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2024-09-12郭桂芝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背景师生政策

2021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建议》,“双减”政策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贯彻、落实,助力了减负增效理念的落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需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改革,将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双减”政策的价值

第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劳动实践、发展兴趣爱好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双减”政策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让家庭教育回归本原,有助于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第三,“双减”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课程质量,对推动学校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双减”政策的实施能够营造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使教育回归到本质和初心。

第五,“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更高的教学水平和更强的教育能力,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这一政策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但也有一定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充分理解双减政策的内涵,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展。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为了让其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游戏、比赛、表演、小组合作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讲授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回忆做过或参加过的游戏,学生可能会觉得无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将学生带到操场玩一次“老鹰抓小鸡”,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与习作有关的要求,如让学生观察人物的表现、注意游戏现场的氛围及自己的感受等,游戏结束后学生写作文时就能将游戏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2.积极运用多媒体资源

多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场景、人物情感等。

3.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二)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通过课堂提问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来。

2.通过分组讨论增加互动的有效性

分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师生角色互换

师生角色互换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当“小老师”,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完善评价机制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改变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弱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意义,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1.要丰富评价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语文知识测试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等。

2.要丰富评价方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进行评价,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以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互动,完善评价机制,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背景师生政策
政策
政策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助企政策
政策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