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升级与模式研究
2024-09-22崔群
摘要: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升级是新时代教育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沈阳市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学科经验的复制转化模式、基于德育主题的文化育人模式、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转化模式、基于顶层设计的多线并行模式。梳理这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可为各学校定位、梳理、描述、升级自己的办学特色提供技术方案,从而营造市域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良好生态。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模式;策略
当前,基础教育已经由追求外延和规模的发展阶段转入关注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在市级层面推进和优化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地区在基础教育实现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追求。沈阳市基础教育学校在行政引领或自发驱动下,已初步形成不同样态、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局面。未来,亟须进一步梳理、优化各自办学情境下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孕育市级层面上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优质土壤,引导区域内学校开展符合自身个性的特色发展行动,使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走向“卓而不群,和而不同”。
一、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升级的时代命题
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既是新时代教育内涵发展和办学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均强调不断深化管办评分离、“放管服”改革,同时引导并支持学校大胆创新、彰显特色、个性发展。
(一)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定位
1.特色是办学规律的高级形态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些学校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积极探索特色发展,追求高品质、特色化的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学校的角色逐渐由达标式“标准化教育”的提供者转变为高质量“特色化教育”的提供者。特色是办学规律的一种高级形态。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化发展应致力于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特色是发展手段而不是发展目的
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特色发展的质量。特色发展是学校从办学实际出发,通过对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自身优势,改进学校管理,使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获得提升。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特色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
3.特色不仅属于学校,也属于城市
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不应是区域内具有排他性质的追求“你无我有”式竞争性的生态,也不能局限于“一校一品”的项目式、活动式学校特色发展阶段。市级层面要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学校开展特色发展行动,逐步从“学校项目特色”“学校局部特色”过渡到“学校整体特色”。同时,营造良好的市域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生态,引导基础教育学校整体走向特色和优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升级
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学校特色必排他的内卷化、以偏概全的偏执化、不重内涵重画面的空心化、技能强化训练的应试化”等误区。对此,教育部门需要引导基础教育学校建立正确的发展观、特色观,充分认识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和规律。面对“学校特色名目繁多”“特色学校创建贴标签”“学校打造特色是伪创新”等外界的批评与质疑,基础教育学校应及时进行反思,从而驱动学校特色向纵深发展。
优质均衡是教育的时代主题。随着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内涵发展等概念深入人心,从教育界到全社会,对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都越来越关注,更多的基础教育学校正悄然由外显的、单一的特色向基于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的特色发展。可以说,特色升级是每一所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的时代命题。
二、市域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模式
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是多起点、多层次、多路径的。在市域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视角下,结合具体学校的实践案例,笔者梳理了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模式,标记沈阳市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图谱,积累具有本土化、代表性的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经验。这既能够为学校定位、梳理、描述自己的办学特色提供技术方案,也可以支持那些有潜力的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基于学科经验的复制转化模式
基于学科经验的复制转化模式是指通过建立学科优势,提取关键因素;通过复制转化学科优势经验,带动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学校需要建立与本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保障和强化学科特色在迁移、扩大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价值(如图1)。这种模式适用于具备某门学科优势或在某个领域有一定优势的基础教育学校,关键在于提炼某门学科或某个领域优势形成的经验并进行个性化的复制迁移。
1.校本学科建设
学科教学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基础教育学校强化学科特色要基于校情,挖掘学校教育的传统优势,选定建设学科,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全员教育,建立起学科特色优势。
2.复制转化推进
基础教育学校要挖掘、分析已建立学科优势的成功经验,厘清其关键操作和重要载体,总结和提炼超越学科本身的育人规律,如在课程要素、育人方式、资源支撑、教研方式、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复制优势学科经验,在其他学科中进行转化,基于学科自身寻找特色发展的立足点,辐射学校全学科特色发展,带动学校教育质量全方位提升。
3.强化行动管理
基础教育学校应寻求基于本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强化行动管理,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环节能够共享优质学科经验搭建平台,保障学科经验在复制转化中不走样,激发各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追求学科自身在课程教学、育人方式上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例如,皇姑区童晖小学在建校之初,面临着生源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等多重困境。对此,童晖小学的创一代英语团队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大英语观”,遵循英语课程标准,大力建设英语校本课程,如研发了洋派尔英语和阳光英语、整合校本课程资源、选编故事书。在此基础上,童晖小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展示载体,形成“阳光英语”“洋派尔拉力赛”“英语读报”“毕业生全员口语展示”“情景模拟语言训练”“英语戏剧”六大品牌。童晖小学通过寻找教师个体的优势领域,开展基于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从而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的英语教学特色的学校。同时,童晖小学未止步于英语一个学科的建设,而是进一步梳理总结英语学科特色的成功经验,将其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经验在其他学科中进行复制和迁移,带动了学校各个学科的质量提升。
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童晖小学采取“名校+薄弱校”“名校+新建校”“名校+提升校”的形式,实施集团化办学。如何在复杂的集团化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命题。童晖教育集团实施经纬交互、纵横交错的网络一体化特色管理模式,即以经为阵的业务研究、以纬为营的实施路径。“经纬相辅、立体布局”,童晖教育集团建立复合样态教育集团无界化管理范式,实现深度融合的集团办学高位发展,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品牌建设。
(二)基于德育主题的文化育人模式
基于德育主题的文化育人模式是指基础教育学校在评估学生发展的共性问题、分析学生个性气质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分析定位,结合学校发展的困境或挑战,选定德育实践主题,以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作为两大抓手,搭建德育体系,逐步形成师生认可且遵循的独特的学校文化,以此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如图2)。这种模式适用于特殊的发展背景、地域形态等导致的生源状况不佳、内部能量低下,亟须以特色发展寻求生存和育人质量改进的学校,其关键在于构建德育体系并涵养出学校独特的文化质感。
1.问题显现,寻找主题切入
基础教育学校要对学生的品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等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和亟须解决的问题,以此来选择德育项目开展的核心主题,并作为特色发展的切入口。
2.搭建平台,构建德育体系
基础教育学校要以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作为两大抓手,构建主题式德育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架构起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两条路径,实现德育体系的系列化、持续化、深入化。
3.文化育人,体现个性特征
德育特色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推动以文化人,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例如,沈阳市岸英小学的前身令闻三校面对发展中的困境,产生了改革的新想法——建立“英雄”中队,追寻英雄足迹,以此带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于是,学校创建了辽宁省第一支英雄中队——毛岸英中队,开展了多种活动,并把学英雄活动系列化、持久化,以“学习英雄”为内核开展德育特色活动。而后学校更名为“岸英小学”,成为沈阳市唯一一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
岸英小学传承“岸英精神”,实施德育特色建设。一是融入学校课程,实现课程育人。岸英小学把红色基因和英雄教育创新性地融入开放的课程中,遵循文化内生和课程再造的发展规律,将英雄教育主张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结合,通过课程改革将其融入育人全过程,构建了以三大板块、五大课程群为支撑的“红领巾”课程体系。二是融入学校活动,实现活动育人。岸英小学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专题德育活动,如种植岸英树、拜会老英雄、红领巾积分行动等,为学生搭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个性发展平台,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打造学校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转化模式
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转化模式是指基础教育学校在充分分析地域的文化、政策、发展图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发展愿景等,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的支持,以项目开展和课程建设为抓手,协调地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步调,遵循育人规律进行校本转化,以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如图3)。这种模式适用于地域特色明显、地方资源丰富且肩负着地域教育发展使命的学校,其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转化。
1.分析地域文化,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基础教育学校结合区域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政策定位、发展规划等,详细分析地方资源优势、文化特征,结合学校的生源特点、发展优势,明确服务对象及育人目标,准确把握学校在区域内的办学定位。
2.结合区域政策资源,寻找扎实的工作抓手
基础教育学校充分把握区域发展带来的契机和平台,在区域政策、资源的背景和框架中,寻找载体,亮出特色,将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师发展等工作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找准项目,突出发展主题;另一方面,地缘结合,加强课程建设,以两大工作抓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主题确立和生态创建。
3.基于遵循办学规律,开展校本转化行动
基础教育学校协调区域发展背景与学校发展愿景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偏差,寻找区域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契合点,坚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学,将区域特色进行校本化演进,推进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协同育人,构建学校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法库县东湖三中是一所县域中学。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物质样态和管理方式的突变使得该校发展的机遇与风险并存。法库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足球之乡、山水画之乡、小提琴之乡”的构想,给东湖三中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带来契机与平台。“三乡”是一个大框架,东湖三中从中寻找载体,与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师发展等工作有机整合,校本化地推进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并通过特色带动内涵,实现持续发展。
一方面,东湖三中打造内容、形式、研究、师资、平台五个方面的特色,如学校收集整理的“大辽鼓韵《得胜归》”成为沈阳市艺术惠民品牌活动,列入法库县非遗名录;林氏剪纸社团成为“沈阳市优秀学生社团”,林氏剪纸获批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东湖三中将足球、小提琴、山水画等课程要素融入体育、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这种方式同样被推广到其他学科,从而完善了课程生态。
(四)基于顶层设计的多线并行模式
基于顶层设计的多线并行模式是指基础教育学校以办学理念为灵魂,明确学校特色发展思路,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寻找有效载体,充分发挥校长领导力,借助外部资源支持,开发多个任务模块,将办学理念渗透进学校各项工作,以此形成学校稳定、独特的理念实践体系(如图4)。这个模式适用于办学时间不长且基础比较薄弱的新建校、合并校等,其关键在于发挥校长领导力,打造学校发展架构。
1.提出办学理念,做好顶层设计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所秉持的育人理念的体现,指导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基础教育学校应立足实际,基于学校发展的现实背景,结合校长的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目标,凝练办学理念,逐步形成逻辑结构完整的价值理念体系。基础教育学校应以办学理念为指导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学校未来发展的行动方案。在这个阶段,校长的领导力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方案成败的关键因素。学校需要建立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动路径,形成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合力。
2.多线并行,整体推进
基础教育学校从办学理念入手进行特色发展,要抓住课程、教学、德育、文化、教师、管理等多个要素,协同运作,积极进行策略选择,共同构建起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教育模式,实现从理念到制度再到文化层面的整体改进,以此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在这个阶段,学校要积极寻求有效的特色载体,争取外部的政策支持、资源支撑等,将办学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理念引领下的学校特色文化体系。
例如,大东区尚品东越学校是一所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学校。学校发挥自身在智慧教育建设方面的优势,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特色建设促进学校的快速优质发展。这样一所新建校在以“智慧教育”驱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住了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一是充分发挥校长领导力。校长充分发挥了终身学习力、理念更新力、管理决策力、课堂改革力、工作执行力以及自身影响力,践行办学理念,打造“漫学园”,争取外部支持,引进智慧校园建设,全程参加智慧教育各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使“漫学园”的师生在智慧教育中受益。
二是积极搭建有效载体。尚品东越学校是大东区智慧教育首批试点校,率先引入了5G移动网络,配备了智能学习终端、智能物联终端、AI智慧书法、创新教室及语音教室等智能教育设备。该校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基于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漫文化”融合创新模式。
三是全方位链接学校工作。尚品东越学校创建了智慧课堂,在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个性化服务课程三方面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推动智慧教育进程;课程全方位植入,创新开展自主研修、个性化课程和实践体验三方面活动;实施精准教研,为教师设计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智慧化教研平台,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成长。
总之,基础教育学校实现特色发展,既是学校改革的一种基本策略,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学校特色发展也在逐步升级,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学校的差异化与优质化发展,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范涌峰.禁锢与释放:学校特色发展视域中的办学自主权[J].教育发展研究,2022(12).
[2]李瑞雪.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与“双减”一体化推进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13).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