重要途径。山水画写生作为各大院校的必修课程以及山水画学者必备的专业技能,在山水画发展历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追溯“写生”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绘画的地域性和表现个人情感特征,对当代写生方法的启发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山水画;发展历程;写生观

一、山水画的形成

山水画萌芽于晋代,至唐代大为发展,并出现了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的分支,直至唐末五代发展成熟,贯穿了整部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早期山水画的样貌我们可以从敦煌壁画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当中寻找。早期山水画在构图章法、景物比例等方面还属于稚嫩简朴的状态,流露出叙事性的山水面貌特征,既有人物故事情节又有移步换景的自然景观,山水画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造型具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等特点。直到最早的山水画文献,《画云台山记》中记录了山水画的构图之法以及“山有阴阳向背”等对于山水画的要求,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构图的法则。南朝宗炳热爱云游山水,提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游览众山后他写下了《画山水序》并提出了山水画“以形写神”等理论,并将老庄道家思想融入山水画,影响了后人追求隐居山林的志趣。宗炳对于自然山水充满热爱,他常游于庐山、衡山等地,对自然感受极深,以至于“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对自然景观反复揣摩的绘画方式,体现了对现实景物的“求真”,从而将近大远小的处理方法作为最早期的透视观念。《画山水序》既是山水画创作实践的结果,也是山水画写生的结果。

二、山水画“写生”的历史踪迹

中国山水画中初露“写生”端倪可以从史前岩画中找到一些踪迹。例如先秦时期岩画中描绘人类生活的物象,有狩猎、农耕等场景。如云南沧源岩画,以彩绘形式描绘《村落图》,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画面中,人群聚集于村落,周围有牛、羊等动物,表现了狩猎、采集等生活场景以及杂耍、舞蹈等娱乐活动。画面呈现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是最早的绘画模式,也是中国山水画画家对于透视问题的处理与表达方式。岩画上所出现的符号化图案和象形文字等充分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场景。

先秦时期岩画展示了人类最初的“写生”迹象,在岩石上凿刻线条描绘了朴拙而又稚嫩的图式面貌。至东周,绘画逐渐从纹样中分离出来,从秦汉时期开始正式发展。楚国墓室、壁画、帛画以及漆画上出现了关于树木、人物、动物及与日月神话相关的内容。直至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明显体现了山水的成分,如汉代画像砖上已有的山水画的影子和踪迹以及象形文字中“山”和“水”的形象都充分体现了山水画“写生”的痕迹。四川出土的画像砖中绘有层峦叠嶂的山体(图1),这些图案记录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也表达了早期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的描绘意图。

三、山水画“写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体现

(一)呈现地域性的特点

受写生的影响,中国古代山水画由于南北地理位置不同,导致画家创作呈现不同风格和样貌特征。如北方石质山高耸,雄伟壮观,用“钉头”“雨点皴”体现石质坚硬,关仝、李成、范宽皆出于此。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更是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绘画应注重画自然景物的状貌和神韵,而达到“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的境界。五代荆浩在太行山等地常居,写生古松“数万本”才“方如其真”,对一个地方进行反复观察,对自然保持敏感好奇,仔细研究景物中的典型代表并思考其表现方法,与南方山水画家董源巨然形成鲜明对比。董源笔下的江南山水平淡天真,山丘多低矮连绵,所以用长、短披麻皴体现。北方山水的雄强和南方的温润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得以对比显现出来。北宋山水画家范宽在悟出“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而“移居终南太华,遍观秦中诸奇胜”之后作出《溪山行旅图》。范宽重“师造化”,故所作山水如其人,宽厚而质朴,气势雄浑,地域特点很鲜明。同样具有独创性的“米家山水”是米氏父子对江南烟雨景色切身体会而有独特感受的创造。元代画家黄公望若没有在江南的生活和体验,便不会有《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名作,倪瓒若没有常泛舟太湖的泊居生活,又哪来那些“逸笔草草”的平远山水画。

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他不仅向世人阐述了将自然景物转换为绘画作品的“写生”方法,同时用个人亲身体验表达崇尚自然的观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2、图3)作为山水画的一件重要作品,画面中崎岖的路径,高低错落的山峰,蜿蜒曲折的河流搭配以点景人物,画面恬静而有生气。石涛用写生来追求绘画创作中的“真”,并且这种写生方法也衍生出后世寄情于山水、直抒胸臆的创作理念,肯定了写生的重要性。“写生”并非“直抄”,而是避免凭空捏造,由作者加工提炼实景,才能流露真情实感,所以“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运用可谓无处不在。

(二)与个人思想情感关联

中国山水画自六朝以来已有一千五百多的历史,历代画家对于自然山川的观察描绘并根据不同的感受进行艺术创作,推动了山水画的继承和发展,在技法和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变革。唐代吴道子游历四川嘉陵江水景色,通过目识心记,回到皇宫一口气在一日之内画下嘉陵江300余里山水景观,用笔线条一改工细维稳而有粗细变化,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张璪将造化之物与心境结合,转化为自己的意识,随着人的意识而于笔下流露出来。他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示他所画不只是客观物象,而是与自己精神结合的心情流露。这都归功于作者的长期感悟和对景写生的结果。山水画的兴起受老庄、佛教禅宗、儒学思想的影响,注重取法自然和客观景象,又强调画者主观思想情感,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历代山水画家无不追求这种身处自然的状态。南北朝宗炳认为“山水以形媚道”,提倡通过云游山水之间体悟道法,所以我们应当目识心记,将眼睛里看见的景物在心中进行加工,表现于画面上,才可以托“神”于“形”,将山水的灵性体现出来。当我们身处自然感受山川河海的美,将山水之灵气与人的精神相融合,才能达到山水画使人精神愉悦的功效。

山水画是对大自然的写生,它充分描绘了“山水”的自然存在状态,具有与自然山水相同的审美价值,同时它又包含画家对山水的情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以及画家个人的胸襟情趣,其内蕴是极其丰富的。中国山水画自开始便源自山水写生。宗炳多游名山,对自然感受极深而“不知老之将至”,可见山水写生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写生观察才提出远近大小如何在画面表现和早期的透视理念。王微在《叙画》中也提出古人画山水是以形神融合自然山水而感动人心为本的。

四、中国古代绘画中对当下写生的启发

著名画作《富春山居图》由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他创作时“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只在兴之所至的良好状态下动笔,他将一生的心血付托画中,描绘出富春江一带连绵不断的江景,只有“胸有沟壑”才能创造出如此移步异景的千古名作。当下的写生常运用速写、水墨写生和默写三种方式。速写是平时写生中最方便也最常用的方法,一个本子一支铅笔就可以将景物以简练、概括的线条描绘出来。速写强调“眼、手、心”的共同协作,要对景物能够快速取舍,提炼。速写不是照抄,而是要人为处理,下笔时能稳、准、狠地概括景象的精气神。同时采用多角度的观察方式也能使画出的景物生动自然,不容易刻板和概念化。中国画以点、线、面结合的办法来组成画面,同时在速写过程中寻找形式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的作品特色,达到寥寥几笔却形神俱备的效果。水墨写生在山水写生中最为关键,可以直接用笔墨来表现自然山川,最能锻炼对景写生时对于笔墨关系的处理。黄宾虹先生所总结的“五笔七墨”,下笔时的轻重缓急、正侧逆转以及“浓破淡”“淡破浓”等墨法的运用,通过水墨写生才能体会。作为学者如果终日坐在画室里看着照片画画,在画面表达上会日趋呆板,真山水的情趣难以体现,应当效仿古人多在山中走动和游历。所谓“饱游沃看”,指反复观察自然山川才能转化成自己的笔墨语言,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境界。我们在临摹古画时学习到的技法是将自然景物转化为自己的画面,应用到现代的自然山川之中,也就是我们需要在写生中学习和感悟,自主领悟对于自然的感受,并加以理性分析,同时保留见到一处美景时的冲动和激情,下笔则得出简练生动的画面;而细心经营布局,处理笔墨关系及细小景象,则可以得出一幅扎实丰富的画面。写生时应先尊重客观物象,多观察自然中山石树木的特征及生长规律,做到符合情理法度,充分表现物象特点,也应该避免照搬景物,而做到有所舍取,不同的人即使画同一处景也能够有不同的表达。

五、总结

古人常云“卧游”之乐,人们对自然山川的追求与向往至今一直体现在山水画中,“写生”作为山水画创作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体现了中国画特有的思维和理解自然景色的方式,也扩大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为山水画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路径。

作者简介

王燕琦,女,回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