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阿勒泰》看国产剧集用户观的更新
2024-09-17李明毫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是第一部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网络剧。剧中北疆的壮美风光、“天地人和”的美学意蕴,在网上网下引发了热烈讨论。这部剧的成功得益于散文原作的良好基底、主配角的精彩演绎,以及文旅融合与影像创新,同时主创团队在策划、拍摄、播出、二创全过程中对用户的关注和回应,也是该剧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我的阿勒泰》也可被看作是当下国产剧集创作用户观更新的一个案例,这一趋势为国产剧集创作创新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产剧集对用户的再发现
在电视剧诞生至今的近70年时间里,争取愿意付出更多时间的观众,始终是创作者努力的方向。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2010年前后,网络剧、微电影等互联网原生剧情类视频内容开始出现。在互联网开放、对等、共享、全球协作的逻辑下,剧集用户形成。区别于传统观众的被动接受,剧集用户主动性更强,其不仅是观看者,更是付费者甚至是生产者。用户反馈成为剧集创作重要的生产性要素。然而,用户在剧集创作中的作用在后来越来越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播放剧集的网络平台集中度提高,在政府和大平台的作用下,网络影视剧按照“网上网下一个标准”的原则被型塑为时长类型、叙事手段、审美表现与传统影视剧相差无几的形态,互联网的特性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的阿勒泰》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与之前播出的《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等现象级网络剧相比,《我的阿勒泰》从不同侧面破除了横亘在创作者与用户之间的遮罩。《我的阿勒泰》以8集的中篇体量,在众多长剧中独树一帜。它既不向观众空洞地宣扬价值,也不靠强情节展现所谓叙事张力直接刺激观众感官,更不靠“流量拼盘”(即为确保作品获得预期投资回报,以实现某一规模的流量为目标,运用大数据算法倒推来确定主创人员、内容元素等的影视作品生产方式)求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始终真挚、平等地与观众对话,从而与其他优秀作品一起实现了国产剧集“观众观”亦即“用户观”的更新。
《我的阿勒泰》对用户观察的新视角。相较以往作品,《我的阿勒泰》在对用户的看法上有以下几方面新的发展:一是不能脱离用户而创作,尤其要注重理性和情感两方面与观众的连接;二是剧集同时具备宣传品、艺术品、消费品三重属性,用户对三者均有需求,创作中不可偏废;三是用户具有基本的逻辑理解能力、审美把握能力、情感转换能力,靠简化剧情逻辑、强刺激不是应提倡的留存用户之道;四是与用户互动是创作的组成部分;五是用户有创新偏好。这种用户观的更新或提升,是国产剧集一次质的飞跃,是对用户的再发现,也是对创作者主体性的再发现,让创作与政府、市场的三角关系更加稳固。
《我的阿勒泰》对国产剧集用户观的更新。这一更新过程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主动作为的结果。电视市场的低迷、短视频的冲击、长视频增长见顶等因素,促使视听节目网站不断提质、降本、增效,寻找新赛道,在运营上更加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不能过于狭隘地理解“主旋律”,已经成为从管理部门、管理者到大多数从业者的共识:只要是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的,不管什么题材、什么风格,都是主旋律、都是正能量。2020年以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陆续发文,提倡短剧创作,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上电视大屏。这些都为国产剧集创作更好地连接用户、拓展用户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连接用户的新探索新实践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在当前由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度媒介化社会中,制造更多与用户的连接,是剧集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的阿勒泰》从三方面对连接用户做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标签化。《我的阿勒泰》未播先火,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入围了2024年的戛纳国际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完成了亚洲首映。良好的口碑让这部作品自然被打上了“国际化”“电影级”的标签,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二是剧场化。“剧场”在如今已经成为视频网站的标配。通过风格化的“剧场”,不仅“剧场”内的作品可以相互借力,还能让作品的影响溢出播出平台的边界,直接触达垂类观众并实现深层次互动。播出《我的阿勒泰》的爱奇艺“微尘剧场”,将该作品定位为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探索新审美、新视听的精品短剧集。《我的阿勒泰》的播出,也将“微尘剧场”与有同类偏好的用户联系在了一起。
三是情绪力。“治愈”是用户提及《我的阿勒泰》时的高频词汇。无论是壁纸般的、令人身心松弛的画面,还是剧中人物虽原始却有力的生命状态,都引领着观众去感受美好,自然而然地建立起自身和剧集的情感联系。剧中的阿勒泰,并非封闭的世外桃源,李文秀心中的文学梦、托肯对自由爱情的期盼,都是颇有当代色彩的烦恼,在张凤侠等的身上,还时常能看到失落和怅然。但是,随着剧集的展开,所有的负面情绪很快消散在北疆的天地间,这是一种神奇而独特的生命之美,散文带来的诗意氛围,让每一位观众浸润其间。
剧集要建立与用户的连接,既要在如标签化、剧场化这样策略性、技术性的问题上想办法、搞创新,也要注意情绪价值的生产。后者是当下俘获观众最有效的手段。《我的阿勒泰》启示我们,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牢靠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
以丰富性多样化拓展用户
以用户的视角观察剧集创作,不难发现,当下剧集作品价值的实现,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次播出带来的收视回报,正在逐渐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对剧集内容传播边界的拓展。一部作品在满足创作之初预设的分众审美的同时,有机会在更长时间、更多平台面对大量、异质的用户,从而产出新的价值。
《我的阿勒泰》最突出的价值延展来自海外传播和文旅融合。该剧哈语配音版今年7月起登陆哈萨克斯坦主流电视频道。#我的阿勒泰带火新疆旅游#等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达10亿级别。据统计,仅5月13日至19日一周,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105.02万人次,同比增长70.07%。在价值链上游,《我的阿勒泰》的热播也带动李娟同名散文集热销。文学、旅游、国际用户的加持,在扩大剧集用户群体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收视热潮,使作品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用户的拓展、新价值的产生依赖剧集内容的高质量。区别于很多凭借“国际化叙事框架”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国产剧集,《我的阿勒泰》民族个性浓郁,但又没有过度突出民族元素,对“最后的游牧民族”作文化遗产式的展现,而是在自然、稳重、多民族交融的日常叙事中将剧中人物对生命的感悟娓娓道来。得益于作品整体文学性氛围的营造,很多高度哲学化的台词从日常情境中脱口而出,也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更像是来自大自然、来自生命本身的回响。“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有爱的女人不会太坏”“所谓骗局,骗不了穷人,也骗不了脚踏实地的人”……《我的阿勒泰》展现出了巨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因此有了被不同用户群体接纳的可能。有人能从剧集中读出民族团结进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主题,有人会产生对人生价值的反思,有人则被雪山杉林草原所吸引迫不及待踏上前往阿勒泰的旅途。《我的阿勒泰》在不断被阐释被读解,而在每一次被用户思想和行为阐释的过程中,作品的价值也得到了延伸。
结语:实现价值链的延展和价值的提升
现象级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呈现了极具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影像景观。其中,有以精致画面展示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天伦之乐,有哈萨克民族忍抑欲望的古老精神和独特的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剧中人也有和城市同龄人相似的烦恼。这部剧与近年来一系列取得成功的国产剧集一样,不再被束缚在既定的形式和框架内,借政策和市场的东风,全流程关注用户,注重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建立与用户的连接。在此基础上,以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高质量内容拓展用户群体,从而实现价值链的延展和价值的提升。国产剧集这一用户观更新的趋势,是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媒介格局剧变的大背景下,政府、市场主体和创作者合力推动的结果。该剧的成功,对推动精品创作、丰富电视大屏,实现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副主任、主任编辑)
本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5G等新技术条件下广播电视与视听新媒体的协同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D19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