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素养的语文项目化学习

2024-09-12鹿淑豪强晓姣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研制(设计)的DNA,是贯穿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力推广,特别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这些理念如何落实,大家都在积极地探究和实践中。上海市教委行动较快,在《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 —2022年)》的基础上,2023年8月又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11月再次召开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启动会,将项目化学习纳入课程实施方案。从听到学,从学到做,从被动到主动,从传统到创新,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

西安高新第七小学经过六年的探索,在主题项目化、学科整合项目化、生活项目化的基础上,立足学情,尝试将项目学习思想常态化融入语文学科日常教学中,在不同样态的呈现中突出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学中用、创中学,总结出了点滴可操作的方法。

一、以任务驱动激活单篇课文教学

项目化学习是著名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从杜威“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驱动问题,积极调动资源、收集信息、探寻方案,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课堂内外,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受大班额等因素影响,班级学生都是排排坐,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教学。尤其是在新课标、新理念下,统编教材在每册都精心安排了与科学创想相关的单元,跨学科、科学探究元素十分鲜明,用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认真研读教材,教师就能感受到编者的用心。如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页的第二单元围绕“学贵有疑”安排了一组课文,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样,四年级语文下册也在15页的第二单元安排了一组课文,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由此可见,编者希望学生能够从“听”转为“问”。因此,教师要努力变被动的“讲堂”为自主的“学堂”,并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思维流淌,创新闪现。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简要谈一谈单篇课文教学如何被项目化教学所激活。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走近法布尔。

第二课时:以问题引入,从课文中感受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学习单上列出学习支架,如下:

1.认真阅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交流,抓住关键词句,谈体会。

3.合作完成思维导图或蟋蟀的住宅剖面图,展示“伟大的工程”。

4.选出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这些学习任务的目标指向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蟋蟀洞穴的特点,以及蟋蟀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精心设计、细心修筑、耗尽毕生精力、付出艰辛修建洞穴的经过,这些都是“伟大工程”的具体表现。学生要想呈现逻辑性强的思维导图,或直观呈现科学性强的蟋蟀洞穴剖面图就要认真阅读课文,精心赏析,提炼归纳,内化吸收。这样才能将语文与科学、美术等学科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主要建立在“识记、理解、应用”的基础上。

随着教学的深入,高阶思维逐渐显现。各小组可以选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代表要充分听取全组意见,并能将图示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笔者作为项目合伙人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时刻跟随学生交流的节奏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如果学生讨论的范畴超过了笔者的预期,笔者则会及时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同盟军,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这样的课堂,从阅读到思辨,从理解到创造,充满了活力。

到这里,学习探究并未止步,笔者提出问题:“法布尔为什么会被称为昆虫界的荷马?”让学生根据笔者提供的关于《荷马史诗》相关资料,结合自己了解的法布尔,紧紧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从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学生已经感受到了这一“伟大工程”源于法布尔的细致观察、持续观察,追根溯源是他对昆虫的热爱。把蟋蟀当人描写,把它的洞穴当人的“住宅”来刻画,都能使读者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爱。也正是因为这种爱,法布尔才能完成伟大的著作《昆虫记》。

至此,单元要素“学习持续、细致观察”和语文核心素养“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更重要的是,法布尔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以及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渗入了学生精神的血脉。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师生双向奔赴的课堂也就成了指向素养的活力课堂。

其实,要用项目化教学方式激活单篇课文教学,教师只需先将零散、细碎的小问题归整成一个具有引领作用的大问题,即“驱动问题”。然后根据学习目标、文本特点给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围绕驱动问题探究、交流、提升,达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退下讲台,变身学生的学伴,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解决问题。师生互相启发、协助共进,课堂就从以前传统的“听讲”式,进阶为指向素养的“创生”式。

二、以整体设计助推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在很多省市已被实践,它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单元整体推进,要有大问题、大情境、大活动,这与项目化学习理念完全契合。项目化学习强调问题驱动下的学用结合,指向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将项目化学习与大单元教学相结合,可以弥补单课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让学习更加趋于系统化、完整化。备课时,笔者认真研读了课文,以单元要素为主线,根据课文特点和任务,研判重点,科学整合,整体设计,循序地开展了学习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素养提升很快。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家乡”单元整体推进为例,作以简要分析。

“话”家乡:5课时左右。在讲授这篇课文时,笔者根据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家乡”单元“语言理解、积累与表达”这一关键要素,用“提升语言表达水平”这一本质问题整合本单元课文,以“如何当好家乡小导游”这一驱动性问题鼓励学生用“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家乡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核心知识: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积累词语,并运用;增强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关键能力:理解、积累与表达。

驱动问题:如何当好家乡景点的小导游。

入项活动:观看西安景点宣传片,出示相关资料及名家评价,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组建小组,思考交流:怎样才能把家乡的美景更清楚、更具体地介绍给更多的游客。

教学推进:以课文《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为例。

探究活动一:词语万花筒。认读、积累、交流、理解三篇课文中的优美词语,了解在导游词中可以运用积累的词汇。

探究活动二:最美的风景。了解以上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介绍。

探究活动三:慢慢走,细细赏。通过品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细致观察、发挥想象,学习例文的表达顺序,尝试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景物。

探究活动四:小导游蜕变记。了解导游词和文本的区别,尝试把课文内容变成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____ 。我是____,希望今天的游览能给您带来快乐的体验。

……

今天的旅程就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让您记住这美丽的地方。

探究活动五:“话”家乡——小试牛刀。请学生结合自己参观的一处风景名胜及相关资料写一篇导游词,并试着介绍给朋友和家人。

成果展示:全班在单元学习结束时,会举行一次景点推荐会,并邀请本班教师、家长和其他年级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参加。届时,每组将推荐一名小导游,在班级根据导游词(演示文稿或视频)进行讲解,最终评出最佳小导游、最具魅力景点、最佳团队、最具创意导游词等奖项。

如上,围绕低段“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素养目标,笔者与学生一起观察体验,表达交流,让语文学习在生活中发生,在独创中提升,在合作中闪光。整个设计过程,围绕语文学科素养推进,关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要素,在完成“字词句段篇”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指向核心素养,指向育人。

这样的大单元教学,让“重构”成为重点,基于教材,基于生活,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探究、创新空间。用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学习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表达能力。

此外,笔者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知识展开教学的同时,将信息、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技能也渗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有效落实了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

三、以教材重组丰富主题学习活动

为了让语文学习深度发生,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有声,教师要有整体解读教材的能力,以及科学的育人理念。

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虽然鲜明,但不是每个单元都适合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认真研读整册教材后,笔者找出了一些主题相关的课文,并将这些课文进行了重组,深受学生的喜欢。例如,笔者将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关于“水”的课文进行了重组,通过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辨力。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作以简要分析。

“我”是什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文《我是什么》以及语文园地中的《企鹅寄冰》与第七单元的《雾在哪里》《雪孩子》都是围绕“水”展开丰富想象,展现了水神奇的变化,赋予了水不同的性格和形象。笔者围绕“我是什么”这一主题将其进行了整合,大约用6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我”的特性,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拓展阅读和实践探究中进一步了解“我”的特性与变化,产生阅读科学童话、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此外,笔者还将科学、美术、道法等知识融入其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和创意向他人介绍“我”,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我”的本领与特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好习惯。

核心知识:让学生了解水的变化规律,产生阅读科学童话、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的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水的变化过程,主动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大胆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观察、请教、讨论等方式积极思考探究,并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驱动问题:如何把千变万化的“水”介绍给大家?(本质问题是让学生了解水的变化规律,大胆想象,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项目推进中,学生通过探究“寻找大自然中的‘我’”“神奇多变的‘我’”“‘我’的现状”制作了水的循环图,创编了《“小水滴”旅行记》绘本,学生还把千变万化的“水”介绍给大家,这样的创生成果让学生思维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此外,笔者除了将语文课本中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重组外,还围绕同一主题内容进行了跨学科重组。

《树之歌》是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识字课文,课文从树叶的形状、树叶的特点、树木的生长环境和开花的香气这几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常见的树木,让学生从中学字、识词。二年级美术上册《大树的故事》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等形式,了解树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笔者根据秋天的季节特点,将这两个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组,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实地观察了解树木的结构、习性等,充分感受大自然中树木种类的丰富多样。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树叶画、拓染的方式将树之美展现出来,并创编诗歌和绘本,如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就是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生动表达。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教师也切实感受到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性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领域,真实情境、实践活动更是“学用结合”“指向素养”的有效载体。这些不仅对学生是挑战,更是对教师的挑战。教师要具备应战能力和应变素养,转变观念,从研究“如何教”向深入思考学生“如何学”转变,还要敢于突围、创新思辨,变革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下图是西安高新第七小学指向素养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方式。

万变不离其宗,从“单篇”到“单元”,从“单个学科”到“学科融合”,从“学科知识”到“核心素养”,语文教学逐渐走向从“教”到“学”的变革与创新,走向素养导向的课堂实践。最好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因此,教师要面向未来,学课标、读文本、深入挖掘其中“素养”育人内涵,还要将语文教学与项目化学习巧妙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未来,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素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