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表音地名新解
2024-09-23李仕琼
摘要:山东莒县陶尊刻画符号,是深入了解山东半岛早期历史、地理及文字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采用图画文字构型思维,推测莒县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主要以表音及表意方式指代莒县本地的洙流、陵阳、杭头、葛湖、朱家村等地名,并进一步推测大汶口文化广泛存在的“竹”形编织纹、“珠”形镂孔纹以及涂“朱”等元素均与古邾(娄)国有相关。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古文字;邾国
一、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研究概述
(一)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发现情况
大汶口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地区的一支重要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中有一种陶尊,也被称为大口尊,已发现有约四百件,广泛分布于鲁豫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种陶尊的上腹部,人们陆续发现了近30例典型、清晰的刻画符号(图1),引发了广大研究者的极大重视。
有刻画符号的陶尊,集中出土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和杭头遗址,山东省诸城市前寨遗址,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尉迟寺遗址以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于庄东南遗址(图2),其中以莒县陵阳河遗址最多,共14个刻画符号,有两个陶尊上面同时刻了两个符号。
(二)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相关研究
关于大汶口文化陶尊的刻画符号,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早期文字,将其简称为陶文并进行了多种诠释。
综上所述,以莒县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陶尊刻画符号,推测是以表音及表意的方式指代莒县陵阳、珠流、杭头、葛湖、朱家村等地名。涂色现象是早期文字的一个特征19,大汶口文化陶尊有涂朱现象,符合早期文字的特征。此外,在大汶口文化以至龙山文化陶器上,大量出现“竹(篓)”“珠(子)”形状的图案(图4),山东省博物馆将这些称为“大镂孔编织纹”20。笔者推测,这些竹子编织纹、镂孔等,可能也是指代古邾国的一种元素。
三、基于《山海经》研究的相关讨论
(一)关于图画文字表音地名的思考
高明21认为,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是以事物的形象来表示,它的结构同早期汉字同属一个体系。……故将其列入汉字的系统。……从现有资料来看,越是古老的字体,越接近实物的图形”。
历代研究者发现,《山海经》的文字中有明显的述图特征22。笔者研究《山海经·海外西经》发现,经中的文字似在描叙另一种更古老的图画文字。如《海外南经》的“交胫国”,经文言“其为人交胫”,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在描述某种双脚交叉的人类外貌体征,其实“交胫国”就是我国南方古族,后称“交趾”,体貌上并没有什么怪异之处。因此,“其为人交胫”应理解为是用一个“交”“胫(趾)”的人的图画表音这个方国名称。
(二)解读早期地名,要重视古音上的关联
以莒县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陶尊图案,用“竹(篓)”“珠(子)”和“朱(色)”等指代“珠流”和“朱(家村)”,“竹”“珠”和“朱”尽管文字不同,但都有共同的读音zhu,语音上的关联是明显的。
本文以古音和图画文字表音方法解读以莒县大汶口文化陶尊为代表的刻画图案,希望以上观点对研究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的含义及邾(娄)古族的发展与演变有所助益,并为远古刻画符号与文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作者简介
李仕琼,女,云南会泽人,农艺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山海经》动植物及山川地名。
注释
①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第32-35页。
②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第72-76页。
③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
④唐兰:《中国奴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
⑤邵望平:《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年第9期第74-76页。
⑥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⑦王树明:《双墩碗底刻文与大汶口陶尊文字》,《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第33-39页。⑧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第75-80页。
⑨苏兆庆、夏兆礼、刘云涛:《莒县文物志》,齐鲁书社,1993年。
⑩陈五云、刘民钢:《释“昊”》,《华夏考古》,2003年第2期第88-93页。
11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第1-44页。
12饶宗颐:《大汶口“明神”记号与后代礼制—论远古之日月崇拜》,《中国文化》,1990年第1期第78-83页。
13王恒杰:《从民族学发现的新材料看大汶口文化陶尊的“文字”》,《考古》,1991年第12期第1119-1120页。
14李仕琼:《〈山海经?东次三经〉山川地名之古音解读》,《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第31期第94-97页。
15李仕琼:《以图画象形文字思维解析〈山海经〉的怪诞方国》,《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34期第126-130页。
16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4年。
17李零:《楚国族源、世系的文字学证明》,《文物》,1991年第2期第47-54页。
18孙敬明、苏兆庆:《十年洱阳令戈考》,《文物》,1990年第7期第39-42页。
19王元鹿:《比较文字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山东省博物馆:《谈谈大汶口文化》,《文物》,1978年第4期第58-66页。
21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第49-62页。
22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23孙冬虎:《地名史源学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08年。
24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