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企绩效管理优化研究

2024-09-22时艳霞

【摘 要】论文探讨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问题。通过梳理高质量发展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层次分析法(AHP)在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出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对经济效益、创新驱动这两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考核,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一致性,旨在提升国有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国企;绩效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7-0108-03

1 引言

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深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其绩效管理体系亟需适应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不仅强调经济增长,更重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因此,本文以层次分析法(AHP)为核心,试图通过引入这一科学的决策分析工具,构建一个能够涵盖经济效益、创新驱动维度的绩效管理体系。AHP的应用不仅能够系统化地处理多维度的绩效指标,还可以通过权重分配的方式优化企业的战略决策,从而为国有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旨在优化国企在创新能力、环境绩效和国际竞争力等关键领域的管理水平,为国企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2 高质量发展对国企绩效管理的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1]。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其核心内涵包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该理念要求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质量和效益。高质量发展对国企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国企绩效管理体系全面反映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要求绩效管理在指标设定上涵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维度内容,确保企业能够通过持续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明确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要求各类企业特别是国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因此,国企的绩效管理需要将环境绩效纳入考核范围。第三,高质量发展强调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绩效管理作为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的重要管理工具,对于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要求国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国企绩效管理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指标,还要注重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优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和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以确保企业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层次分析法在国企绩效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决策分析方法,具有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和易于操作的优点,其在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可行性。第一,AHP的多准则决策特性能够有效解决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中面临的复杂决策问题,包括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的平衡等。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指标,而此类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AHP能够通过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层次,以帮助决策者在多维度的绩效指标体系中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保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第二,AHP能够有效应对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各绩效指标的重要性认知存在主观性差异。AHP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进而量化各指标的相对权重。该方法不仅可以将模糊的主观判断转化为定量分析,而且通过一致性检验,能够确保决策过程的逻辑一致性,从而减少由于主观判断偏差引起的决策风险。第三,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重点也需不断调整。AHP的层次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各绩效指标的权重,重点关注创新驱动或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从而使绩效管理体系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

4 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企绩效管理优化路径

4.1 构建多维度的绩效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国有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多维度的绩效指标体系是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关键步骤。根据王恒的研究,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优异表现,更需要企业在创新驱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均衡发展。因此,构建多维度的绩效指标体系,需涵盖两个核心维度:经济效益、创新驱动。一方面,经济效益维度是绩效管理的传统核心内容。林春瑜[3]指出,经济效益是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考察对象。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净利润率、经济附加值(EVA)、投资回报率(ROI)等,此类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传统的经济效益指标需要与创新驱动的成果结合,以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同时,在指标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如市场波动、政策变化和财务不确定性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从而对整体绩效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构建经济效益维度时,应引入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标准,以确保指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的表现。另一方面,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蒋林伶强调,国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将研发投入、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专利数量等相关创新指标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此类指标不仅能够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还能够反映企业通过创新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的实际成效。同时,创新驱动型指标在设计时应考虑到相关的风险因素,如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市场接受度的波动及研发投入的回报周期等。只有充分认识并管理这些风险,才能确保创新投入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从而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4.1.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是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风险评估的关键步骤。该模型强调通过将复杂的风险因素分解为不同层次,从而系统化地分析各个因素对整体风险的影响。其过程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根据现有文献综述结果,能够确定目标层为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准则层涵盖经济效益、创新驱动;指标层则包括各维度下的具体考核指标,如经济效益维度下的净利润率、创新驱动维度下的研发投入占比。该模型体现了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多重目标。各维度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各维度指标及指标说明

4.1.3 构造判断矩阵

确定层次结构后,应构造判断矩阵。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应邀请来自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等领域的专家,对每个维度和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在判断矩阵的构造中,专家根据指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经济效益与创新驱动维度的判断矩阵如表2、表3所示。

表2 经济效益维度判断矩阵

表3 创新驱动维度判断矩阵

4.1.4 一致性检验

在判断矩阵构造完成后,务必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保专家打分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本文使用一致性比率(CR)进行检验。CR值的计算步骤如下: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计算一致性指数(CI):CI=(λmax-n)/(n-1);查找相应阶数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专家打分,重新构造判断矩阵。将本例数值代入进行计算后,得出CR≈0.043,符合一致性要求,表明本例中的专家打分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4.1.5 计算权重向量

通过一致性检验后需计算各绩效指标的权重向量。权重向量表示各个风险因素在整体风险评估中的相对重要性。具体计算方法包括特征向量法和算术平均法。其中,特征向量法是AHP中常用的计算权重向量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来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算法如式(1)所示。

Aw=λmaxw (1)

式中,A为判断矩阵;w=[w1,w2,…,wn]T为特征向量;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通过上述方法,可计算出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向量,具体权重向量数值如表4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和创新驱动的双重关注。其中,经济效益维度仍是核心,但创新驱动的权重设置显示出企业正逐步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此种权重设计有助于引导企业资源配置和管理决策的优化,支持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量化各绩效指标在整体风险评估中的相对重要性,并为后续的风险分析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4.1.6 分析评估结果

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的结果,对各项指标的权重和优先级进行综合分析。此过程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各项指标在绩效管理中的相对重要性,还能够根据企业的战略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在国家政策重点鼓励的领域,相关指标的权重可以适当提高,从而引导企业资源和管理重点向这些领域倾斜。

4.2 实施基于数据的绩效监控与反馈机制

为推动国企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更为科学、全面的绩效管理,有必要在现有绩效管理体系中引入基于数据的监控与反馈机制[4]。该机制不仅能实时跟踪企业在各项关键指标上的表现,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优化管理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管理效率。第一,国企应开发或引入先进的数据集成平台,对企业内部各个系统的数据(如财务数据、生产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创新成果数据等)进行集中汇总与管理,并基于数据集成平台,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动态追踪各绩效指标的表现。例如,利用数字仪表盘技术实时监测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能耗情况,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从而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5]。第二,为提升反馈的精准性,国企应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模型,涵盖回归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模型能够识别出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并对未来的绩效表现进行预测。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开发自动化反馈机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反馈内容不仅包括当前绩效的评估结果,还应涵盖对未来绩效的预警与改善建议。第三,通过建立闭环反馈体系,将监控与反馈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流程当中,确保管理决策的执行效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调整。闭环管理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决策执行及再反馈等环节,形成持续优化的管理循环,并随着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管理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绩效监控与反馈机制。

4.3 构建激励与问责机制以保障体系落地

为确保多维度绩效指标体系和基于数据的绩效监控与反馈机制得到有效实施,国企须构建科学的激励与问责机制。该机制旨在通过正向激励推动员工和管理层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通过明确的问责制度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和严肃性。第一,将员工和管理层的绩效表现与激励措施紧密挂钩。根据多维度绩效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如创新驱动、财务表现等,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方案。例如,对于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可给予额外的奖金或股权激励。第二,强化绩效管理的灵活性[6]。针对创新驱动的发展要求,国企可以实施专门的创新激励计划,包括设立创新奖、技术突破奖等,对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该计划可以通过公开评选、专项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创新文化的建设。

5 结语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需要从传统的财务导向转向多维度综合考量。本文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AHP),为我国国企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绩效管理体系。实践证明,AHP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多指标决策中的复杂性问题,还能够通过权重分配和一致性检验,确保决策过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因此,该体系能够显著提升国企在创新驱动等关键领域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恒.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优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4(8):85-87.

【2】蒋林伶.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商场现代化,2024(10):80-82.

【3】林春瑜.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与优化对策探讨[J].投资与创业,2024,35(8):133-135.

【4】胡燕.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4(7):86-88.

【5】陈湉.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优化研究[J].中国产经,2024(6):41-43.

【6】张希一.浅析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优化路径[J].商场现代化,2024(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