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边界: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的传播美学微探
2024-09-17吴雷唐远清
摘要:《美美与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国际文化交流节目,该节目注重传播美学策略的运用,带领观众领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丰硕成果,实现了中国审美经验与世界语境的同频共振。《美美与共》着力坚持以美为媒、展现传播之美、实现美的传播,立足全人类视角传播人类文明之美,构建基于传播美学的故事共同体,激发跨越文化边界的审美共通感,为电视节目创作的国际化表达探索出了一条全新路径。
关键词:国际传播 文化边界 传播美学 《美美与共》
当今世界难以解决的文明冲突,要归因于被建立的“文化边界”(Cultural Border)所形成的互相阻碍。文化边界是一种“文化互相隔离,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敌对的状态”。如何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运用传播美学策略把中国之美转化为人类共享的审美经验,是跨越文化边界区隔、打通国际传播致效通道的关键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以“文化丝路”为主题联合摄制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注重传播美学策略的运用,在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之美得以充分展现的同时,也让中国之美跨越文化边界有效触达国际受众,实现了中国审美经验与世界语境的同频共振。
一、以美为媒:立足全人类视角传播人类文明之美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讲话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跨文化的难题是要找到跨文化聚点(Focal Point),即“不约而同所见略同的相聚点”,既需要通过诸如美食、旅游、娱乐、艺术之类的文化交融以“形成感性经验的共情”,更需要基于信仰、哲学、历史、价值观、思维方式之类的文明深层语法来“建立信念或思想上的同心”,因为“正是这些深层语法的差异构成了难以逾越的文化边界”。“‘美’是国际传播中超越一切边界的‘共通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美美与共》坚持“以美为媒”,以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标志性项目或中外文化交流大事件,挖掘落实在文明深层语法上的跨文化聚点,向国际受众展示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知相通的人类文明之美,倡导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与共同繁荣的“世界梦”同频共振。
1.世界视阈下的中国: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美。《美美与共》将中国置于世界视阈,从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出发,精心选择源于中国、世界关注并能够给国际受众带来美感的事物作为传播内容,向世界全面展现了中国的自然、人文、科技、饮食、艺术乃至生活方式之美,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中国之美展现出强大魅力。一方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该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物品或形象展示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背后具有世界意义、体现时代价值的精神内涵,唤起国际受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例如,延续1600余年的敦煌莫高窟是人类古代文明汇聚融合的重要例证,中外舞者在节目中将根据敦煌壁画仿制的乐器融入舞蹈表演,与现代视觉特效对敦煌壁画的生动呈现有机结合,再现了敦煌壁画千年前的乐舞盛景,带领观众通过一幅幅壁画的“穿梭门”见证千年前中外文化交融共生的传奇,让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元、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国际贡献。《美美与共》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为世界共同繁荣所作出的贡献,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文明之美。例如,《美美与共》选择了中老铁路、马尔代夫跨海大桥、尼泊尔阿尼哥公路、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修复、“义新欧”中欧班列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标志性项目,向世界传ac7f7e88d7416046b0449c452bfedf8d递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共同繁荣起到的积极意义。
2.中国眼中的世界:展现文明交流互鉴和羹之美。《美美与共》提供了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通过跨越文化边界的深刻对话、抚慰不同民族情感的真挚交流,向国际受众展示“中国眼中的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世界观”,彰显了中华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兼善包容处世之道,体现了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和羹之美。一方面,展现对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倡导。节目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搭建舞台,将舞台本身打造成了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邀请来自5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艺术家、文艺院团以及故事亲历者们登上舞台,以跨越国界地域、历史时间和人文风俗的表演展示,让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髓得到充分呈现,让国际受众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展现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孕育的成果。例如,节目讲述了多位外国酿酒师助力中国宁夏葡萄酒产区产业的建设发展,并见证葡萄酒成为中国的一张“紫色名片”走向世界的故事;展示了从泉州五里街为起点到马六甲鸡场街为重要节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在600多年文化交流中孕育出融合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传统的峇峇娘惹文化;呈现了古老的中国陶瓷艺术珍品青花瓷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并与土耳其陶瓷艺术精妙融合的文化相遇之美。这些真实故事、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灵活多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让国际受众看到了多元文明碰撞发展的成果,更激发了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美好愿望。
二、传播之美:构建基于传播美学的故事共同体
《美美与共》坚持中国故事“自塑”与“他塑”并重,注重国际传播效能提升,通过“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般可亲可感的“软传播”“巧传播”,构建了具有传播美学特征的传播之美。
1.软传播:开拓中国故事的自塑空间。“软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策略,指的是尽量弱化甚至消除传播的意识形态色彩,通过轻柔方式开展的各种传播行为。节目巧妙运用美学策略最大化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探索中国之美的柔性传播,以可亲可感的“软传播”传递宏大主题的“硬内核”,让国际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中华现代文明之美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和羹之美。
第一,以物言说,融合人与物的交互共创。节目精心选择了青花瓷器、中华武术、敦煌壁画等中国传统元素,以及高速铁路、桥梁工程、光伏发电、农业科技等现代技术,有意识地将这些元素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通过融合共创,形成了可亲可感、彰显人类情怀的中国故事。
第二,以形传神,融合形与神的和谐统一。节目将不同国家人文交流的美好故事融入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表现形式之中,这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艺术盛宴,更架起了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民心相通的“连心桥”。如此,让国际受众在审美愉悦中体验中国故事的美感,进而在感受文化多样性中寻求共鸣点、增进共通性,极大增强了节目的国际传播力。
第三,以柔克刚,融合情与理的软性包装。《美美与共》以更加直观易懂、更具审美价值的“软性包装”实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具象输出和媒体呈现,以更平民化、形象化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情感与道理,通过“以柔克刚”的传播能力让彼此在文化、经验及认知方面实现对接,让中国的情与理跨越文化边界在国际受众心中实现“软接受”。例如,中老铁路上的“最美师徒”姐妹花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中国标准走出国门不仅联通了两国物理空间,更促进了人民的心相通、情相连。
2.巧传播:实现中国故事的他塑之效。巧传播是一种将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的传播思想与谋略,基于事实的“巧传播”是国际舆论场中最有力量的国家叙事战略。《美美与共》采用“他者”视角讲故事,以“巧传播”实现中国倡导的价值理念广泛精准触达国际受众,对我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4/2jWMHM5d2hC5QYfiAXd6NL.webp)
第一,把中国故事编织进世界故事版图。《美美与共》坚持“在讲世界和他人故事的过程中把中国有效编织进入世界地图”,将国家叙事战略意图巧妙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细分领域,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时代风貌、价值观念等精心编织进世界故事之中,以“巧传播”实现“融进去”。例如,在节目现场邀请茶文化传播交流者畅聊茶叶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中国和希腊两国演员在舞台上创意呈现孔子与苏格拉底超越时空的对话,中国和洪都拉斯两国嘉宾对话畅谈神秘的古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相似之处。在讲述他人故事、讲述世界故事的过程中,以符合国际受众审美期待的方式,生动呈现了中国与世界多元文明的相似、相知、相亲。
第二,以他者镜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美美与共》通过“访谈式”对话、“寻访式”记录、“交融式”表演等形式,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成果以客观的视角融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对话中。邀请自带国际视角及话语权的嘉宾坐镇“讲故事”,让真实故事的亲历者“现身说法”,真实讲述“一带一路”倡议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变化、客观表达对中国的态度和观点,在由情及理的表达中潜移默化地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好形象,从而使海外受众对中国产生更为全面真实的立体认知。《美美与共》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及央视网海外平台、CGTN海外平台、国际在线等渠道推出后,获得了马来西亚《马来邮报》、土耳其《科尼亚日报》等360多家海外媒体的赞美肯定,超20个大使馆、大使或外交部官方账号发布内容,《美美与共》视频在YouTube破圈刷屏,更是强化了中国形象的“他塑”之效。
三、美的传播:激发跨越文化边界的审美共通感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人类对美的鉴赏的能力是一种“共通感”(Sensus Communis),即审美共通感。共通感立足于“在每个别人的地位上思维”这一准则之上,它是人类都具备的一个基本特征。《美美与共》打破了政治、文化、生活等话语叙事边界和壁垒,超越了文化、民族、种族等界限,在美美与共中凝聚起一种集体共有的审美意识与价值认同,从审美意义上奠定了不同国家受众共感、共情和共通的基础,进而在国际传播中建构出一个以“审美共通感”为基础的“审美共同体”。
1.共感:体现艺术美感的审美体验。共感是一种共同感觉的理念,它是“把我们和他人协调为一个共同体,使我们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并使我们能够相互交流五种私人感官(即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听觉)所给出的东西”这样一种感觉。人的审美感官在感知对象时具有普遍的一致性,《美美与共》正是以中国故事中可触可品可听可视的内容作为重点,通过全感官的沉浸式传播,让国际受众产生以生理感官为基础的美的体验。
一是为受众提供可触可品的具象美感体验。《美美与共》以美食美酒美物这些跨越国界、不分种族的世界语言,用可触及、可品味的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人与自然的共生共感,获得具有具象美感的审美体验。例如,各国茶文化交流者在茶桌边品味茶香,分享由“义新欧”中欧班列运来的美食美酒,展示中国和伊朗艺术家共创的描绘丝路图景的手织挂毯《博望东西》,以及展示马六甲鸡场街上融合中马设计特色的娘惹服、从泉州地区“走出去”的漆篮等。
二是为受众创造可听可视的抽象美感体验。《美美与共》突破了传统演播室节目叙事的框架和束缚,以电视巡游嘉年华的模式,采用全景式悬浮的舞台设计,采取“外景拍摄+仪式分享”的双线推进,融合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等艺术元素,创造出一种具有抽象美感的全新审美体验,以强烈的仪式感营造受众共感的场域。例如,中俄歌手合作重新诠释两国经典歌曲,在古筝、巴扬琴、冰上芭蕾等艺术元素交织下,形成意想不到的音乐对话。《钢铁交响曲》中震感舞与钢架模拟的器乐打击,将中塞两国钢铁工人的日常工作巧妙结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2.共情:融合认知情感的审美共情。共情是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世界进入他者他异性世界,并与他人的情绪状态产生共鸣的一般能力。具体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种路径,认知共情是以理性认知的方式来理解他人感受或所思所想的能力,情感共情是以情感共鸣的方式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美美与共》在不同文化差异中寻找共情,以视听语言为手段将“一带一路”的美好故事转化成为基础性的认知共情,进而进入以审美为核心的情感共情,最终打破意识形态偏见隔膜、消弭文化边界,建立起能动的共情审美。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4/94jrPVdhzMnWWm5HwCiAqE.webp)
一是建立基于理性认知的认知共情。《美美与共》全景式讲述“一带一路”倡议下文明互鉴、合作发展的故事,用真实故事展现了世界人民在互联互通中创造出合作共赢的“美”。例如,河钢塞钢工人与中国管理团队“双向奔赴”,让亏损7年之久的钢厂扭亏为盈;中俄联合科考呈现了“冰上丝绸之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沟通东西、联通世界;鲁班工坊让中国工匠精神传遍世界,助力无数的年轻人成为能工巧匠、走上职业道路。这些节目让国际受众充分感受到互帮互助与共建共享中的人文情谊,以理性认知建立起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认知共情,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立基于情感共鸣的情感共情。《美美与共》基于对人类基本情感的准确感知,通过跨越文化边界的深刻对话、富有真情实感的信息传达,表现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人民缔造的友好情谊。例如,中国与土耳其等国家的艺术家在青花瓷上创作出跨越时空的友谊、侨批与回批中传递出海外华人的思乡情谊。通过真实的故事,让受众看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软联通、心连结的成果,让人们相信人类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让节目内容在不同文化中获得“共鸣”,在进入外国受众的心理时产生了“共情”,在不同国家受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结和耦合。
3.共通:凝聚求同存异的审美价值。国际传播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在人类分歧和差异中寻求“共通”,从不同文化边界的交集之中挖掘相似性、相关性、共通性,以可相互理解的内容建构“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从意义共通走向价值共享,做到“你理解我、我理解你”。《美美与共》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美学目的,全面展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进而将其转化为跨越文化边界的共同价值和美学标准。
一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意义共通。该节目在人类多元文化差异之中发掘共通和可理解的内容,让文化、艺术、科技、环保、民生等领域诸多全人类共通元素得以表达。例如,中国空间站举办特别的太空画展,展示了蕴藏于绘画作品之中的非洲朋友的航天梦;中国海军的“和平方舟”出访太平洋岛国提供医疗服务,传递了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理念。这些“文化丝路”上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促进了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从共情迈向共通,在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构建了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而实现从情感共同体到意义共通体形态的凝结,使节目拥有了穿越时空的情感力量。
二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享。《美美与共》始终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故事为主线,以不同文明间个体的对话交流为核心展开,不断挖掘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具有鲜活时代气息、蕴含中国价值主张的现实故事,展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天然地传递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描绘了一幅多元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共生的画卷。通过共通的艺术语言、中外交融的创新作品,以生动的阐释实现中国价值和现实故事的“活化”传播,在国际受众中实现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转化,激发其从共同认知走向价值共享。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实践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美美与共》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讲述中国故事,以传播美学策略运用突破了中国国际传播致效的至难之处,成功跨越地理区隔、文化边界,打通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极大增强了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实现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真正有效落地。《美美与共》为电视节目创作的国际化表达探索出了一条全新路径,其成功创作经验值得其他国际文化交流节目借鉴。
(作者吴雷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唐远清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学科专项资助项目、中国元宇宙与数字人才培养公益行动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跨主体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
[2]习近平.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高校师生砥砺奋进[N].人民日报,2021-04-20.
[3]姜飞,张江浩.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2023——基于中国视角的回溯[J].青年记者,2023(24).
[4]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疫情之下元叙事的终结与重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5]姜飞.打造中国国际传播的百年工程[J].国际人才交流,2024(02).
[6][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美]汉娜·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责任与判断[M].陈联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8] 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5).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