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的实践探索
2024-09-22田丹丹
摘要: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抓手,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教师培训如何能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服务,需要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和评价。研究者应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明确教师培训评估的现实逻辑,构建教师培训评估的模型与指标体系,探索教师培训评估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评估模型;评估指标体系;教育家精神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教师培训工作。随着国培计划的实施,我国逐步建立起全员教师培训体系,各地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也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于是,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士开始深入地思考:教师培训效果如何?如何对其进行考量?这就需要有效地开展教师培训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参训教师能更清楚培训预期的结果,进一步督促自己开展学习活动,清楚自己的差距;通过评估,培训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评估,培训组织管理者可以检验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改进自己的管理方法,确保下一次培训可以更好地开展。评估是教师培训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教师培训评估的现实逻辑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包含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提升其自身能力的所有活动。专业发展既是教师培训要实现的直接性目标,也是最为核心的目标。研究者应始终牢固树立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中心的培训观,在系统分析教师已有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培训系统,科学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培训活动,从而使教师培训工作真正能够有的放矢。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需要以教师培训作为支撑,而教师培训效果的好坏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评估来检验。教师培训评估,一般是指对教师培训项目的评估,它是一种以教师教育项目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教育评估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培训评估就是从前期设计、中期实施到后期效果三个方面对培训项目的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和价值判断,并对项目后续阶段及项目整体改进提供指导方案的过程。教师培训评估应贯穿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周期,即培训项目立项之际就是评估启动之时。
目前,培训评估多数只停留在学习者对培训满意度层面的评估,而对于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评估,认识的形成和工作行为的改进,以及由培训形成的结果等方面关注得还不够。且培训管理者和培训讲师在培训任务结束后,鲜少关注受训者在培训之后的工作状态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确定完善的评估体系来对受训者的行为改变进行归纳和总结,很难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和改进培训工作。
实现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评估,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前期要对培训的总体准备情况(包括培训需求、培训方案和培训条件等)进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培训的预期效果。二是培训期间要对培训者的培训过程(包括组织准备情况、学员参与度、培训内容与方式、培训环境与设施等)进行全方位评估,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培训者动态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三是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的目的是否有效达成进行评估。可从情感角度、知识角度、行为角度等方面调查参训者的总体满意度,从而衡量培训是否具备有效性。同时,不仅要关注受训者是否将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持续地运用于工作之中,更要关注培训是否达到有效的迁移,从而为后续的培训提供参考。
二、教师培训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笔者在研究国内外培训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培训的特点和实际培训工作中的经验,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面向过程的评价理念,尝试将柯氏四级模型和CIPP模型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评估模型。在本模型中,按培训阶段分为训前评估、训中评估和训后评估三个阶段,按评估层次分为背景评估、投入评估、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改进和效果评估六个层次,我们称之为三段六层教师培训评估模型。其具体的评估内容、评估工具等见表1。
评估模型确立后,我们要重点考虑的是在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并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用来检验培训的最终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是评估成功的关键所在。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既可以明确评估的具体内容,确立更为细化的评估标准,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估工作,也有助于发现培训中的不足,促进下一次培训活动高效地开展。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是确立评估指标。编写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立评估要素。“评估要素”是指评估时应测评的目标。在进行评估时,应选择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为评估依据,将其他要素作为必要的参考性要素。同时要考虑各个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每个要素在整个评估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二是明确评估标准。为了对培训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在评估要素确定后,需要对其进行细分,从而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和具象性。例如,在进行具体的评估时,先将评估要素分解成若干项目,将其作为一级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划分,细化为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三是设置指标权重。评估要素和评估标准确立后,对每一个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最后一个层级指标)给出不同份额的得分点后,便形成了一个量化的评分体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评估指标体系”(见表2)。
表2列出的只是一个基础性的指标体系。实际上,培训评估指标体系依据不同的培训会有不同的侧重,因此,评估要素和评估标准应根据培训的目的及特点灵活选择,指标权重也应根据评估目的的不同进行科学的调整。
三、教师培训评估的实施展望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体系,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针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因此,为使培训能满足广大教师的切实需求,就需要研究者把培训评估工作做好,为培训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有力的参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师培训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未来的教师培训较之以往的培训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所呈现出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大众化趋向于个性化
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都有所不同。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未来的教师培训会更加关注个人发展,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需要。培训者通过前期调研,识别受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对征集上来的需求与后续的培训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培训由大众化向个性化的转型,能使得培训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由单一化趋向于多元化
未来的教师培训将不再单一化,而是更加多元化,培训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面授培训、观摩教学活动,还将涵盖在线学习、翻转课堂、实践教学、主题沙龙等。多元化的培训注重创设合作、对话、共享的教师培训文化,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又提高培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由单兵作战趋向于合作共赢
未来的教师培训将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将教育与科技、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找准切入点、匹配相关性、构建融合体,共同推动教师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促进教师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由经验驱动趋向于数据驱动
未来的教师培训将更加注重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为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培训方案和学习支持。未来的教师培训通过数据驱动的有效运用,可以不断提高培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学习和成长。
此外,在开展教师培训评估时,一要充分考虑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既要充分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又要充分发挥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优势,促进教师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综合运用培训中的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切实做好培训总结反思工作,持续优化培训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三要不断优化培训中的专家选择、主题设置、内容表达与呈现形式,提升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与启发性;四要重视培训过程中教师实践智慧的挖掘、转化与共享,通过主题收集、案例打磨、课程迭代开发等方式,丰富本地课程资源库。
参考文献:
[1]石大维.教师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估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徐夏云.教师培训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刘峰.教师培训项目评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亓俊国,白华,高美慧.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评估的改进策略研究:基于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20(6).
[5]田丹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辽宁教育,2024(4).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