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石化人才培养探索、问题及对策
2024-09-23黄辉胡敏杰仇丹肖勋文
[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多主体协同的新组织形式,已成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的主平台。文章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介绍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在应用型石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并基于“三螺旋”理论探讨政校企高效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育人生态优化对策措施,以期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石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协同育人;石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104-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1]。因此,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支撑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等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产业人才是引领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卓越石化后备人才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成为了其中的重要载体,以及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2]。
2017年,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中提出建立产业化学院。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其内涵探索与创新建设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耿乐乐等人基于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深入剖析了其形成机理、构建逻辑、实现机制及组织创新,从而揭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治理、发展特征与变革路径,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共性问题[3-5]。叶耀辉等人基于16份省域政策文本对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路径和保障进行了分析[6]。邓小华等人从知识基础理论视角探讨了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的知识逻辑和治理的行动路径[7]。孙健等人借助层次分析法,首次构建了地方高校产业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估提供了有力工具[8]。此外,广西科技大学、山东交通学院、沈阳大学和佛山科技学院等地方应用型高校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和学校实际,在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9-12]。
本文在梳理同类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介绍市级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在培养应用型石化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育人生态的措施,以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石化人才培养实践
宁波作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是全国石化行业唯一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地,实现了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延伸发展碳二、碳三、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链的石化产业体系。绿色石化产业是宁波重点打造的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宁波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坚持“因甬而生、因德而立、因用而强”,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绿色石化等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同频共振。
(一)“一核六元”构建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平台
宁波工程学院1984年开始与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开展合作,2018年开始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等重点化工园区共建合作平台。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战略合作,与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化工人SpyLJ/FyCpn4LF/ontHfKg==才培养合作。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核”,整合政府、企业、研究院、行业组织、重点高校和高职院校“六元”资源,构建“一核六元”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平台。通过设立领导小组、理事会等机制,强化资金、政策等实质性条件的支撑,形成紧密融合纽带。宁波工程学院作为核心,主导并协调各方分工与任务,共同聚焦于石化产业的应用型化工人才培养、行业升级、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一核六元”实施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专业改革
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核”,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化学、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六个专业为“元”,构建“一核六元”石化新工科专业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该体系的基石,已通过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及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致力于融合六个“元”专业的跨学科优势,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双向流通,推动新工科专业改革。持续优化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技术;拓宽全球视野,紧跟学科前沿动态;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现100%学生参与学科竞赛,50%以上学生有科研助手经历;改革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更加重视教学,通过超额绩效与“教学不合格一票否决”的职称评聘制度,确保教学质量;以专业认证为驱动,高效推进协同育人。
(三)“四轮驱动”促进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实体运载
围绕“一核六元”石化新工科改革,以协作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中心为“四轮”,驱动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实体运载。产教融合相关方互为合作组织。政府、企业、研究院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大量的石化专业人才;学校、研究院成为政府重要的石化产业安全发展政策研究载体,承担政策研究课题,制定地方标准;学校、研究院合作创建专业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中心;学校、企业组织合作成为综合的石化行业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市级实训基地,面向石化行业企业各类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各相关方成员优化组合,形成教学创新团队、决策咨询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社会服务团队等有效的交叉团队。通过实体运载,各方协作机制得以强化,实现了常态化的交流互动;课程体系大幅优化,构建以管理、工艺、设备为特色的化工安全新工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各方技术骨干全面参与教学,教师普遍获得工程经历;实训中心有效激活,满足高校和行业实训需求。“一核六元”石化新工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流程如图1所示。
二、“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问题分析
“三螺旋”理论源于遗传学领域中基因、组织和环境的三条螺旋关系,后应用到社会学领域成为研究政府、产业、高校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与现代产业学院的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协同育人模式高度契合[13]。围绕政校企三者之间的高效协同目标,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政策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个层面的政策指引与支持,包括政府这一重要主体。国家层面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宏观的、方向性的建设条件,省级层面开展了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申报工作,市级层面遴选了包括现代产业学院在内的产教融合“五个一批”项目。但从各级现代产业学院的申报实践来看,文件中未出现直接的奖补性内容和基于产业规模考量的倾斜。校级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虽从立项建设、管理运行、保障举措等方面进行了细化,但投入的自有资金较为有限。高校与企业在教育利益和经济利益定位上存在明显差异,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固然离不开高校主体稳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但政府层面也可考虑基于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出台面向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企业的税费优惠、财政支持等奖补政策,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内生动力。
(二)师资建设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产业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其建设目标的关键。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推动下,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工作备受重视。然而,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迫切需求出发,当前存在若干问题亟待解决。新进青年博士虽在科研与学术论文发表上训练有素,却普遍面临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在“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下,新进教师往往将重心置于科技项目申报与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等核心考核要素上,这可能间接削弱了他们在教学工作及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同时,学校尚未制定针对帮助青年教师获取工程实践经验的刚性政策文件,也缺乏让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到行业企业定期轮训的制度安排。此外,企业兼职教师多为骨干或领导,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强,但常因工作繁忙而难以兼顾教学任务,加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其教育教学能力或受影响,工作任务的流动性和石化行业生产的连续性也容易限制其投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时间和精力。
(三)绩效评价指标考虑不够全面
根据组织理论,绩效考核是提升组织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现代产业学院而言,开展绩效考核以准确把握其建设成效,是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的建设绩效侧重于学校主体在现代产业学院申报时方案里所明确的易于量化的指标,包括学生就业率、创新创业成果、职业发展跟踪等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以及教师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社会培训量、平台申报等教师方面的显性指标。邀请第三方中介机构通过听取项目进展汇报、审阅材料等方式进行中期评估,也是有益尝试。但对政府(化工园区)或石化企业等不同主体关注的、部分缺乏统计数据的隐形指标描述模糊或较少,容易造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效益评估失真等问题。
三、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生态优化
(一)丰富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化工园区管委会)作为公共利益的坚定维护者,可以利用行政公权,依法优化配置资源,帮助校企共同树立“发展共同体”合作理念,为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互惠共赢的机制提供支持。在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在工程人才、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优惠政策、社会形象等方面参与动机的基础上,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领导小组会议和“两代表一委员”的独特职能优势,助力政府出台支持高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服务的资金配套政策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二)创新师资使用机制
首先,将师资多形式互聘作为现代产业学院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挂职锻炼、企业博士后、工作绩效补贴、产学研合作项目“挂帅揭榜”机制,激发中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积极性。其次,探索实施聘任制“产业教授”岗位计划,建立校企“双聘”共引高层次人才制度,打破校企间人才流动的壁垒。再次,建立兼职教师AB岗工作制度,以减轻对日常教学秩序的干扰。最后,强化专兼职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采用柔性教学计划安排、理论实践分工合作联合授课等方式,畅通专兼职教师间的交流渠道。
(三)优化绩效考核内容
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总框架下,从教育、工信、发改等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行业企业和参与的师生群体中遴选评估专家与对象。围绕多主体协同治理体制机制优化、产学研平台共建共管共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层面,构建适用于应用型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既定的建设周期内,依托第三方评估机制,实施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确保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各参与方的贡献与成果得到全面展现,以此推动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大背景下政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产物,是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结合地方绿色石化产业特点和对应用型石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宁波工程学院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化工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共建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开展了“一核六元”石化新工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本文基于“三螺旋”理论,对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的政策供给、师资建设、绩效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丰富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师资使用机制、优化绩效考核内容等方面的育人生态建设优化措施,以为进一步推进绿色石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升应用型石化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2-03-28)[2024-02-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8/content_56839⁃
72.htm.
[2] 林健,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6-13.
[3] 耿乐乐.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23,39(6):99-108.
[4] 刘国买,姜哲,李宁,等.组织创新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特征与变革路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80-86.
[5] 林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共性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9.
[6] 叶耀辉,廖学强,王海霞.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要求、路径和保障:基于16份省域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4(2):21-27.
[7] 邓小华,付传.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的知识逻辑及治理路径:知识基础理论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3):120-124.
[8] 孙健,柯忠义.地方高校产业学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3,12(6):13-18.
[9] 周坚和,秦小云,李健.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31-35.
[10] 郭亚娟,张萌萌,张立东.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18):122-125.
[11] 张姿炎,范志彬.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414-421.
[12] 刘雄平.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路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4):81-88.
[13] 余霞,石贵舟.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77-82.
[责任编辑:梁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