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探究

2024-09-23曹益

大学教育 2024年16期

[摘 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发展环境和发展挑战将发生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承担促进世界文明互鉴、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提升高校自身发展水平责任的同时,应审视在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面临的变化和挑战,抓住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等重点,在发展策略上创新发展理念,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优化办学特色,发挥国际交流合作辐射作用,把握发展形势,对接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市场,着力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国际交流合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144-05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2]。从目前的发展形势和实践经验来看,在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应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制定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政策,尤其作为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政策如何有效实施,存在诸多困难。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分析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责任与使命,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变化和挑战,并提出改进路径。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概况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

B.J.埃林波(B.J.Elingboe)认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领导者具有国际视野,教师广泛参与各国研究机构、大学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合理、可行的国外流动、学习项目,接纳国际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开展国际课程项目等[3]。J.V.沃特(J.V.Water)则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三个方面:国际化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及新型国际学术项目与研究计划。从总体来看,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学生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课程国际化的主要目标是将国际、跨文化内容引入教学、科研过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有机会发展国际胜任力,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国际经验的作用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程的核心;国际合作项目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校引进国际优质学术资源、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国际交流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和谐发展的关键举措,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获得高质量的国际教育体验提供帮助。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环境变化

外部发展环境的改变是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动因,高等教育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的形成使得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增加了新的责任和使命。高等教育数字化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精细化、全程化服务,更加深入地推进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治理方式等综合层面的变革,慕课等教学形式使跨地区、跨国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助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球共享,各种教育资源通过数字网络在更大范围以更快速的方式进行传播交流。

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日趋形成,教育服务行业迅速扩张,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各国都致力于通过提供国际教育服务拉动经济增长,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形式。例如,2019年,英国教育相关出口和跨国教育收入约为233亿英镑,仅来自中国全日制学生的出口净值约为37亿英镑,是英国当年在中英两国间最大的服务类出口收入;预计到2030年,英国的教育出口产值将增长到每年350亿英镑[4]。这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迫使高等教育必须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也迫使各国教育系统内部不断寻求提升国际教育竞争力的方法。

(三)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挑战

国际交流合作理念有待进一步明确。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理念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要求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增强对国际战略的认同感,以国际视野指导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但在实际贯彻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国际交流合作不够重视,缺乏前瞻性、开拓性布局,满足于现有水平,不愿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交流。

国际竞争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高等教育产出与其他国家比较时所具备的优势。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许多外国高校通过跨国办学和吸引留学生的办法来华竞争高等教育市场,教育“逆差”现象突出。在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我国部分高校仍缺少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未充分重视发挥国际竞争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高校主体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受地区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国际交流合作仍不平衡,如东西部地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状况差别明显,能真正深入教学科研环节的合作少,许多高校在参加国际交流合作中处于被动和零散的状态,对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广办学理念和教育成果的认识不够深入,未能有效掌握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主动权。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国际交流合作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体现了高校内在的国际属性。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正在激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活力,是高等教育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对全球化趋势和高校治理结构改革的回应。

(一)促进世界文明互鉴,体现传统文化开放包容

文明的活力在于交流互鉴共享,开放包容的文化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注入了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到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促进跨文化对话,尊重文化多样性。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不同文明相互参照对比、互相启发借鉴搭建了桥梁,为文化传承创新带来了契机。

国际交流合作需要面对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问题,如何应对异质文化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一道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对增强国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我国发展理论的说服力、凝聚力、指导力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了开放、共享、协调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并赓续至今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以更高的智慧、更自信的姿态和更包容的态度自觉担当起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责任与使命,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从跨文化交流和认知多样性中汲取力量,为思考和对话创造多样化空间。

(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中国教育治理方案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高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双循环”发展理念是有效应对当前国际大环境、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战略,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改革开放也同样适用。我国高校应以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和扩大高等教育开放等为重点,打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科研生态系统,构建支撑“双循环”的高质量教育供给体系。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通过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科研合作等形式,在满足本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加快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比较优势,更好地满足国家在各个层面的战略需求。例如,高质量高等教育供给体系有助于化解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冲突与矛盾,美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其整个国际教育体系为其带来的经济收益更是呈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到2018年,其经济总贡献值达到447亿美元,提供约46万个岗位,有效地维护了其社会的稳定与安全[6]。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但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做大不等于做强,我国高校还需在新发展格局下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声誉,处理好参与国际分工和保障国家整体安全的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变革,发出“中国声音”,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三)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高校自身发展水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要求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际交流合作则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美国、德国等高等教育强国都在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方面的新规划和新法规来拓展其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先后建立以中央地方相结合、政府民间相结合以及专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相结合的多位一体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来加强对国际性问题的联合研究。对我国高校而言,打破高校与区域发展之间的障碍,广泛吸纳全球优质办学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深入参与世界高等教育合作与竞争,在多形式的国际合作渠道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国际大学协会(IAU)2014年对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最重要益处排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全球事务的国际意识与参与度,以及提升学术质量或使学术质量达到较高水平是最重要的。新发展格局下,在打通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融入社会发展大循环,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一流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

三、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改进路径

高等教育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提出,表明国家从深化教育改革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有了新的期待和思考。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数字化为背景,通过对国际一流高校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实现形式和改进路径。

(一)创新发展理念,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新发展理念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遵循。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发展理念应融入学校治理方式、办学模式及育人方式的每个环节中。在分析全球、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国际上同类学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就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现状而言,要立足区域实际,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将高校国际化发展提升至政府战略决策层面,明确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增强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国际交流合作的认同感,以国际战略视野和全球战略思维指导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将引进和培育世界一流教育理念、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机制作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高校教师以国际视野,了解本学科、本专业世界发展前沿,向学生传递先进知识,具有善于学习吸收优秀高等教育成果为我所用的意识和敢于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能够与高手同台竞技的勇气[7];保证文化在国际交流合作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国际视野和文化理解理念,塑造学生开放包容的品格,使其养成分享与合作能力,这既是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也是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地方。

(二)优化办学特色,发挥国际交流合作辐射作用

充分挖掘高校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发挥国际比较优势、释放巨大潜能的关键。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不存在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每所大学,尤其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校,均结合高校在行业领域、学科方向的资质、能力以及影响力,有意识地选择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指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型企业[8]。其虽是经济领域概念,但在高等教育中同样适用。在全球技术加速更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层次类型由单一逐渐转向多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从系统论的优化方法来看,形成科学有序的类型和层次,在领域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自特色,对发挥高校整体功能优势具有全局性意义。高校一方面要通过优化专业特色,在坚持有序竞争原则的基础上利用比较优势,主动对接新兴技术产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社会、政府多方促进内外环境资源的优化整合,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并实现充分利用,提高不同院校面对细分市场的社会需求适应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以高校办学特色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治理,通过建立与国际知名高校的联动发展机制、寻找优质的国际合作对象,进一步将合作范围拓展至其他学科及其他方面,进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耦合程度,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向深层次提升。

(三)把握发展形势,对接国际交流与合作新市场

市场资源的需求是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动力。后疫情防控时代,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高校保障高等教育有序发展的常态化举措,同时也为高校争夺国际化线上教育市场提供了新机遇,新的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正在形成。“互联网+”、数字教育技术和其他媒体形式的发展,以及开放公共教育机会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私营办学,正在改变着高校、社会和政府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模式[9-10] 。首先,通过积极组织或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科研平台构建等方式扩充教育国际公共产品和优势教育科研资源的供给,开展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主阵地向线上扩展,通过 “在地国际化”转变人员跨境流动为主的传统模式,以数字化为牵引,构建基于技术的网络教育平台,加强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强化大数据在推进学校制度改革、智慧教学、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加速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国际事务智能一体化服务,打造具有多元文化的国际化智慧校园,以此丰富交流互访、SpdI5HwVtwkxbjNcTT2Mpw==人才接引、科研合作、学术会议等活动的“智能+”模式。

四、 结语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得到空前发展,在规模、程度、范围方面都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国际交流合作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评价目标和理念。我国高校在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同时,积极承担起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责使命,在新发展格局中促改革、促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通过不同方式提升高等教育国际水平,更好助力教育强国战略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4-9.

[2] 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25-32.

[3] 翟振元.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以变化适应未来人才需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4] JOHNSON J, ADAMS J. The China question⁃managing risks and maximizing benefits from partn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R].London:King’s College London,2021.

[5] 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08)[2024-03-12]. 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3-10/08/c_1129904934.htm.

[6] 李国才.高校二级学院办学效果评价[J].高教论坛,2024(7):73-78.

[7] 丁水汀:好老师应是“三浪人才”[EB/OL].(2023-10-07)[2023-10-13]. https://new.qq.com/rain/a/20231007A038ZI00.

[8] 曹益,李国才.中国大学集群发展的比较优势、现实困境与改进路径[J].发展研究,2023,40(7):19-25.

[9] 王兴宇. 数字化转型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战线,2023(1):236-244.

[10] 李国才.现实生产力需求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效率评价[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24(7):35-44.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