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4-09-23郭洪丹

大学教育 2024年16期

[摘 要]普通话课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存在学时安排有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传统、考核方式落后等一系列不足之处。该研究基于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教学现状,依托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打破时空壁垒、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式,从而改进当前普通话教学,提升其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6-0080-04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是加强我国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桥梁,是我国作为国际大国开展对外交往的官方用语,也是打破我国各方言区交流障碍和隔阂的有效工具。因此,我国大力提倡推广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高校作为普通话推广的主要阵地,无疑应当在推普工作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普通话课程是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原来有的专业将其设为公共课、有的专业设为专业课,现在则将其设为教师教育类课程。无论是什么样的课程性质,普通话课程的基础性和公共性决定了其辐射范围较广,涉及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任,这无疑对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

从当前来看,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对象因生源情况、语言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而使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从生源情况来看,语言水平参差不齐

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无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基本都是乡镇高中或者城镇高中的学生,其语言水平相对来说不是很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方音,而且方音表现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因此学生的语言基础不一,语音问题表现多样化。

(二)从语言环境来看,发音带有地域色彩

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无论是在家里和亲人进行沟通,还是在学校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抑或是在社会上和他人进行交往,都没有特别注重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往往都是使用方言或者带有地域特征的普通话,因此大多数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带有地域色彩。

(三)从学习态度来看,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习态度来讲,普通话的学习尚未引起部分学生的高度重视。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认为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必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在未进行语音理论系统学习之前,他们几乎认识不到自己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所说的就是标准的普通话。

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制约下,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不小挑战。

二、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话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学时安排有限

普通话课程原本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教学周为16周,每周2学时,共32学时,和三笔字课程合并为“三字一话”课程后,普通话的教学周便调整为8周,每周2学时,共16学时。学时缩减了一半,这使得普通话课程若按照原先的教学安排,学生学完语音理论后,其发音实操训练的时间便严重不足。

(二)教学方法单一

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反复的发音操练来纠正原有的发音错误。所以,教师通常在系统讲解语音理论的基础上,再为学生示范发音,学生跟着模仿,反复强化训练。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常常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传统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和内在的学习需求,采用的是同一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使得他们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因受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他们使用普通话交流的频率高,因此其语言水平通常比在乡镇长大的孩子要好。当然,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因其所处的地域不同,也存在程度不同的语音缺陷。学生语言水平的参差不齐、语音问题的多样化,决定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考核方式落后

以往普通话课程的考核,往往是教师在结课后对学生进行现场测评,或是对学生提交的音频作品进行打分。但无论是哪一种考核方式,都属于终结性静态考核,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所以普通话课程的考核需要加强平时的过程性考核,来动态地反映学生语言水平的变化情况。

正是由于传统普通话课程的线下教学方式尚存在以上不足,因此我们要借助线上教学平台,通过混合式教学来寻找解决方案。

三、普通话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究

(一)使用线上教学平台,打破时空壁垒

利用好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与资源,可以帮助实现传统教学内容的重构。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和训练的,当把普通话语音基础、朗读技能训练和说话技能训练讲解完后,在课堂上真正留给学生训练的时间并不多,这就需要用线上教学来弥补线下学时的不足。理论知识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完成,通过使用其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或者教师自己录制教学视频,把理论知识学习放在课前学习阶段,让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完成自学。教师通过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便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样可以为课上学生的整体、分组、一对一的专项训练预留充裕的时间。之后将巩固训练和拓展内容同样放在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训练。开展这样的混合式教学,不但能够解决课上发音训练时间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打破时空的壁垒。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能够大大增加教学环境的弹性,一改以往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上课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这给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1]。总之,开展混合式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有了较大的延展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方便的时间,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线上的学习和训练。

比如,在讲解普通话的声母时,对于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借助线上优质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让学生利用直观的发音器官示意图以及形象的发音过程动图完成自学,而这种动态发音过程的展示,线下课堂教师的示范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在学生完成线上自学后,教师要通过课堂测试来了解学生对普通话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掌握情况。线下课堂的测试侧重于检测难点声母的发音,比如f这个唇齿音,是上齿轻触下唇内沿来发音的。此外,重点检测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容易出现讹混的声母,比如平翘舌音z-zh、c-ch、s-sh,舌尖前音z、c、s和舌面音j、q、x,以及鼻边音n-l等。通过检测,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声母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在课上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针对性训练,为学生进行正音。语音的训练一定要反复强化,否则很难将学生十几年的发音习惯或者发音定式纠正过来。有的学生本来课上已经纠正了发音错误,但是由于课下没有进行强化训练,因此再次上课时又“打回原形”。所以教师课后要结合线下课堂的训练效果,给学生布置课后线上强化训练和拓展训练内容,来巩固和强化线下课堂的训练成果。

(二)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方法

普通话课程作为一门语言技能课,其技能训练所占课程内容的比例比较大。对于建立在系统学习和掌握语音理论基础上的技能训练,当前普通话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示范发音和模拟训练。对不同的测试模块、不同的知识点采用同一教学方法,时间一长,学生必然会产生倦怠感,难以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需要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精选优质的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知识模块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从而实现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对于语音基础训练部分,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的发音训练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通过分组训练来完成,根据每组学生存在的语音问题,为其提供相应的发音训练材料,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学习、交流和研讨。

对于朗读技能训练部分,朗读作品可以不囿于教材内容,还可以在线精选名篇、名人演讲、影视对白等作为训练内容,这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朗读训练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材料的运用,可以通过朗读大赛、演讲比赛、影视配音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展示欲和创新动力。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不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对于说话技能训练部分,虽然是学生的单向说话,但其考查的是学生在交际中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教材给定的命题可以作为平时说话训练的内容。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可以分组给出说话命题,每组围绕命题展开为时3分钟的说话,并在课前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在课上现场播放音频,各个小组进行现场互评和打分,投票选出完成度最高的一组。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此外,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虚拟的社交语言环境,如主持、辩论、导游、拜访、购物等语言环境,培养学生S2TO326Osz2vF4aT90mFFUB5mSsjr3+a37nfa+oBP78=在不同的交际场合灵活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2]。

(三)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生源不同,其语言能力和水平不一,其普通话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优化授课内容,调整授课进度,从而减少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情况发生。无论是“吃不饱”还是“消化不了”,长此以往都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而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在大学生新生入学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其生源地和普通话水平进行摸底,通过梳理调查结果了解学生现有的语音面貌,并按照学生的语音面貌进行分组,为后续开展普通话分层教学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语音面貌,可将其大体分为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甲等三个组。二级甲等组的学生基础较好,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这一组的学生只占少数;三级甲等组的学生基础较差,他们通常在语音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这一组的学生也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居于中等水平,适合分在二级乙等组别[3]。

在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按照小组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线上学习资源,在线下课堂的实操训练中,可以通过一对一帮扶来实现高水平学生带低水平学生,教师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水平学生上。对于高水平的一组,主要是采用点拨和答疑方式进行指导教学;对于中等水平的一组,则采用分组方式进行小组内、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一组,在注重监测其发音习惯和辅导成效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教学。

这种分层教学方式,能够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以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实际需求为导向,切实开展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教学,做到共性教学与个性指导相互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不同层次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掌握程度、对其自身特点关注不够的缺点[4]。

(四)依托线上教学平台,优化考核方式

传统普通话课程的考核,通常以口试形式进行,但是常规的普通话考试时间仅有13分钟,一般很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为考试存在着一些主观因素,比如学生临场发挥不好,或者考试前准备不够充分等等,这样“一锤定音式”的考试,很难反映出学生真正的普通话水平和语音面貌。因此应该将这种终结性的静态平面考评,转向侧重于过程性的动态立体考评。

对于普通话课程的考核,可以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两部分成绩各占总成绩的一半。平时考核主要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来实施,在整个普通话课程教学过程中,每学习完一个知识模块,都要进行多次考核和测评,也就是对普通话的整个学习过程实施动态性考核,这样才能全方位全过程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点滴进步和语音面貌的变化。同时,期末时会对本门课程进行系统性测试,同样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完成,整个测试流程、测试内容、测试时间的设置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尽量保持一致,这部分考核能够对学生一学期的整体语音面貌进行综合性评定,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前的预演预练。平时测试为过程性考核,强调的是过程和动态性;期末测试则为终结性考核,强调的是结果和静态性。两相结合,才能够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四、结语

普通话课程传统教学暴露出一定的弊端,基于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实际,混合式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时间、即时的学习反馈、全程的学习监测,促使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其中,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为学生构建起高质量的线上线下课堂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课程学习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洪丹.以慕课平台为依托的古代汉语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微型电脑应用,2021,37(1):52-54.

[2] 周欣.翻转课堂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20(2):86-87.

[3] 张毅.基于翻转课堂在新疆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汉字文化,2020(23):44-45.

[4] 王妍妮,杨静.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尝试运用[J].大学教育,2018(1):156-158.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