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调查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4-09-23张卫东

大学教育 2024年15期

[摘 要]社会调查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实践课,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清、教学过程不细、教学方法不优、教学效果不良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践行“一核心、双贯通、三融合”课程建设理念,实施“四化五达成”课程体系,通过明晰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等方式创新课程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社会调查;教学创新;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5-0048-04

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1]。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无疑是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载体。社会调查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实践课,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太原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系所有专业皆开设有社会调查课程,在课程建设中,总结形成了一套可行模式与系统方案,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社会调查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社会调查课程教学过程的组织既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课,又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实训课,也不同于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社会性、综合性极强,又兼具专业性和思政性的课程,社会调查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学内容如何整合、教学过程如何组织、教学环境如何创设、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教学产出如何测评,都是该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指导教师对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目标认识不清、定位不明,表现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不够清晰、与专业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支撑毕业要求作用不大等。为此,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科学定位、合理设置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目标是首要问题。

第二,作为一门实践课,社会调查课程不同于比较成熟的专业理论课,存在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的问题。如何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逆向施工,整合构建教学内容,是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社会调查课程一般要求70%以上课时在校外完成,与校内课堂讲授课程相比,一方面,其缺乏相对成熟的教材、大纲等资源;另一方面,教学过程缺乏应有的规范性,表现为教学活动松散化、调查选题随意化、调查过程形式化、调查内容碎片化、调查方式随机化等。

第四,根据教学过程规范化的要求,教学方法不够创新,存在指导教师发挥作用不明显、主导性不强,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

第五,社会调查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测评,常常出现成绩考核表象化的问题,具体体现为凭借主观印象评价、打分,缺乏对调查过程的密切跟踪和对调查成果的有效测评等。

这些问题源于部分高校对社会调查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一方面制约了社会调查课程实践育人成效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影响到该课程对专业人才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因此,切实推进社会调查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创新,已成为当前高校深化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二、社会调查课程建设应遵循的理念

我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系以培养融会中西管理智慧、传承古今晋商精神、响应行业运营需求、立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管理、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现代晋商”为目标。晋商精神是指古今晋商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凝练而成并传承至今的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传统,形成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2]。为服务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社会调查课程践行“一核心、双贯通、三融合”课程建设理念。

(一)一核心:以服务专精特新“现代晋商”培养目标为核心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基于学校定位,课程教学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内在逻辑。人才培养目标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2年6月印发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专精特新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简称。作为一所处于晋商发源地——山西省太原市的地方性、应用型院校,我院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错位发展、另辟蹊径,在培养专精特新人才上做文章,寻求自己的独特定位和发展路径。为此,我院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专精特新“现代晋商”。与之相应,社会调查课程,无论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考核评价,都应契合培养专精特新“现代晋商”这一目标,结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教学。

(二)双贯通: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

双贯通是指服务于专精特新“现代晋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三课堂社会实践融会贯通,进而实现学思用贯通、知悟行合一,达到知识内化、能力养成及价值塑造的目的。这是学校人才培养贴近社会问题、贴近行业需求的最好途径与方式。

(三)三融合:实现价值塑造、专业教育与服务社会的有机融合

三融合是指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实现价值塑造、专业教育和服务社会的融合,以培养践行晋商精神的专精特新“现代晋商”。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担当意识,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专业教育、创新创业与服务社会的有机融合。在社会调查课程教学实践中,安排社会治理、专业诊断、创新创业三个重点选题,积极引导学生兼顾学校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例如,我院城市管理专业社会调查选题皆围绕城市治理某一方面展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调查选题则结合乡村振兴、大学生创业等主题展开。

三、社会调查课程体系

社会调查课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OBE理念,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实践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社会问题,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研究解决问题方案,为政府社会治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建言献策。基于上述课程定位与课程建设理念,笔者构建了“四化五达成”课程体系。

(一)构建“四化”教学体系

按照社会调查流程,构建知识内化、能力养成与价值塑造体系,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环境、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构建“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环境社会化、课程考核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二)构建“五达成”教学成效评价体系

在实践育人与大思政背景下,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成效评价突出能力养成、价值塑造与成果转化,按“晋商精神体现、调查研究能力、专业建言作用、学科竞赛成果、服务社会效果”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这五个指标,分解构建各项目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的综合化、全方位、客观化。

四、社会调查课程教学创新

(一)明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课程承担着实践育人与思政育人任务,同时还要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契合。基于我院管理系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专精特新“现代晋商”人才培养目标[4],笔者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与认知、发现并解决专业性社会问题能力不足、职业规划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情况,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内化。内化晋商文化和对专业性社会问题的认识。

2.能力养成。培养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的能力、发现社会需求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的能力。

3.价值塑造。塑造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树立心系家国、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重构教学内容

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体现学科特色或专业方向的社会调查课程,例如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开设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课程,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了农村经济发展调查课程,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开设了城乡规划社会调查课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开设了社会综合实践调查课程,邢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开设了社会调查实务课程。我院结合实际,开设了社会调查课程,在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坚持实践育人逻辑,分解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相应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要素,逆向施工,形成图谱。同时,将社会调查流程逐级分解为项目、任务和工作,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在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同时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

(三)创设教学场景

课程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从校内走向社会,创设了“田野调查与专业诊断”实践育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习育人、“真题设计与自主探索”实例育人、“亲身感悟+沉浸式体验”实景育人的“四实”教学场景,以有效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为开展网络课程教学,以学生线上自学为主、教师线下指导为辅,实现线上理论教学与线下实践教学的协同配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现为每一个项目、任务,甚至每一次教学均采用“讲—做—导—改—评”五步循环教学法,灵活采用真题真做、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研讨辩论、成果汇报等教学方法。“721”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学生独立实践占70%课时、教师和学生互动研讨占20%课时、教师讲授占10%课时。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五)改革教学评价

采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延伸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过程性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各模块、各项目、各任务,细化评价标准,制订出较为详细的考核方案,占比为40%;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调研报告质量与汇报答辩评价,占比为50%;延伸性评价主要为成果转化情况评价,根据成果公开发表情况、基地采纳情况、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创业计划制订情况等赋分,占比为10%。该教学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延伸性评价相结合,体现了知识测试、能力测评与价值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五、社会调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创新实践,社会调查课程呈现出五个突出变化。

(一)教学内容更实用

近年来,我院管理系师生走进40多家基地,针对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古村落保护等真实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避免了脱离实践的理论说教,使得社会调查真题真做,教学内容契合实际、更加实用。

(二)教学过程更规范

我院围绕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制订了教学大纲,出版了《社会调查实践》教材,形成了标准化的实践教学流程,建设了线上教学资源并前置开展线上理论教学,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撰写了教学方案,融入了课程思政,细化了考核标准,使教学过程更加完整规范。

(三)服务社会更直接

我院完成了高质量社会调查报告上百份,真题真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受到山西晚报、太原晚报、忻州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2021年完成山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1项,教师提交的社情民意、政协提案被相关部门采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四)教学成果更丰富

促进学生创新潜能持续发展,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两年,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奖项近80项。

(五)实践育人更有效

我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意识的培育与引导,收到了众多社会调查基地对学生的良好反馈意见。近年来,90%以上的学生报名参加了创新创业相关竞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课程整体评价,86%的学生表示很有用;对于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90%的学生表示参与感很强,内容较为充实,自身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95%的学生表示在沟通交流、团队协调等方面得到了锻炼。

我院课程教学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加大力度,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在实践育人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4-01-2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

3.htm.

[2] 王劼.弘扬晋商文化 助推高质量发展[EB/OL].(2022-11-01)[2024-01-26].http://www.ce.cn/culture/gd/202211/01/t20221101_38203849.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22-06-01)[2024-02-26].https://www.miit.gov.cn/jgsj/qyj/wjfb/art/2022/art_7fd04a4a9c0349628f8ec5311eb3411a.html.

[4] 张卫东.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调查课程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4,13(1):73-77.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