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2024-09-12周长宝张森

陕西教育·教学 2024年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

情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融入现实情境,将情感与认知交织,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品格,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一、培育核心素养和情境教学的关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刻揭示了核心素养的实质——它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系统化学习所累积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育之本,在于育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融合,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培育核心素养不能是虚幻和抽象的,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其变成现实的、可见的行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只有通过真实环境中的感受与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事物,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果只是听别人进行讲授,是无法很好地完成构建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引领学生踏入知识海洋的航标。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运用所学分析复杂情境,经过深思熟虑与热烈讨论选择资源,综合各种因素做出决策,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以锤炼,价值观得以塑造,品格也在无形中提升。

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与实践

(一)选取素材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捕捉学生的生活经验,精选既遵循育人规律,又能反映学生成长的情境元素,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有实效性。

1.引入真实事件,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在教学中,笔者巧妙融入真实事件,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以“重庆在陕务工人员蒋正全用生命完成最后托举”为素材,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更激励他们感悟责任的力量,在情感共鸣中汲取成长养分。

事例梗概:2022年8月,一起发生在陕西的车祸事件震惊了全国。在陕务工人员蒋正全在途经二龙口水库时,目睹一辆汽车失控冲入水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跳入水中施救,与同行两人合力成功救出车内5名乘客,但蒋正全却因体力耗尽而牺牲,年仅44岁。

蒋正全的真实案例,展现了平凡人身上责任的力量与光芒,激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案例,课堂不再是简单的道德宣讲,而是真实事件的启示和教育。唯有通过情感和现实的触动,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责任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践行。

2.善用复杂要素,构建情境与核心素养的联结

复杂要素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常包含多个行为主体,每个主体有独立的立场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对比。同时,情境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引入复杂要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多样观点中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通过面对不同立场和思维方式,学生能够拓展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更加果断和有效。教育中引入复杂要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问题设置

在教学中,选择真实事件并对情境进行复杂化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情境中设置有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1.高阶设问,提升核心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优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推动他们不断挑战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通过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得以展开更加实质性的思考和学习过程,从而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这种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操作划分为六个类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教育目标分类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导框架,帮助他们划分认知操作并有效设计教学。在确定教学情境后,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内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展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激发潜力的作用。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甚至能够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课例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一个鼓励学生发表真实看法的环境,引导他们在真实问题中展开深入讨论,解决在责任承担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学生被激发进行深刻思考,分析、评估、预测问题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这种训练,不仅塑造了学生的必备品格,也锻炼了他们的关键能力。

2.抓住契机,提高核心素养培育的增长点

在选择了真实而复杂的教学情境后,教师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如何通过呈现这些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抉择与付出,代价与回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帮助学生搜集和思考,了解事件的始末以及主人公背后的故事。当学生了解到蒋正全生活朴素,与他人合租,独自抚养孩子并兼顾赡养老人的艰辛时,对他的伟大举动无比钦佩。学生深刻领悟到“那些勇于担当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因此,故事的力量无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生中的真挚情感和伟大精神。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懂得感恩和付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勇气,使之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未来栋梁。

(三)呈现形式

情境素材的选择和情境问题的设置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教师在呈现教学情境时也应精心斟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1.设置悬念,促进学生对情境的感知与体验

在“蒋正全勇救五人”的情境设计中,教师巧妙地以设置悬念作为教学引子。通过描述一场万分危急的车祸场景,引发学生对救援事件的思考和想象。“2022年8月8日,一家五口乘一辆小轿车经过西安阎良一处桥路时,突然撞坏路边护栏后落入桥下的二龙口水库,车上五人被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名40多岁的路人正好途经此处……这个路人有没有救人呢?车里的人有没有活下来呢?”学生被教师吊足了胃口,心里一直盘算着后续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纷纷展开自己的设想:如果他是那位路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随着情境的逐渐展开,学生惊讶地发现,在关键时刻,40多岁的蒋正全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救出了被困车内的五个人。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勇气和责任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同理心和爱心。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不仅在情感上得到了触动和启发,更在品德和心灵层面得到了成长和提升。

2.寻找关联,助力学生对情境的解读与分析

据笔者所知,我班很多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随父母从家乡来到西安,与故事“刘秀祥外出求学”的经历有着相似之处。通过这一故事导入,学生能够与刘秀祥的经历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刘秀祥选择放弃高薪和优渥的生活条件,选择回到大山做一名教师呢?“14年前,刘秀祥背着母亲上学,那时他的梦想就是要走出大山。如今,他面对诱人的高薪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却选择回到大山当一名教师。当他接到一个家乡孩子辍学打工的电话时,仿佛被拉回到了自己的求学时代。他回想起自己当初是在社会的关爱下才走出大山的,于是以自己的经历来鼓励这些孩子,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让他们也要像他一样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在这种对比下,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真实存在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以及个人选择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情境教学不仅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模拟,更是对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产生意义。通过情境教学,我们能够准确发现并分析学生的真实行为和言辞,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