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解疑中对比 资料引申中深思

2024-09-12张静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示儿爱国情临安

爱国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爱国古诗词就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爱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爱国类古诗词在小学课本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学会整合,在主题引领下进行对比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采用学习任务群,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来设计学习任务群,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结构。”爱国诗词不是零散地去学习节奏、诗意、情感和意境,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古诗三首》时,通过单元内容的整体感知,就可以让学生梳理出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训练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学习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体会不同年代人们的“家国情怀”。本单元的主题情境为:传承爱国文化内涵,憧憬美好未来。在这个主题下,依据课标中任务群的概念,这个单元的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任务群,呈现的方式主要是阅读表现革命先烈事迹的文章,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认识生命的价值;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学习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我们可设置两项任务:寻找爱国情;书写家乡梦。

依据大单元的任务设置,在完成第一个活动时,《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诗,体现了不同朝代的不同背景下的诗人的爱国情。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以“爱国”为主题来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对比式的教学,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在共同的主题下,进行任务设置,整合资源,聚焦核心,扩大范围,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会质疑,在问题的引领下解疑探索

古诗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在一定的主题下引领学生进行质疑,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解疑探索,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让古诗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以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为例,我们在教学中一边质疑,一边进行解疑。

疑问一: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要求,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读题目,结合注释说一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生1:《示儿》从题目了解到这是诗人写给儿子的遗嘱。疑问: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诗?写了什么?

生2:《题临安邸》从题目了解到这是诗人林升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题壁诗”。你的疑问是什么?临安是什么地方?作者为何要在那里写诗?

生3:《己亥杂诗》从题目了解到这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诗题点明了写诗的时间。疑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有何感慨?

接着,围绕学生的疑问以及教师补充的问题进行探索。

疑问二:教师补充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初步理解来说一说。

(1)在《示儿》中,陆游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他放心不下什么?

(2)在《题临安邸》中,诗人林升在临安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看到了中国怎样的现象?他有什么感慨?

疑问三:结合背景资料,继续质疑,解疑。

三、利用资源,在情境中深入诗情

爱国类诗词在不同时期诗人的爱国情感是一样的,因此,在学习爱国类诗词时,先要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地域,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这三首古诗的时候,笔者课前搜集了三位诗人的生平简介、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等,同时也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这方面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其次,让学生去查阅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这个诗人或者其他诗人的故事和古诗,如《示儿》中可以扩充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或者岳飞的词《满江红》。也可以利用一些影像、图片,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让学生进入情境,更好地展开学习。

在《示儿》的学习中,笔者出示陆游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陆游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一生都是为国效劳,为国担忧。为了深入理解陆游的爱国情,就要了解当时北宋的历史,特别是“靖康之耻”,这是陆游为什么一生都在盼望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当学生走进了陆游的内心,这对于学生三观的影响,对于学生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变成学生一生的精神食粮。当学生了解了这段历史,再去体会《题临安邸》中诗人的情感,就容易多了。当然,在深入理解古诗表达的内涵时,对比就是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比较《示儿》和《题临安邸》的不同,就会发现《示儿》是从诗人的角度出发来表达爱国情,而《题临安邸》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抒发感情的;《示儿》是叙事抒情,《题临安邸》是写景抒情。第三首古诗《己亥杂诗》,就可以用学习前两首古诗的方法去查阅资料,最后我们再去区分三首古诗的异同。

四、重视诵读,在领悟情感中沉浸内心

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爱国古诗词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悟到爱国情,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画面美。因此,教师在教学爱国类古诗词时,要注重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教材中选编的爱国诗词,在不同学段都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学诗词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朗读中悟情。因此,在对爱国诗词进行诵读指导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示范朗读,配乐朗读,开展形式灵活的朗读活动,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

通过背景资料的引入,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三首古诗的感情有区别,在《示儿》中,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很是强烈,表现的是失望而不绝望的情感;在《题临安邸》中,表现的是诗人对于当时国家现状的无比忧虑,对于统治者的讽刺;在《己亥杂诗》中,表现的是诗人期待人才辈出,希望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情感通过朗读来体会,通过朗读来区分,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每首古诗的情感。

五、运用方法,在拓展学习中内化思想

在学习完三首爱国类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爱国类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即通过对诗题和内容的质疑,结合注释和查阅资料解疑,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背景资料的引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等方式进行感情的升华,这些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教师要善于总结,让学生学到的方法系统化。当然,爱国类诗词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爱国内涵是不同的,所以这些方法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理解体会诗人不同的爱情情怀。在拓展延伸中,爱国类古诗可以延伸学习杜甫的《春望》,理解唐朝历史背景下当时的安史之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也给诗人内心带来的痛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爱国情的不同,期盼的不同。

六、联系实际,在心灵的交流中升华情感

爱国,是中华民族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付出毕生心血,甚至于生命。但是,这样伟大的情感,在学生心里怎样才能生根发芽呢?只有与现在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责任感。在课堂的结尾,让学生谈一谈:你觉得爱国的体现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学习文化知识,建设祖国;有的说是保护环境,绿色出行;有的说是遵纪守法,讲文明,有礼貌等,这些都是新时代下的爱国体现。再让学生回忆2020年的那场疫情,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爱国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说:“作为医生,爱国就是冲上战场,与病魔搏斗,哪怕失去生命。作为我们平常百姓,爱国就是听从上级安排,不给国家添乱等。”这就是一份责任,对于祖国的负责,对于人民的负责,学生明白了爱国就是一份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就是一种无畏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就是心怀天下苍生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古至今,再从今到古,融会贯通,真正让这些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落地生根。

爱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单元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爱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深化认识,提升思想品质,用传统文化来滋养当代学子的心田,以达到语文教学以文化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示儿爱国情临安
熠熠生辉的爱国情
“千人剪纸”剪出爱国情
悠悠爱国情:领略非遗文化中的魅力中国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论陆游诗词《示儿》与《钗头凤》中的情感缺失与政治寄托
论陆游诗词《示儿》与《钗头凤》中的情感缺失与政治寄托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示儿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
示儿书—赵一曼就义前留给儿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