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重构与“三链”融合
2024-09-17黄钦郭文琪
摘要:在新信息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亟待更新。从知识体系来看,新闻传播实践从组织机构的职业活动回归人类信息交流活动,其知识从职业范式走向社会范式。从教育模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的场域再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在知识生产场域、知识再脉络化场域、知识再生产场域的结构化。教育者应从链条嵌入节点、运行动力机制、可持续发展体制各方面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知识社会学 新闻传播学 教育改革
随着新技术快速更新迭代,自媒体平台崛起,媒介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新闻实务从人工采、写、编、评到机器人写作,从文字阅读的“逻辑思考”到视听阅读的“沉浸体验”,从单一的报纸排版到图文并茂的H5,共同指向数字技术在赋能社会、变革媒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知识论嬗变:新闻传播学从职业范式走向社会范式
知识社会学是对知识的社会学阐释,被称为知识的科学,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占据着“元理论”的位置。它包括以马克思、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决定知识”论和以米德、伯格、卢克曼、吉尔茨为代表的“知识构成社会”论。前者认为经济基础、阶级结构以及代际、职业、仪式、族群等社会因素和文化心态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知识谱系;后者则认为,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符号”和“意义”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知识和经验世界,社会现实是人们日常知识外在化和客观化的结果。这两种研究范式被称为“基于社会实在论”的知识社会学范式和“基于社会建构论”的知识社会学范式。两者看似矛盾,却相辅相成,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知识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启示。
从新闻传播的知识论角度来看,学界基于新媒体时代媒介生态的变迁不断拓展对新闻的理解。早期新闻传播被视为一种职业行为,甚至传播学也一度被化约为大众传播学。早在19世纪80年代,职业新闻活动开始兴起,当时的新闻职业活动通过专业教育培养新闻技能,并遵循固定流程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在大众传媒时代,职业新闻工作者基于模式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事新闻生产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职业新闻范式的解构,新闻生产场所、主体、消费关系均发生变化,出现了新型信息“产消者”。与之相伴的则是新闻生产的去组织化、权威消解、道德失范。可以说,新闻传播已经从一种组织机构的职业实践重新回归到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人与新闻、生活世界与新闻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闻传播学研究也在从传统的职业范式走向社会范式。总体来看,新闻传播知识不仅是一种有关媒体行业的职业知识,更是有关人类信息传播的动态实践智慧,它不仅反映社会变迁,同时也形塑人类生存状态。
二、场域再造:新闻传播知识重构的“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框架
在孔德、迪尔凯姆关于知识的社会阐释的基础上,伯恩斯坦认为,知识生产的过程受分配规则、再脉络化规则和评价规则支配,相应地形成了“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三个场域,由此延展出我们理解知识生产的框架和结构。其中,生产场域具有价值负载性,是依据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群体规范与伦理诉求来选择和分配知识的过程;再脉络化场域具有社会建构性,是依据社会情境与社会生活来建构知识表征体系的过程;再生产场域具有主体间性,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意义互动与生成过程。基于媒介生态的转型与变迁,新闻传播教育需要打破藩篱,重新回到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场域进行知识体系省思。
1.生产场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南。媒介融合时代,各类新媒体的出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容量,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受到挑战;与此同时,诸如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等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频发。因此,坚持和加强新闻传播人才的“德育”变得刻不容缓、分外重要。技术革新催生新传播样态,但追求真相与守望社会的初心未变。新闻传播教育要持续强化理想和信仰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构建“大思政”格局,致力于培养有深度、有思想、有温度、有担当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孕育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移动网络时代,信息繁杂难辨,对新闻从业者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追求真相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决定着从业者的成败。从传统媒体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线索的来源更加多元化。面对众多不确定的信息,新闻从业者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运用批判性思维洞察真相、澄清谬误,做好时代的“瞭望者”。
2.再脉络化场域:从媒介融合走向知识融合。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体机构着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形态束缚,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成为重要传播渠道,“视听兼备、实时互动”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特点。新闻从业者需不断提升“笔力”,同时熟练运用音视频媒体,融合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形式,丰富新闻传播样态。因此,当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转型问题,媒介融合带来的是知识融合再造的现实需求。泛媒介时代颠覆了媒介与人的主客体关系,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媒介融合带来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和社会化趋势,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在于帮助用户从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实现从大数据向大知识的转化。因此,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必将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从“知识海洋”模式转向“海底捞针”模式,从知识分析型服务转向知识预测型服务,以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知识服务需求。这些都对未来新闻从业者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3.再生产场域: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基因。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纯粹的工具性实践活动,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教育。创新追求原创性知识探索,创业注重在不确定环境中创造价值。创新为创业提供了把握不确定的“思想工具”,创业则赋予了这些工具改变社会、实现价值的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超越利己层面,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并塑造更加完善的社会共同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传播教育的道德追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了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生产力解放和普遍连接使“事实”呈现为关联性、动态发展的状态。“报道”表现为动态的事实流动。新闻不再是对事实的单向表征,而是多主体、多维度的共同行动。新闻传播教育需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教育,新闻从业者应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事实流动、把握新闻真实。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于新闻传播专业,旨在打破传统思维路径和教育模式,通过训练营、项目制、卓越班、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形式让新闻传播学子接触社会,让其在不确定性社会环境中发现连接和沟通的难点、痛点;此举不仅能学习隐性知识,还能实现地方性传播知识的再生产及公共化。
三、“三链”融合:“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育人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其本质是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与融合。教育链指的是从学生、教学环节到就业单位的链式结构。创新链指的是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连接各类创新主体,加速创新成果社会运用的链式结构。产业链在本质上指的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三链”融合即以知识生产与转化为核心,充分发挥行政、产业、高校三个主体的协同育人功能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互动关系。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4/YzjNyxHj3pMXurFBX5PCQk.webp)
1.链条嵌入节点:项目、科研创作平台与实践教育基地。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三链”融合,关键在于建立三者之间的嵌入点。从教育链层面来看,可以通过项目、科研创作平台和实践教育基地融入创新链和产业链。“项目”涵盖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既包括教师的科研创作项目,也包括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的项目。“科研创作平台”可以是校内的新闻传播研究和创作机构,也可以是校内新闻传播人才智库和创新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是参与校地、校媒、校企合作的机构与组织。无论项目、科研创作平台还是实践教育基地,都是教育链嵌入创新链、产业链的重要节点。项目可以进课堂,科研创作机构可以承接校外的科研创作任务,实践教育基地则可以将教育教学的场景延展到现实情境之中。这三者的共同点就在于其打破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封闭性,促进了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连接的可能性与机遇,同时也推动了开放式、动态性的知识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辅助学生完成项目,学生作为决策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行动力机制:意愿、能力与跨界推动者。“三链”融合的形成与持续运行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各链条主动融合的意愿;二是各链条要有边界跨越能力;三是边界跨越推动者的存在。首先,从意愿层面来说,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经常会出现“虚假脱节”现象。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需要“复合型”青年学子的加入,但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稳定性和系统性导致其在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上滞后于业界需求。因此,虽然各方都有较强的融合意愿,但在运行中仍有着较多阻碍。其次,边界跨越能力因地区媒介生态和高校层次而异,媒介竞争激烈地区及重点大学具有更强能力。最后,从边界跨越推动者来说,兼具业界与教育界身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无疑是打破链条壁垒的强有力推动者。近年来,随着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工作的启动,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与地方媒体在党委宣传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持下开展互聘交流,这些部门实质上已经成为边界跨越的推动者。
3.可持续发展体制:保障“三链”融合的涡旋效应。“三链”融合的涡旋效应指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相互吸引形成强大向心力。“三链”从弱融合到基本融合再到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涡旋效应由小到大的过程,其协同程度越高,资源汇聚越多,共同利益越大并可能惠及其他链条。要形成这种日益增大的涡旋效应需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包括意愿、能力、边界推动以及政策、资金、人才支持与容错机制。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的偏差,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限于开公司、办企业,并局限于在理工科专业范围开展,将“互联网+”大赛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导致教育功利化、技术化、竞赛化。这忽略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违背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五育”的初衷。这种误区导致高校在“三链”融合中难以形成涡旋效应,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因此,从长效机制来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让师生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孕育基于问题意识的创新精神、商业头脑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够更好地导入外在的政策、资金等资源并使之转化为自身发展动力。
四、结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充分认识到其知识论的社会范式转向,并针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这一大范畴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框架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课程教学应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强化知识融合能力训练、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基因;立足项目、科研创作平台与实践教育基地,聚焦意愿、能力与跨界推动者,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从而保障“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协同育人成效。
(作者黄钦系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郭文琪广西艺术学院)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OBE理论视角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思创融合’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Y2022252)、广西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以乡村为媒:广西艺术学院专创融合实践与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23CXCY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超,赵万里.知识社会学中的范式转换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人文杂志,2015(06).
[2]赵红勋.数字化时代新闻生产的“液态”转向[J].编辑之友,2022(07).
[3]李泓江,杨保军.“液态”理论的旅行及其对新闻学研究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9(09).
[4]张良,苏德,杜林.知识社会学视域下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
[5]唐晓波,朱娟.大数据环境下知识融合的关键问题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7(07).
[6]王志强,郭宇.“追求成功”还是“追求幸福”:对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伦理审思[J].教育发展研究,2022(01).
[7]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06).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