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校本化探索
2024-09-12马菊涛
小学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课程。大思政视域下进行小学思政校本化建设不仅能解决育人资源紧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还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促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共创共生。下面,笔者梳理了大思政视域下小学思政课校本化教学的内涵,从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小学思政课校本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促进学生对校内思政实践活动的深度参与,充分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养。
一、大思政视域下小学思政课校本化内涵
大思政视域下小学思政课校本化就是遵循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将课堂与社会、知识与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其中“校本”指的是“以校为本”,强调“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以学校为基”“独属于某所学校”三层含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早已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象牙塔”,更像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在“大思政”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小学思政课的校本化实践是一种立足课堂、立足校园化解思政理论难题、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增进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途径。因此,在小学思政课校本化教学的实践环节,学校要充分整合校园和课堂中的各种显性思政教育资源和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借助思政课内容、校园文化创设虚拟社会实践场景,深度联系社会,让现实的阳光照进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校门就能在大思政氛围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政治素养。
二、大思政视域下小学思政课建设校本化探索
(一)汇聚优质课程资源,优化小学思政课程体系
大思政视域下小学思政课程需要发挥校本课程衔接学校与社会的功能,因此基于大思政理念培育优质精品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优质精品课具体可在小学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班队德育课基础上开发传统文化教育、党史教育、红色文化、新媒体时代德育微故事等新课程,为教师上好思政课、组织好教学活动提供资源支撑。此外,还可以开发校本主题课,其中应包含厚植爱国情怀的榜样课,培养学生好品质、好习惯、好行为的言行课及针对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发的课外活动课等,通过这些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及实践能力等。
(二)创新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思政课堂一般气氛较为严肃,师生互动少,思政课育人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因此小学思政的校本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而最有力的策略莫过于创新教学方式,具体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开放式课堂,即通过在思政课堂中创设虚拟的社会德育场景增加学生的社会体验、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实现与社会思政课堂的深度联系;二是打造数字化课堂,即运用智慧课堂等辅助思政课教学,让信息技术成为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利器;三是基于社会先进人物打造榜样课堂,即请本地区德才兼备的退役军人、警察、志愿者、医护人员等走进课堂,讲他们的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及敬业奉献精神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小学思政师资力量
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因此学校应从管理、准入、培训与研究等方面着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以立德树人精神及党建精神为引领,履行主体责任。小学校长、书记在大思政视域下小学思政课校本化教学实践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带头走进思政课堂进行讲课、听课、评课。其次,在教师选配方面,应坚持师德第一,能力第二原则,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聘用制度,可优先聘请党员教师、离退休中层干部等加入思政教师队伍。最后,通过完善研修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学校可试着成立思政课创新中心,定期组织上岗培训、骨干研训、全员轮训等活动。年级组组长和思政教研组组长应以课例为载体、以课题为依托、以行动为主线组织思政课校本化实践教学活动,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不断更新和完善有关思政课校本化教学实践的知识结构及教学技巧等,提高教师在思政课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执行力。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知识的场所,还是教书育人的天地。大思政视域下加强小学思政课校本化建设是大势所趋,需要学校立足自身和地方实际,基于课堂和校园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等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而组织与学生社会思政教育相衔接的校本化思政教学活动。