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研究
2024-09-22叶佳佳刘恩慧
【摘 要】中小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均存在储备不足的问题,阻碍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论文深入分析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发现高职院校契合中小企业对新质劳动者和新质生产工具的需求,提出提高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方式等发展路径,强化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高职院校;新质生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2.92;F273.1;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7-0048-0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1]。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见,中小企业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着生力军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新质生产要素,高职院校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产出科技成果的主要阵地之一,同时,《职业教育法》赋予了高职院校地方属性和产业属性[2],因此,高职院校是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助力者。那么,高职院校如何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支持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是促进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困境,探讨高职院校赋能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2 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困境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人才、技术、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导致其技术升级和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从而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市场快速变化。
2.1 创新人才储备困难
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力,对技术型人才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中小企业在技能人才储备和技术培训方面均有明显短板,难以迅速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首先,优质创新人才对体量小且社会知名度不高的中小企业缺乏信心,中小企业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其次,中小企业较难提供良好的平台资源,部分人才获得一定成长积累后再前往掌握更多优质资源的平台发展,即企业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技术人才也极易流失,造成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不稳定且开展创新人才储备的意愿不强烈。
2.2 创新技术储备不足
有效的生产力储备,是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持久动力,需要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具有开发探索的能力。但事实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技术处于中低端水平,其技术储备往往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首先,由于体量小、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对于技术开发的试错成本承担能力较弱,一般先将资源投入市场开发和营销环节,期望快速回笼资金,在形成一定资金规模后方才投入研发;其次,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集中度低的细分技术市场,其中企业数量多且技术力量分散,企业为了生存采用低价策略,可能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更难有足够资源投入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当中;最后,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起源于技术模仿,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有较大困难和风险,中小企业将由此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可见,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创新方面的意愿、能力和动力均有所欠缺,较难形成自身的技术储备。
2.3 创新资金储备艰巨
资金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安全保障之一,企业则承担“链主”角色,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对科技资金的统筹和支持,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内源融资不足、外源融资困难的现实问题。首先,中小企业资源捕捉能力不强,在传统融资方式中获取资金渠道较窄,虽然数字金融的发展改善了这一现象,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3];其次,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而资本偏好高投资回报率、高安全性的投资领域,中小企业较难获取融资;最后,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投资者或债权人对于资金监管的难度加大,因而会设置更高的风险收益补偿条款,同样对中小企业融资带来较大困难。
3 高职院校赋能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创造更具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掌握高技术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中小企业大多依靠第三方技术转让或委托研发等方式解决生产活动中的技术难题。高职院校的职能之一即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与中小企业需求高度吻合,可为中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3.1 高职院校为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新质劳动者队伍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设置适应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供应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中小企业存量人才综合素质,帮助中小企业在投入最小成本的前提下开展所需人才储备。
3.2 高职院校为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改造新质生产工具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现代化路径,要求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优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企业基于产业升级,充分开展新型生产工具开发应用,加强生产要素的创新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强化科技成果落地应用。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提升,进行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同时,需要引进绿色环保的工艺技术替换落后工艺,从而满足产业结构升级需求。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储备薄弱,需要具有人才研发优势的高职院校参与其产品工艺升级改造过程,为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提供技术支持。
3.3 高职院校为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争取资金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职院校在政策研究和财税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深入解读和理解,提高中小企业申请相关政策支持的成功率。同时,政府对于产教融合型企业有一套组合式奖励,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协助中小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工作,获取相应优惠条件,以此得到相关资金支持。
4 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产学研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市场响应速度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中小企业借力高职院校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积极融入产学研合作,与高职院校实现合作共赢的过程。
4.1 提高合作意识,把握产教融合方向
中小企业应正视技术模仿带来的“后发劣势”问题,不能仅满足于短期利益,而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品牌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发体系。受困于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可寻求在人才供需、科研实力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均高度匹配的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中小企业要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其并不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的办学要求,而是能切实为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服务的途径。第一,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更擅长理论研究,但在捕捉市场信息方面能力较为欠缺,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与市场实际不匹配、科研成果转化困难。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市场中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对于自身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差距有直观感受,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明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标,使其最终的产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第二,产学研合作需要深入互动整合。中小企业不能仅停留于接收毕业生和购买技术服务层面,而是要基于双方切实需求,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要深入思考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构建互惠互利、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合作生态。
4.2 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需求,但由于获取对方信息不易,合作通道较难打开。而已有合作基础的高职院校和中小企业,主要是以信任为基础,通过就业工作负责人引荐毕业生,或寻找专业能力强的专任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服务,合作状态较为零散,以个人“关系”维系为主。因此,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需要能够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
第一,建立可以发布和获取信息的平台系统。企业和高校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受惠于新质生产力,数字化、信息化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便利。具体来说,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由当地政府提供支持,吸纳相关产业企业作为具体使用单位,建立信息共享和实时互动平台,强化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通道。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发布政策文件,便于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快速获取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企业可在平台发布技术和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可直接通过平台自荐,也可根据企业需求判断市场方向,实时修正人才培养计划和科研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高职院校可以发布往期成功合作案例、技术服务清单及成熟的科技成果,供企业参考。
第二,打造线下资源交流整合的实体平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的重要举措,要求高职院校根据地方特色和专业优势,联合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联合体和共同体由龙头企业牵头、高职院校支撑和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是联合体和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参与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共享平台资源,融入龙头企业打造的产业链,实现与大型企业融通发展。同时,作为联合体和共同体成员单位,中小企业能优先获取前沿科技成果信息,主动接收先进创新科技,助力科技成果落地应用。
4.3 创新合作方式,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培养高质量技术应用人才,还能促进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合力开展技术创新,因此,产学研合作可有效引导人才要素、技术储备要素等从高职院校向中小企业流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而言,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可在以下3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第一,合作培养学生,提高人才就业粘性。中小企业招聘对象为倾向于留在本地的人员,而高职院校生源大多为本地或本省学生,数量较多的中小企业通常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5],因此,同一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上具有共同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所在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邀请中小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促进学生培养更符合当地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其次,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粘性,中小企业可以采取订单班、学徒制班等形式,在学生前期培养阶段就投入资金、场所、设备及人力,如共建实训室、提供生产实践场地和设备等,由此培养的学生直接由高职院校定向输送至中小企业。同时,鉴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单个企业人才需求不大,可通过联合体、共同体等平台牵线,具有相同或相似需求的中小企业“拼团”组成订单班,形成规模效应,或追随产业链中大型企业,以“搭便车”的方式共同培养学生。
第二,合作人才交流,提高人才创新素质。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短缺,主要在于招聘高素质人才难度大,那么必然需要提高存量人才的综合素质。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委托高职院校提供培训服务,高职院校可针对企业人才短板进行个性化专业培训,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技能,强化管理人员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其次,中小企业可输送技术高工到高职院校授课,促进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夯实理论基础,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中小企业可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以便教师更直观了解市场需求,更好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第三,合作科学研究,优化工艺设备技术。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切实需求,高职院校具有科研资源和科研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中小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可协助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水平。首先,共建校企实验室,推动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对于有能力的中小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共建实验室、博士工作站等,为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提供合作平台,提高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发展需要的匹配度,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周期,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次,联合攻关技术难题,凸显协同创新优势。以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或“卡脖子”问题为对象,双方开展联合攻关工作,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开发创新产品,争取财政资金减轻企业负担,并将研发过程转嫁至高职院校,解决了中小企业对技术开发试错成本承担能力弱的问题。同时,科技成果实现市场化应用后,中小企业可提取部分收益用于后续创新研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
5 结语
中小企业涉及行业齐全、点多面广,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活,是我国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高职院校肩负教育和社会服务职责,其资源优势和服务能力与中小企业发展高度匹配,是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助推器。本文基于中小企业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助力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但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的责任,政府部门也可通过“有形的手”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力量同样对引导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围绕政府或行业协会体制机制建设,全方位探讨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羽.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形成路径[J].经济,2024(1):18-21.
【2】郭文富,马树超.强化高职院校类型特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J].职教论坛,2024,40(4):12-14.
【3】赖恩毅,邓园园.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4(11):136-138.
【4】王钰莹,原长弘.产学研融合促进中小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了吗?——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23,37(6):94-107.
【5】林少伟.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路径研究——基于江苏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